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八十三章 兩宋三百載,未曾復燕雲(第3頁)

    這段研究裡,除了趙光義的高粱河敗北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戰役,潼關之戰。

    安史之亂中,潼關戰敗的主要責任,自然是李隆基在安祿山起兵之後,亂了分寸,自毀柱石,冤殺封常清和高仙芝,而後反覆催促哥舒翰出兵,正是因為反覆催促進兵,才導致了哥舒翰的戰敗。

    但萬士和研究發現,這個將軍天上封侯印,御史臺上異姓王的哥舒翰,可不是真的那麼忠義。

    哥舒翰領兵二十萬駐守潼關,這二十萬人,可不是封常清、高仙芝手下的烏合之徒,而是河西隴右兩節鎮的精銳之兵,是精銳。

    河西隴右兩鎮之兵,在開元年間,曾經打下了大半個青海高原,打斷了上升期的吐蕃的擴張之路。

    一個突厥突騎施人,領著大唐朝廷能調動的最精銳的軍兵,在潼關,面對只有8萬的叛軍,半年沒有任何進攻的打算,這換哪個皇帝,心裡都會疑惑,也會怕這個哥舒翰不平叛,反過來入長安,況且,這個哥舒翰和太子李亨關係極好。

    如此複雜的情況下,真正促使李隆基催促哥舒翰進兵的原因是安思順之死。

    安思順在開元年間就提醒李隆基,小心安祿山,而且是不顧李隆基對安祿山的信任,多次反覆的進言安祿山反狀,而赫赫有名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都是安思順的部將。

    哥舒翰在潼關領強兵,誣告安思順要報宿怨請天子殺安思順,李隆基只能殺了安思順,安撫哥舒翰。

    安思順被殺之後,李隆基開始頻繁派人催促哥舒翰出關,哥舒翰出關作戰,二十萬唐軍,敗在了八萬叛軍手中,哥舒翰被俘後,更是直接投降了安祿山,並且說:陛下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臣為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

    哥舒翰如此痛快的投降,如此恭順,讓安祿山欣喜若狂,心情愉悅。

    萬士和點評這段,認為歷來拔高哥舒翰,主要是為了體現李隆基的無能和傲慢。

    而對於安史之亂關鍵之戰,潼關之戰的失敗,萬士和則認為:主要責任是李隆基多年懈怠,倉促之間,無人可用,用人不當,戰略失誤。

    那時候,哥舒翰已經垂垂老矣,人都已經中風了,半身不遂了,朝廷看了半天,只能派遣這樣一個將領到前線,那不就是朝廷無人可用,用人不當嗎?

    哥舒翰已經老了,打不動了,將熊熊一窩,和安祿山、史思明這樣虎狼之師作戰,便只有這麼一個結果了。

    而萬士和對李隆基的批評主要是在於戰略失誤,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中,做出這麼多荒唐的決定,其目的就只有一個,他想速勝。

    安思順的戰略是:潼關堅守不出,讓郭子儀和李光弼偷家。

    這個戰略也是當時的共識,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慢。

    安思順就是當時朝廷裡唯一一個能攔得住李隆基想要速勝的人,結果安思順被殺,李隆基想要速勝的想法,就和他信任安祿山一樣,無人可以勸諫了,最終導致了潼關之戰的一地雞毛。

    朱翊鈞忽然想起了李成梁來。

    自萬曆十九年李成梁離開遼東後,遼東的局面逐漸敗壞,到了萬曆二十九年,內閣首輔沈一貫,看了一圈,只能再次啟用了賦閒十年、已經七十六歲高齡的李成梁,再鎮遼東。

    無人可用,也是那時候的困局。

    對於宋太宗北伐、潼關之戰的敗北,萬士和基於矛盾說,對這兩個典型的案例進行了再分析,其實就是提醒皇帝陛下,要居安思危,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矛盾說講事物發展的規律,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凍也非片刻之間,萬事萬物都有客觀發展規律,新政也不能吹求過急。

    “以朕看,那些個混賬,都叫萬閣老為萬無骨,完全是叫錯了,就這篇文章,誰敢說萬閣老無骨鯁正氣?”朱翊鈞硃批了萬士和的長篇大論,發在邸報上。

    說的是趙光義,說的是李隆基,其實都是在勸諫陛下而已。

    萬士和在表達他對加稅的反對意見,他認為朝廷不必這麼急切,趙光義和李隆基都是敗在想要速勝之上,欲速則不達。

    都是反對加稅,萬士和的做法就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而其他朝官的反對,則換來了皇帝嘲諷其為驚弓之鳥。

    “臣謝陛下盛讚。”萬士和再俯首謝恩,他的名聲全靠陛下去維護了。

    “陛下,臣這裡有本奏疏。”閣臣王國光呈送了一本奏疏到御前,朱翊鈞打開一看,眉頭緊蹙,面色凝重。

    “這本奏疏朕仔細看過之後,再做討論。”朱翊鈞把這本奏疏揣在了袖子裡,十分鄭重。

    現在廷議結束,要前往東華門見證正衙鐘鼓樓的落成,這也是一件大事,事要一點點做。

    東華門外搭起了觀禮臺,鐘鼓樓的正式落成,有一個移交儀式,大約就是由王崇古、汪道昆帶領工部各官,對正衙鐘鼓樓做最後的檢查後,移交給禮部使用,而禮部要負責派火夫的更夫,看護這個鐘鼓樓。

    鐘鼓樓上有四面鐘錶盤,光是分針就有一丈二尺八分,整個錶盤直徑超過了兩丈,整個鍾室的擺鐘重達27000斤,大概是如意金箍棒的兩倍重,這麼大個玩意兒,每三天都要給發條上一次勁兒,同樣每三天一次,也要進行一次校準。

    朱翊鈞來到東華門的時候,整個東華門外,比會試、殿試放榜之日還要熱鬧許多,觀禮臺左右兩翼,坐滿了朝官和外番使者。

    王崇古帶領著工部諸多官員,走進了鐘鼓樓內,做了象徵性的檢查,在此之前,工匠們已經細緻的檢查了所有的細節,王崇古帶人進了鐘鼓樓,只是一個形式,在進行了細緻的監察之後,王崇古將鑰匙交給了馮保。

    “臣王崇古領鼎建大工王命,萬曆十一年十二月初七,如期交付,還請陛下閱視。”王崇古站在觀禮臺下,俯首大聲說道。

    “請陛下閱視。”工部諸官,俯首請命。

    朱翊鈞揮了揮手說道:“那就一起去看看吧。”

    大明皇帝並沒有動,因為緹帥趙夢祐,帶著人進了鐘鼓樓進行了最後的安全檢查,而後才請皇帝前往。

    這是很有必要的,萬一,鐘鼓樓離地面三十多丈的時針、分針從天而降,落在皇帝身上,如何是好?

    當年朱棣騎著馬進濟南府的時候,也沒想到千斤閘會在城門落下,朱棣的馬被砸死了,朱棣僥倖躲過了一劫。

    所以必要的安保檢查,是為了皇帝的安全,也是為了臣子們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