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一十二章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王崇古堅定的認為皇帝創辦皇家理工學院不會引發什麼惡劣的後果,這些個平日裡狷狂的士大夫,只會叫囂兩句就會偃旗息鼓,而事實證明,王崇古想多了。
 


    當章下六部、都察院、六科廊共議的時候,陛下的敕書甚至沒有引起什麼反對的聲浪。
 


    六部對這件事沒有人反對,因為大明人才短缺的問題深切的影響到了六部的每一部。
 


    工部首當其衝,這就是官廠團造、規模化生產引發的人才短缺,只有培養人才,大明的產業才能蓬勃發展;
 


    戶部自然是為了更多的商品,更多的貨幣;
 


    刑部自然是樂得大明產業蓬勃發展,發展的越迅速,安置的窮民苦力,也就是流氓越多,才不會有那麼多的大案要案要頭疼;
 


    兵部需要從工兵團營中遴選京營銳卒,同樣也要安置退役銳卒和客兵;吏部希望打破士大夫對官選官階級的壟斷,進而讓官場這潭死水,再次煥發生機;
 


    本來最應該反對此時的禮部,有萬士和這個身段柔軟的人在,又折騰不起來什麼。
 


    而且禮部部議對這件事,也是贊成的看法。
 


    被賤儒裹挾的禮法,不是禮法,禮是文明,禮是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下之事無事不變,禮法若是真的按照大明士大夫們法三代之上那般,那大明也走不到兩百年了。
 


    六科廊的給事中忙著考成法,而都察院的御史們,忙著挑水,似乎無瑕顧忌此事,或者藉著挑水的爭論,躲避可能存在的危險。
 


    劉漢儒已經被南鎮撫司緹帥駱秉良抓拿歸案,十數名參與其中的官吏,已經送京徐行提問。
 


    在皇帝閱視水師之後,大明水師將從天津衛出發,前往長崎、琉球,將兩個總督府無法清剿的海寇一併清剿。
 


    一曲終了,餘音繞樑。
 


    王夭灼坐到了朱翊鈞面前,氣鼓鼓的說道:“敷衍,今天回宮了,定要去看看。”
 


    王夭灼看著皇帝剛毅的臉龐,嘆了口氣合上了一百零八鍵的琴蓋,開口說道:“還不是夫君醉心於國事,這劉妃和李妃馬上就要生了,夫君也不去看一眼,多少讓二位有些哀怨,昨日到了我的宮裡,哭訴了一番。”
 


    除了奏疏之外,申時行、陳璘、張誠等人各寫了一本密疏入朝,內容是關於寧德三都澳海灣私市的幕後指使。
 


    “娘子這曲,略顯哀怨。”朱翊鈞笑著說道。
 


    王夭灼一步三回頭帶著擔心離開了文華殿偏殿,朱翊鈞手裡有四本奏疏。
 


    “好,娘子提醒咱,咱今天還有事要辦。”朱翊鈞再次點頭。
 


    參與其中的勢要豪右已經查明,從浙江到福建,一共有數家,以仁和夏氏為首,參與其中的地方官員也已經查明,布政使舒應龍沒有問題,反倒是按察使劉漢儒的問題非常嚴重。
 


    八月的最後一天,朱翊鈞在廷議之後,沒有回通和宮,而是來到了文華殿偏殿。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朝中的大員,到底是誰在庇佑劉漢儒了。
 


    國子監的稟生們,要為自己生計考慮,明知不可為,還要抱著脫不下的長衫,抱著之乎者也,只能窮困潦倒一生,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這些個老稟生們,就想尋找條新的路,成為舟師、地師、銀師、醫師等等專業性人才,未嘗不是出路。
 


    三都澳海灣,一共有七個私市,規模和當初的雙嶼私市不相上下,若是沒有大明官員放縱,勢要豪右支持,無論如何都無法形成如此龐大的規模。
 


    “好說好說。”朱翊鈞嘴上答應著,心裡盤算著事兒。
 


    劉漢儒一方面架空舒應龍,一方面又積極配合朝廷清丈和普查丁口,龐尚鵬認為劉漢儒是個循吏,故此委以重任,直到私市之事爆發,龐尚鵬才開始調查。
 


    讓朱翊鈞沒想到的是,有不少國子監的稟生,也在打聽,皇家理工學院的招生要求。
 


    以前陛下年紀小,皇威不振,但凡是點小事,都要做盡做絕,德涼幼衝,就是如此。
 


    王夭灼在窗臺前撫琴,大紅色是一種很難駕馭的顏色,但放在王夭灼身上,卻渾然天成,一襲大紅色的大氅,鋪在了琴架之前,如同流水一樣的琴聲在偏殿裡迴響。
 


    “知道了,娘子安心,朕有分寸。”朱翊鈞露出了一個讓人放心的笑容。
 


    “嗯。”朱翊鈞點頭說道:“咱有點擔心是朝中的大臣,尤其是輔臣參與其中。”
 


    “吃穿用度雖然不缺,但這臨產了,夫君還是過去看看的好。”王夭灼倒不是埋怨皇帝,陛下日理萬機,英明神武,大明蒸蒸日上,唯獨苦了這後宮的美人們。
 


    王夭灼臉上的神情從無奈恢復了嚴肅,她輕聲問道:“是福建私市的事兒嗎?”
 


    按察使劉漢儒事實上架空了舒應龍,而福建巡撫龐尚鵬的目光主要集中於清丈和普查丁口,失察之罪是跑不了的。
 


    皇家理工學院的開設,比朱翊鈞想象的要順利的多,第一期工程,將會在年底開設,而第二期工程會在一年內完工,第三期為三年內完工,整個理工學院的規劃,工部已經做好,大明這臺龐大的機器開始緩緩運轉,共同完成著皇家理工學院的落成。
 


    科舉這條路太捲了,每三年只有一千多名舉人,每三年只有三百名進士。
 


    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這些概念,不過是歷朝歷代的先賢們,從江山社稷這個洪流中,不斷從現象中提煉出來的概念,是部分的事實,而不是全部,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人還因為各種立場去解讀它們,而後總結經驗,形成了理論,再用理論指導現實。
 


    也就是說,以大明總人口而言,每百萬人中有六名能夠脫穎而出成為舉人,而這六名舉人又只有兩名有可能成為進士,舉人想要做官,千難萬難,在吏部報備後,就是漫長的等待,因為進士們也在等著。
 


    “這是國事,臣妾也不方便多說,陛下,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問題不嚴重,還是不要大開殺戒的好,畢竟宮裡有皇嗣誕生。”王夭灼那是猶豫再猶豫,還是說出了口。
 


    至於不缺錢的遮奢子弟,他們學不學都行,就是什麼都不學,也能遊山玩水,肆意一生。
 


    沒有任何抽象的理論、具體的現實,是可以單獨存在的,其他維度永久存在,並且往往更加重要,皇家理工學院看似是抽象的文化,同樣也是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多重影響。
 


    但現在陛下長大了,如此動不動就幾百顆人頭滾滾落地,凡事兒莫過於人心的計較,大臣也會思量自己的處境。
 


    皇家理工學院的一切都非常順利,一切都是那麼的水到渠成。
 


    科舉這條路,那就是自古華山一條路,無限風光在險峰,金榜題名天下聞,深壑之內無名骨。
 


    最主要的是,孩子出生,見血了總覺得有點不大好。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大明江山社稷,這是一個整體,密不可分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