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家理工學院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從來不是一個誇張的詞語,在西周之前,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超過了53,甚至能夠達到65的地步,全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森林覆蓋率是58,那時候的中原,從溫度到氣候,都和當下的雲南沒有什麼差別,跑滿了大象、河馬和鱷魚的土地。
周天子分封,就是給諸侯們一個許諾,一隊兵馬,諸侯領著這隊人,控制交通要道,修築城池,伐木墾田,這就是分封制的背景。
大明分封制的典型,從來不是各地的王府,尤其是洪武之後,建文削藩、燕王靖難、永樂藩禁之後,本就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的藩王,沒有行政權力的藩王府,甚至連出王府都需要奏請朝廷獲批。
大明分封制的典型是黔國公府,鎮守西南。
可黔國公仍然沒有行政權,大明在雲南有完善的巡撫、巡按、三司、府州縣的官衙,所以仍然是遵循了大明分封制的基本原則,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打敗仗,指揮、千戶被殺,不是什麼恥辱的事兒,戚繼光總對皇帝說,勝負乃是兵家常事。
承平多年的西南很久很久沒有打仗了,出現一些問題正常,只要能夠及時糾正就足夠了,對生苗防範不足,那就動用漢軍,四川總兵劉綎帶兵已經入了雲南,情況得到了好轉。
朱翊鈞對西南的戰況,仍然比較樂觀,對於蒙兀兒國的阿克巴,朱翊鈞希望阿克巴大帝配得上他這個大帝的名號,不要做出錯誤抉擇就好。
沙阿買買提也就是不知道皇帝的擔憂,否則一定會告訴皇帝陛下:尊敬的阿克巴大帝是個正常人,不是莽應裡那種腦子缺根筋兒的人,跟大明上嘴臉,生意還做不做了?阿克巴現在只想把棉花賣給大明,獲得大明大量、廉價、質量上乘的棉布,而後做中間商,將棉布賣的哪裡都是。
朱翊鈞和張居正、王崇古最終對西南的局勢,做出了再看看的決定,觀察觀察,如果實在是力有未逮,再仿照三徵麓川時,調發京營前往,真的成了爛瘡,就要用利刃。
只不過那樣的話,代價就有點大了。
“自一百一十年前,應仁之亂後,倭國進入了戰國大名時代,在織田信長手中,終於有了結束亂戰的趨勢,對於倭國人而言,織田信長並不是尾張大傻瓜,也不是魔王,而是英雄一般的人物,為了終結倭國的內亂,織田信長放棄了之前天下人的想法,選擇了對大明妥協。”朱翊鈞頗有感觸的說道。
織田信長想跪,大明不見得要收這條狗。
“織田信長通過長崎總督府,希望能夠朝貢大明,織田信長希望獲得大明的冊封。”朱翊鈞說起了長崎總督府的目的,織田信雄先是前往了長崎總督府磋商,商談未果後,織田信長又遣使到了長崎,請長崎總督代送了織田信長願意俯首稱臣的想法。
“盈嘉公主朱軒嫦和駙馬都尉殷宗信,想要帶著剛出生三個月的孩子入京省親,朕打算拒絕,孩子那麼小,海途顛簸,就不必來回折騰了。”朱翊鈞說起了殷正茂在奏疏裡的另外一件事,盈嘉公主和駙馬都尉育有一子,出生已經三個月了,本來打算回京來看看,但孩子太小,朱翊鈞怕出什麼事兒,等長大些再說。
大明在永樂年間冊封過呂宋總督許柴佬,後來興文匽武和禁海的大勢之下,只剩下一塊碑文了。
“臣從來沒想過,倭國大名能把年供能收到八公二民的地步,還要收鑄幣稅。”張居正也是由衷的說道,這些倭國戰國大名,和大明的鄉賢縉紳,那真的是越看越像,一個是災年不減租,招致滅門慘禍,一個是什八稅還不滿足,要收鑄幣稅。
莽應裡這種莽的不知所謂的人,還是少數,織田信長在重重壓力之下,選擇了認輸。
“沒有任何和解的餘地。”朱翊鈞和首輔次輔敲定了此事的結果,沒有任何和解的可能,大明對倭方面所有人,大約都是徐渭和孫克毅這種,寧願點了長崎火藥庫,玉石俱焚,也要大明武力介入的人,對於當下大明而言,和倭國和解,就跟趙構殺岳飛議和一樣的離譜。
改土歸流進行時。
歷朝歷代的手段不要太多,例子也不要太多。
在殷正茂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黔國公府和雲南巡撫,運作了兩百年,雖然偶爾會扯頭髮,但總體而言,是穩定的西南邊方,是穩定的世襲罔替。
“朕這才知道,現在去雞籠島,是先到琉球,從貓鼻頭南下淡水鎮和興隆莊,而不是橫貫福建、雞籠之間的海峽,舟師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啊。”朱翊鈞看著堪輿圖愣愣的說道。
這是成功經驗,是路徑依賴,黔國公府與大明同休,世襲罔替。
長崎總督府徐渭、孫克毅等人在控制寶鈔的流速,長崎總督府對倭銀、倭奴、遊女的吞吐速度,不是無限的,所以朱翊鈞送往倭國的一萬萬貫寶鈔,能用很久很久,可是對於這種控制,戰國大名們普遍不滿!鑄幣稅這東西,有點像福祿三寶,沾上了就很難戒掉。
沒有穩定的軍事、政治、軍事、經濟制度的國王,哪有那麼好當的?放著黔國公府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闢出來的穩定路線不走,非要跟朝廷離心離德?
殷正茂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一天,呂宋巡撫彈劾泗水侯府兼併過甚,世襲罔替的呂宋侯府,和大明文官為了田畝的事兒扯頭髮。
大明的手段實在是太殘暴了,太無情了,織田信長有點頂不住了。
看看那些國王吧,因為一塊牛皮失去了腦袋的、權臣架空的、大臣篡位的、死於民亂,安南、暹羅、呂宋、勃泥、爪哇、滿加剌、錫蘭、倭國等等國王,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幻大王旗,怎一個糟亂去形容?
張居正王崇古站起身來,選擇了告退,今天入宮最重要的事兒就是各級有司奏聞大事,要分析其中的矛盾,而不是乾巴巴的一句話,《管子·明法》言: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足利義昭,是大明永樂年間冊封的倭國國王,為了介入倭國,足利義昭這面旗還是要用的,能接受足利義昭留在大明,那是因為足利義昭已經沒有實力繼續當倭國國王了,就是個大(借)義(口),反正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絕嗣。
舟車勞頓,小孩子承受不住。
“臣和王次輔的意見是一樣的,他投降與不投降,都不影響大明的政令推進。”張居正和王崇古在這件事上,態度完全一致,不接受投降,已讀不回。
世襲罔替,世襲官的頂端,這就是殷正茂要的,自己當國王,哪有背靠大樹好乘涼?
張居正總是處於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一個無情的政治機器。
穩定,世襲罔替,在大明腹地,對於世襲官階級是一種習以為常,可對於海外總督府,那是一種奢侈。
周天子分封,就是給諸侯們一個許諾,一隊兵馬,諸侯領著這隊人,控制交通要道,修築城池,伐木墾田,這就是分封制的背景。
大明分封制的典型,從來不是各地的王府,尤其是洪武之後,建文削藩、燕王靖難、永樂藩禁之後,本就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的藩王,沒有行政權力的藩王府,甚至連出王府都需要奏請朝廷獲批。
大明分封制的典型是黔國公府,鎮守西南。
可黔國公仍然沒有行政權,大明在雲南有完善的巡撫、巡按、三司、府州縣的官衙,所以仍然是遵循了大明分封制的基本原則,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
打敗仗,指揮、千戶被殺,不是什麼恥辱的事兒,戚繼光總對皇帝說,勝負乃是兵家常事。
承平多年的西南很久很久沒有打仗了,出現一些問題正常,只要能夠及時糾正就足夠了,對生苗防範不足,那就動用漢軍,四川總兵劉綎帶兵已經入了雲南,情況得到了好轉。
朱翊鈞對西南的戰況,仍然比較樂觀,對於蒙兀兒國的阿克巴,朱翊鈞希望阿克巴大帝配得上他這個大帝的名號,不要做出錯誤抉擇就好。
沙阿買買提也就是不知道皇帝的擔憂,否則一定會告訴皇帝陛下:尊敬的阿克巴大帝是個正常人,不是莽應裡那種腦子缺根筋兒的人,跟大明上嘴臉,生意還做不做了?阿克巴現在只想把棉花賣給大明,獲得大明大量、廉價、質量上乘的棉布,而後做中間商,將棉布賣的哪裡都是。
朱翊鈞和張居正、王崇古最終對西南的局勢,做出了再看看的決定,觀察觀察,如果實在是力有未逮,再仿照三徵麓川時,調發京營前往,真的成了爛瘡,就要用利刃。
只不過那樣的話,代價就有點大了。
“自一百一十年前,應仁之亂後,倭國進入了戰國大名時代,在織田信長手中,終於有了結束亂戰的趨勢,對於倭國人而言,織田信長並不是尾張大傻瓜,也不是魔王,而是英雄一般的人物,為了終結倭國的內亂,織田信長放棄了之前天下人的想法,選擇了對大明妥協。”朱翊鈞頗有感觸的說道。
織田信長想跪,大明不見得要收這條狗。
“織田信長通過長崎總督府,希望能夠朝貢大明,織田信長希望獲得大明的冊封。”朱翊鈞說起了長崎總督府的目的,織田信雄先是前往了長崎總督府磋商,商談未果後,織田信長又遣使到了長崎,請長崎總督代送了織田信長願意俯首稱臣的想法。
“盈嘉公主朱軒嫦和駙馬都尉殷宗信,想要帶著剛出生三個月的孩子入京省親,朕打算拒絕,孩子那麼小,海途顛簸,就不必來回折騰了。”朱翊鈞說起了殷正茂在奏疏裡的另外一件事,盈嘉公主和駙馬都尉育有一子,出生已經三個月了,本來打算回京來看看,但孩子太小,朱翊鈞怕出什麼事兒,等長大些再說。
大明在永樂年間冊封過呂宋總督許柴佬,後來興文匽武和禁海的大勢之下,只剩下一塊碑文了。
“臣從來沒想過,倭國大名能把年供能收到八公二民的地步,還要收鑄幣稅。”張居正也是由衷的說道,這些倭國戰國大名,和大明的鄉賢縉紳,那真的是越看越像,一個是災年不減租,招致滅門慘禍,一個是什八稅還不滿足,要收鑄幣稅。
莽應裡這種莽的不知所謂的人,還是少數,織田信長在重重壓力之下,選擇了認輸。
“沒有任何和解的餘地。”朱翊鈞和首輔次輔敲定了此事的結果,沒有任何和解的可能,大明對倭方面所有人,大約都是徐渭和孫克毅這種,寧願點了長崎火藥庫,玉石俱焚,也要大明武力介入的人,對於當下大明而言,和倭國和解,就跟趙構殺岳飛議和一樣的離譜。
改土歸流進行時。
歷朝歷代的手段不要太多,例子也不要太多。
在殷正茂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黔國公府和雲南巡撫,運作了兩百年,雖然偶爾會扯頭髮,但總體而言,是穩定的西南邊方,是穩定的世襲罔替。
“朕這才知道,現在去雞籠島,是先到琉球,從貓鼻頭南下淡水鎮和興隆莊,而不是橫貫福建、雞籠之間的海峽,舟師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啊。”朱翊鈞看著堪輿圖愣愣的說道。
這是成功經驗,是路徑依賴,黔國公府與大明同休,世襲罔替。
長崎總督府徐渭、孫克毅等人在控制寶鈔的流速,長崎總督府對倭銀、倭奴、遊女的吞吐速度,不是無限的,所以朱翊鈞送往倭國的一萬萬貫寶鈔,能用很久很久,可是對於這種控制,戰國大名們普遍不滿!鑄幣稅這東西,有點像福祿三寶,沾上了就很難戒掉。
沒有穩定的軍事、政治、軍事、經濟制度的國王,哪有那麼好當的?放著黔國公府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闢出來的穩定路線不走,非要跟朝廷離心離德?
殷正茂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一天,呂宋巡撫彈劾泗水侯府兼併過甚,世襲罔替的呂宋侯府,和大明文官為了田畝的事兒扯頭髮。
大明的手段實在是太殘暴了,太無情了,織田信長有點頂不住了。
看看那些國王吧,因為一塊牛皮失去了腦袋的、權臣架空的、大臣篡位的、死於民亂,安南、暹羅、呂宋、勃泥、爪哇、滿加剌、錫蘭、倭國等等國王,你方唱罷我登臺,城頭變幻大王旗,怎一個糟亂去形容?
張居正王崇古站起身來,選擇了告退,今天入宮最重要的事兒就是各級有司奏聞大事,要分析其中的矛盾,而不是乾巴巴的一句話,《管子·明法》言: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足利義昭,是大明永樂年間冊封的倭國國王,為了介入倭國,足利義昭這面旗還是要用的,能接受足利義昭留在大明,那是因為足利義昭已經沒有實力繼續當倭國國王了,就是個大(借)義(口),反正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絕嗣。
舟車勞頓,小孩子承受不住。
“臣和王次輔的意見是一樣的,他投降與不投降,都不影響大明的政令推進。”張居正和王崇古在這件事上,態度完全一致,不接受投降,已讀不回。
世襲罔替,世襲官的頂端,這就是殷正茂要的,自己當國王,哪有背靠大樹好乘涼?
張居正總是處於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一個無情的政治機器。
穩定,世襲罔替,在大明腹地,對於世襲官階級是一種習以為常,可對於海外總督府,那是一種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