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第2頁)

    “臣曾聽聞,楚黨門下高啟愚曾經在應天主持鄉試,出了一道《舜亦以命禹》!臣不曾猜度張先生忠貞,但是有些事,又不是張先生能夠自己決斷,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他自己弄的黃袍,還是被人給他批的黃袍?”

    “懇請陛下明鑑。”王錫爵沒有理會馮保的罵人,而是直奔朱翊鈞這個事主,跟馮保吵贏了吵輸了,都是王錫爵輸了。

    皇帝微眯著眼看著王錫爵,這廝這話句句說自己沒有離間皇帝和先生的關係,但是句句都在離間。

    朱翊鈞再次對高啟愚生出一些惱怒來,這個傢伙跑去泰西享福去了,留下了一個對張居正極其不利的事實,這個考題,就非常的扎眼,甚至能變成朱翊鈞和張居正心底的一根刺。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

    君臣之間不能互相生間隙疑惑,否則必然生禍亂,所以皇帝一旦懷疑臣子,就必須誅殺,而臣子一旦懷疑皇帝就必須造反,因為如果臣子懷疑皇帝而不造反,就會因為皇帝的猜疑而死;若是皇帝猜疑臣子而不誅殺,則一定會被臣子所反叛。

    這都是千年以來上演的老戲碼了。

    這個高啟愚當初惹出的事兒,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口。

    就像是當初趙匡胤的黃袍是自己披上的,還是別人幫他披上的,根本沒有任何討論的意義,陳橋兵變是趙匡胤披著黃袍,只要這個事實成立就足夠了。

    高啟愚是否受到了張居正指示,也不重要,只要這件事發生了,就是一根刺。

    朱翊鈞被王錫爵這套組合拳打的一時愣在了原地,說實話,他無法反駁,也不打算反駁。

    諸葛亮那樣的人,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就一個孤例。

    朱翊鈞是個很強勢的君主,而張居正也是個很強勢的首輔,一山不容二虎,亙古未變的道理,而且朱翊鈞已經和張居正在某些政令上,產生了政見分歧,雖然只是分歧,但是隨著皇帝的長大,很顯然會出現一些更大的分歧。

    事物發展都是量變引起的質變。

    王錫爵的所有論述,都是圍繞著一件事展開,鞏固皇權,這也是復古派們的拿手好戲,而今天王錫爵的這番奏對,著實讓朱翊鈞見識到了復古派的實力。

    嚴絲合縫的論述。

    “王學士所言,說徐有貞搖唇鼓舌,那王學士這番話,何嘗不是搖唇鼓舌呢?用沒有發生的事兒,憑白誣陷?”朱翊鈞選擇了蠻不講理,直接扣了一頂誣陷的帽子。

    王錫爵再拜,振聲說道:“陛下,沒有發生的事兒,臣也不願意看到發生,天傾地覆之時,張先生一世忠貞美譽,春秋論斷,定以為張先生為權臣也。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留潞王在宮中。”

    朱翊鈞頗為感慨的說道:“你說先生費這個勁兒,倒騰這些新政做什麼啊,他和嚴嵩、徐階、李春芳、高拱一流,那樣便是,弄什麼新政呢?吃力又不討好。”

    “行吧,你說讓潞王留在宮中,朕準了。”

    王錫爵面色狂喜,五拜三叩首大聲的說道:“陛下聖明。”

    朱翊鈞往前探了探,面帶微笑的說道:“正好,先生離朝後,這講筵的兩個時辰空了出來,閒著也是閒著,朕就親自教育潞王吧,長兄如父,朕雖然很忙,但是教潞王的時間,還是有的。”

    “把之前侍讀試講展書官等一應流程,全都撿起來,每日傳潞王至文華殿,廷議之後讀書。”

    “就這麼定了,馮大伴,傳旨禮部知道。”

    馮保直接笑了出來,他趕忙俯首說道:“臣遵旨。”

    “啊?”王錫爵終於反應了過來,皇帝要親自教潞王讀書,而且是照著講筵的流程講解,這和王錫爵的目標完全不同,王錫爵還希望培養出一個傳統的儒家至聖君王,這給皇帝教,潞王殿下,還能喜歡儒家,怕是用不了幾日,就是一口一個賤儒了。

    “這恐怕不合禮法。”王錫爵滿腦門的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朱翊鈞兩手一攤,開口問道:“朕不是每月都到彝倫堂進講算學嗎?王學士覺得朕的算學,講的不好嗎?還是王學士覺得朕這四書五經,經史典籍,學的不好?”

    “王學士可是侍讀學士,每月二十九日,都要考校朕的功課,王學士之前還都說朕睿哲天成什麼的,說朕學得好?難道之前王學士都是在騙朕?”

    “臣不敢。”王錫爵擦了擦額頭的汗,終究是不敢說陛下學的不好,更不敢說,他之前在騙皇帝。

    “那這件事就這麼定了。”朱翊鈞揮了揮手說道:“王學士回吧。”

    “臣告退。”王錫爵走出文華殿的時候,差點一個趔趄從三層的月臺上摔到樓梯下,他扶住了欄杆,才穩住了身形。

    “不應該啊。”王錫爵還在品這次奏對。

    他用盡了全力,用一個完美的邏輯,來勸諫了陛下,但是事情的發展,卻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樣,他的目的是潞王,或者說皇儲的教育權力,勸是勸了下來,但是目的沒達成。

    那這次奏對,到是勸諫成功,還是失敗了呢?

    王錫爵心神不寧的離開了文華殿,而朱翊鈞則微眯著眼,看著王錫爵的背影。

    “還是陛下有辦法啊,險些讓他給得逞了。”馮保不著痕跡的拍了個馬屁,這作為皇帝身邊的近侍,拍馬屁講究的就是一個事實確鑿且充分,你賤儒吵贏了又如何?你目的還是沒有辦法實現,皇帝還是有辦法。

    朱翊鈞將一本奏疏遞給了馮保,搖頭說道:“其實是先生昨日就上了道奏疏,不肯收潞王為弟子,理由和王錫爵所言是一模一樣的,也是講奪門之變,也是講潞王,也是講防患於未然。”

    馮保作為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也的確有他不知道的奏疏,武勳們的奏疏,現在是可以繞開內閣、司禮監,直接呈送御前的,現在張居正是宜城伯,是武勳。

    張居正獲悉大明皇帝要將潞王送到西山,就直接上奏拒絕了,而且態度很明確,邏輯和王錫爵的上奏陳述的理由是一模一樣的。

    “這這這…”馮保看完了奏疏,一時間有些語塞,嘴角抽動了一下,哪有這樣的奏疏,‘反賊’本人上奏說不能增加反賊的底牌,那這個‘反賊’真的是反賊嗎?

    朱翊鈞吐了口濁氣說道:“這些賤儒是不會明白,先生為何要推行新政的,這些賤儒更加不會相信,先生做的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麼。”

    “是呀,為了什麼啊,先生只要跟著之前首輔步調一致,蕭規曹隨就是,只要能夠平安過渡到朕長大了,先生就能在歷史上得一個極高的評價了,他為了什麼啊?”

    “為了大明,為了國朝,為了天下黎民,傾盡自己的全力,讓這個骯髒汙濁的世界,變得清亮那麼幾分,讓百姓稍微喘一口氣。”

    “王崇古訓子說:這大明江山社稷是這些個脊樑骨撐起來的,不是他們這種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