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魚兩吃(第2頁)

  “楊果趙蛟二人,並非進士、舉人出身,而是吏員。”禮部尚書馬自強提醒萬士和,這玩意兒違反了現在官場生態,沒有功名,怎麼可以當官?

  既然是小吏,就一輩子當吏員好了。

  萬士和頗為確信的說道:“沒有出身不是問題,德行賢能,九年升轉,乃是國朝祖宗成法,為何不可?朝廷用人,任人唯賢,這二位都是九年升轉,處理政務,主持地方之事,遠比一些剛讀完書的進士要強得多。”

  焦竑和張嗣文第一次在全楚會館見面,就討論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吏員升轉官身,從吏到官,從宣德年開始,就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天塹。

  而現在,萬士和要打破這種天塹,要給楊果和趙蛟升轉官身。

  萬士和的理由是,祖宗成法,這是洪武永樂年間舊制,既然進士舉人不好用,還不如用這些經年老吏。

  “也確實是這樣。”馬自強沉默了片刻,贊同了萬士和舉薦吏員為官的行為。

  馬自強是張居正的人,都比較重視循吏,會試殿試中式,考中了功名,這些個讀死書、死讀書的讀書人,到了地方,真的鬥不過這些縉紳,而吏員出身,那都是經年老吏,對付這些個縉紳,那是有辦法的。

  眼下大明在清丈,王世貞被罷免,不就是因為江陵縣清丈鬧出來的亂子?

  “先生以為呢?”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問道。

  張居正斟酌了一番俯首說道:“孫鳴鳳貪蠹,正恃進士出身,故敢放肆,若舉人吏員,歲貢必有所畏忌,臣以為,陛下日後用人當視其功能,不必問其資格。”

  孫鳴鳳這個進士有同榜、有座師、有同鄉,所以才敢這麼放肆,放肆到頂頭上司要把他舉辦的地步,但如果是舉人和吏員,沒有那麼多的人脈資源,反而只能依仗朝廷給的權力,而且九年升轉,已經是久經考驗,經驗豐富,用人看其功能,而不問他的資格。

  朱翊鈞點頭說道:“嗯,依先生所言。”

  浙江平湖有個黃姑鎮,原來是一片泥砂淤積的海塗田,這種滄海桑田、海水退去的海塗田都是鹽鹼地,所以當地百姓生活極其貧困。

  萬曆四年時候,黃姑鎮並不存在。

  張居正任人唯賢,提拔了很多吏員出身的擔任縣令,這裡面有一個黃清的清官,這個黃清才智四出、應變無窮,歷年考成皆為上上等,萬曆十一年,本應該升轉知府,可是那時,張居正已經走了近一年的時間,朝廷開始對張居正反攻倒算,這個黃清被貶斥到了這片連名字都沒有的海塗田。

  黃清到這裡之後,就開始了積極籌措建立海塘,意圖以養魚、養海菜等物,來改善民生。

  黃清積勞成疾,病死在這片海塗田上,黃清的妹妹從江西來到海塗田奔喪,料理了黃清後事後,發現兄長未盡之事,便在海塗田定居了下來,繼續開挖海塘。

  海塘挖好後,這裡就被叫做黃姑塘,後來成為了黃姑鎮,百姓在海塘世代生活,代代祭奠。

  張居正其實不喜歡談出身這種事,他就是軍戶出身,被人戲稱為腿上的泥都沒洗乾淨的小門小戶出身。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對出身格外看重,比如自己的長子朱常洛因為是宮女所出,跟李太后鬧完,跟朝臣們鬧,就是看不上朱常洛的出身。

  國本案,有著濃郁的皇權和臣權衝突的原因,可萬曆皇帝,在國本案中輸了。

  朱翊鈞硃批了這份奏疏,笑著說道:“若是幹得好,可以特賜恩科舉人、進士,海總憲之前提到的法子,是個好主意咧。”

  海瑞之前提到過,前往呂宋的舉人,可以特賜恩科進士,那麼特賜恩科舉人和進士,未嘗不能成為大明朝選官的一個重要方式。

  這些個進士們沒有威脅,躺的時間太久了,以為考中了就有了一切,他們沒有任何的競爭壓力,自然開始袖手談心性。

  這些個吏員中的卷王,放到相對公平的環境裡一起卷,能夠有效的振奮吏治。

  張居正聞言,露出了一個欣慰的笑容,他多次推辭太傅的職位,是知道皇帝已經逐漸學會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這個太傅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葛守禮上了道很有意思的奏疏,說的是:今天這個官場,姑息之弊剛除,賄政仍然屢禁不絕,在天下士人看來,朝堂仍然昏暗無道,仕路難清。

  葛守禮發現,外官總是遣人入京,四處打點,五城御史、緝事衙門、緹騎應當留心訪擒這些政治掮客,入京打點。

  怎麼訪擒這些掮客呢?

  從各種各樣的宴會開始,謝師宴、拜師宴、同鄉會、詩會、私門所託等等,緹騎要從各種宴會處,留心掮客。

  而且要嚴令:京堂各官在京出京,亦務禁止宴會,勤修職業,風示四方。若沉湎縱肆,不守官箴,參來重治。

  京堂各官在京出京,都不得參加任何形式的宴會,若果沉迷於享樂,參與到宴會,天下臣僚百官皆可檢舉,查實坐罪罷免,褫奪功名。

  “葛公,這也是黨建的一部分嗎?”朱翊鈞看著奏疏,頗為疑惑的問道。

  葛守禮非常確定的說道:“回稟陛下,這也是黨建的一部分,清朗仕路風氣。”

  “如此。”朱翊鈞硃批了葛守禮的奏疏,這會成為明旨,傳遞四方。

  在廷議的最後,傳來了一個噩耗,原任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在四川老家病故,請朝廷諡號官葬。

  禮部議定文肅,吏部贈少保,至此趙貞吉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趙貞吉是和高拱相惡,才致仕歸鄉,歸鄉之後,就一直閉門謝客,著書寫作,至今日逝世。

  趙貞吉嘉靖七年就中了舉人,但一直到嘉靖十四年才入京趕考。

  那時候的趙貞吉喜歡在寂靜古剎裡修出世學,趙貞吉的老爹拿出了胳膊粗的棍子,把趙貞吉趕到了京師參考,會試一甲第二,殿試二甲第二,館選庶吉士。

  趙貞吉在嘉靖十七年,就上了道《乞求真儒疏》,罵了嘉靖皇帝喜歡焚修,沉迷於方術,道爺很是生氣,自己還沒開始擺爛就被罵,將趙貞吉趕回了家治學去了。

  趙貞吉再次回朝之後,正好碰到了俺答汗在京畿劫掠,沒人敢說出那句答應俺答汗請求,讓俺答汗暫且退去再議,趙貞吉說了出來。

  趙貞吉後因為惡了嚴嵩父子,被貶斥到了廣西,之後起起伏伏,最終致仕的時候是文淵閣大學士、都察院總憲。

  廷議之後,朱翊鈞將趙貞吉的牌子從十五頁的職官書屏上摘下。

  譚綸並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和陛下深入討論了一下大明邊軍戰鬥力喪失的緣故。

  譚綸滿是憂愁的說道:“說起邊軍為何不能戰,必然要從王驥正統二年,奉密詔殺都指揮安敬開始。”

  “自此之後,興文匽武大勢已成,文官對武官掌生殺予奪大權,這個時候,大寧衛和河套邊軍,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每戰決計不能報過多的戰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