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載堉(第3頁)
“臣倒是知道了一人,就是這個人身份有點特殊。”
朱翊鈞則搖頭說道:“若是死囚有佐天下之功,仍可寬宥一二,先生重循吏,朕亦重循吏,有之過而無不及,先生不喜殷部堂,朕喜其善戰能任事,何人,舉薦來看。”
論重用循吏,張居正還不如朱翊鈞,張居正還要看過程,小皇帝幾乎就是唯結果論的代表,管你清流濁流英雄匪寇,能任事,就是忠臣良臣,不能任事,就回家賣紅薯。
張居正這才俯首說道:“此人是宗親,鄭王府鄭王長子朱載堉。”
“有何不妥?端清世子,朕素聞其賢,詔入京師常伴左右,為朕天文教習,以彰顯親親之誼。”朱翊鈞還真知道,大科學家、大音樂家朱載堉。
禮法這東西,不就是這個時候用的嗎?
前段時間,侯於趙上奏把宗室貶低的一無是處,讓郡王以下全都自謀生路去,朱翊鈞直接大手一揮蓋了章,朝中可是一股反對的風力輿論在醞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許多臣子連章上奏,說恐失親親之誼。
正好,把鄭王府端清世子朱載堉詔入京師,誰還敢說,沒有親親之誼?
禮法這塊,朱翊鈞拿捏的死死的。
鄭王府自宣德年間世傳,鄭王朱瞻埈是明仁宗庶二子,明宣宗朱瞻基都得叫一聲二弟,雖然已經不那麼親厚了,但朱翊鈞也沒啥親戚可言,都挺遠的,詔誰不是詔?
張居正有些唏噓的說道:“這裡有段故事,嘉靖二十七年,端清世子父親鄭王上奏四箴言書,規勸世廟主上不要迷戀異端,崇信道學,世廟主上大怒,申斥。嘉靖二十九年,鄭王受誣告,被貶為庶民,囚禁於鳳陽。”
“自此端清世子朱載堉,築土室於鄭王府宮門外,如此十九年席藁獨處,布衣蔬食,直到隆慶元年,其父鄭王昭雪回鄭王府,朱載堉才回宮與父團聚。”
朱翊鈞眉頭一皺問道:“果真宮外獨處十九年而不入宮門?”
張居正最初聽聞此事也要問一句果真如此?十九年放著宮室不住,就在外面節衣縮食?
“隆慶元年,先帝遣使者詔復鄭王親王爵位,入宮,宮俱毀而塌,鄭王府半數已毀如同鬼蜮。”
“先帝再遣中官言修王府之事,鄭王上三疏堅辭不受,先帝增祿四百石,鄭王仍不受,先帝再賜朱載堉世子冠帶,朱載堉七疏陳情亦不受。”張居正把其中故事講清楚明白。
朱翊鈞極其認真的回憶了一番說道:“不對啊,先生所修穆廟實錄,朱載堉不是受了世子冠帶,所以先生才說他是端清世子嗎?”
“曲筆未詳。”張居正解釋道:“朱載堉不受世子冠帶,可是先帝所賜,這冠帶還是留在了王府裡,算是賜了世子,但是朱載堉未曾穿戴,禮未成。”
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世子冠帶的確授予了朱載堉,那就是賜了,但是站在鄭王府的立場上,朱載堉未曾穿過一天世子冠帶,又怎麼說得上接受了世子的恩封呢?
算是各自立場的表述,張居正的意思是,這個世子冠帶,其實不算完全授予了。
朱翊鈞斟酌了一番問道:“鄭王、端清世子到底要怎樣?訴求為何?”
“的確,當年爺爺不肯良言嘉納,輕信蠱惑讒言,遭奸人矇蔽,讓鄭王受了委屈,可是父親不是給他們恢復親王爵位,並且還要給他們翻修王府、增祿嗎?他們要做什麼?”
“如果不是很過分,也可以補償一二。”
十九年的委屈,朱翊鈞這話說的再漂亮,那也是嘉靖皇帝這個老道士給的委屈,子孫們給他們一點補償,倒也說得過去,再說了,當年的事兒,也是他們鄭王一系為了搶王位內訌,才彼此誣告。
嘉靖老道士負主要責任,鄭王一系負次要責任。
鄭王府難,皇帝家就不難了?嘉靖自己都兩次差點喪命,不是陸炳、朱希忠一力迴護,指不定撐不到嘉靖二十九年,大家都是出自燕府,大家也都難,勉為其難就是。
“朱載堉自號狂生,中使賜冠帶時,朱載堉曾狂言…”張居正說到這裡,終於是說不下去了。
朱翊鈞想了想回答道:“何言?十九年的怨懟,有些埋怨也是正常,儘管說便是,朕不計較。”
張居正真的是咬牙才說道:“朱載堉說,只恨自己是朱家人。陛下容稟,狂生初蒙大赦,父親歸家,喜不自禁,言語自然有一二偏頗激憤,也屬人之常情。”
朱翊鈞聽聞說道:“先生在重新定義喜不自禁嗎?”
“倒是符合他狂生的模樣,正好他不認世子冠帶,那就讓他入京來,既然精通曆法,為國效命,君王有命,他應當遵從。”
這就是張居正一直猶豫的根本原因。
伱皇帝覺得自己說話管用,但是你旨意傳到了鄭王府,這個打不開的死結,鄭王府聽不聽宣都是模稜兩可,給你面子叫你一聲大侄子皇帝,不給你面子,寧願入土也不肯奉詔。
皇帝恢復親王爵位,授予世子冠帶,鄭王府怎麼做的?布衣蔬食。魏晉南北朝那群吃喝玩樂的偽君子不算什麼風骨,朱載堉這才是風骨。
張居正看朱載堉的態度,怕是鄭王薨逝,朱載堉連王位也不會要。
若是連宗親都宣不到京師來,那對皇帝的威嚴該是何種打擊?
“恐有不妥之處。”張居正雖然舉薦了朱載堉,但他仍然傾向於不宣,大家歲月靜好,誰都不要為難誰,就當沒這門親戚好了。
朱翊鈞面色沉靜的說道:“窮不過三代,窮苦之家三代絕嗣,鄭王府世受皇恩,綿延不絕,自洪武至今,封親王八十一位,追封二十二位,絕嗣國除十五位、因罪國除六位、眼下大明僅存親王二十六位,還要算上宮裡的那個挖沙子的小潞王,遼王廢藩應當是先生當初主持,這個數字沒錯吧。”
“無錯。”張居正趕忙俯首說道:“遼王廢藩乃罪大惡極,非臣挾怨報復,世皆有誤。”
張居正主持廢遼王這件事,真的是黃泥掉褲襠,有理說不清。
明明是遼王自己在世宗龍馭上賓後,不衰不哀,被御史彈劾,最後鬧了起來,先帝大怒廢藩,廢藩這麼大的事兒,張居正能自己說了算?
朱翊鈞對遼王廢藩之事不是很在乎,天下郡王以下,全都一體自謀生路了,遼王廢藩而已。
朱翊鈞頗為確切的說道:“我大明萬萬人,親王不過二十六人,他鄭王和朱載堉,若不是有親王爵位在身,能修德講學能書能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的滿身技藝,在家裡吹拉彈唱仰望星空?他說不當朱家人就不當朱家人?無用也就罷了,既然有用,傳詔理應奉命。”
“朕知先生之意,親親之誼,五常大倫,朕知輕重,朕說了,不計較就是不計較,君子重諾守信,還不讓人有些怨氣了?朕有良法,定讓他心甘情願的來到京師。”
張居正略顯猶豫,看向了放在一旁的六分儀,這東西,對張居正而言,就是個成年人的玩具,當國元輔也就是閒來無事看看星空,他沒有那麼多精力醉心於仰望星空。
但是對於仰望星空朱載堉而言,六分儀,就是無論何處都尋不到的至寶!
紅毛番簡陋六分儀,連個水平儀都沒有,全靠目測,能跟大明皇家出品,小皇帝親自用過都說好的貢品相提並論?
喜歡天文和音樂,就奔著軟肋下手就是!
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周武王平定天下的詔書裡,姑且稱之為詔書,果然源遠流長。那封聖旨朕寫了幾個小時,這章資料查了快半個月,寫出來才發現,壞了,比那些個四書五經還難理解,大家理解比較難,作者寫起來也很難,但還是寫出來了,都,勉為其難吧,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朱翊鈞則搖頭說道:“若是死囚有佐天下之功,仍可寬宥一二,先生重循吏,朕亦重循吏,有之過而無不及,先生不喜殷部堂,朕喜其善戰能任事,何人,舉薦來看。”
論重用循吏,張居正還不如朱翊鈞,張居正還要看過程,小皇帝幾乎就是唯結果論的代表,管你清流濁流英雄匪寇,能任事,就是忠臣良臣,不能任事,就回家賣紅薯。
張居正這才俯首說道:“此人是宗親,鄭王府鄭王長子朱載堉。”
“有何不妥?端清世子,朕素聞其賢,詔入京師常伴左右,為朕天文教習,以彰顯親親之誼。”朱翊鈞還真知道,大科學家、大音樂家朱載堉。
禮法這東西,不就是這個時候用的嗎?
前段時間,侯於趙上奏把宗室貶低的一無是處,讓郡王以下全都自謀生路去,朱翊鈞直接大手一揮蓋了章,朝中可是一股反對的風力輿論在醞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許多臣子連章上奏,說恐失親親之誼。
正好,把鄭王府端清世子朱載堉詔入京師,誰還敢說,沒有親親之誼?
禮法這塊,朱翊鈞拿捏的死死的。
鄭王府自宣德年間世傳,鄭王朱瞻埈是明仁宗庶二子,明宣宗朱瞻基都得叫一聲二弟,雖然已經不那麼親厚了,但朱翊鈞也沒啥親戚可言,都挺遠的,詔誰不是詔?
張居正有些唏噓的說道:“這裡有段故事,嘉靖二十七年,端清世子父親鄭王上奏四箴言書,規勸世廟主上不要迷戀異端,崇信道學,世廟主上大怒,申斥。嘉靖二十九年,鄭王受誣告,被貶為庶民,囚禁於鳳陽。”
“自此端清世子朱載堉,築土室於鄭王府宮門外,如此十九年席藁獨處,布衣蔬食,直到隆慶元年,其父鄭王昭雪回鄭王府,朱載堉才回宮與父團聚。”
朱翊鈞眉頭一皺問道:“果真宮外獨處十九年而不入宮門?”
張居正最初聽聞此事也要問一句果真如此?十九年放著宮室不住,就在外面節衣縮食?
“隆慶元年,先帝遣使者詔復鄭王親王爵位,入宮,宮俱毀而塌,鄭王府半數已毀如同鬼蜮。”
“先帝再遣中官言修王府之事,鄭王上三疏堅辭不受,先帝增祿四百石,鄭王仍不受,先帝再賜朱載堉世子冠帶,朱載堉七疏陳情亦不受。”張居正把其中故事講清楚明白。
朱翊鈞極其認真的回憶了一番說道:“不對啊,先生所修穆廟實錄,朱載堉不是受了世子冠帶,所以先生才說他是端清世子嗎?”
“曲筆未詳。”張居正解釋道:“朱載堉不受世子冠帶,可是先帝所賜,這冠帶還是留在了王府裡,算是賜了世子,但是朱載堉未曾穿戴,禮未成。”
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世子冠帶的確授予了朱載堉,那就是賜了,但是站在鄭王府的立場上,朱載堉未曾穿過一天世子冠帶,又怎麼說得上接受了世子的恩封呢?
算是各自立場的表述,張居正的意思是,這個世子冠帶,其實不算完全授予了。
朱翊鈞斟酌了一番問道:“鄭王、端清世子到底要怎樣?訴求為何?”
“的確,當年爺爺不肯良言嘉納,輕信蠱惑讒言,遭奸人矇蔽,讓鄭王受了委屈,可是父親不是給他們恢復親王爵位,並且還要給他們翻修王府、增祿嗎?他們要做什麼?”
“如果不是很過分,也可以補償一二。”
十九年的委屈,朱翊鈞這話說的再漂亮,那也是嘉靖皇帝這個老道士給的委屈,子孫們給他們一點補償,倒也說得過去,再說了,當年的事兒,也是他們鄭王一系為了搶王位內訌,才彼此誣告。
嘉靖老道士負主要責任,鄭王一系負次要責任。
鄭王府難,皇帝家就不難了?嘉靖自己都兩次差點喪命,不是陸炳、朱希忠一力迴護,指不定撐不到嘉靖二十九年,大家都是出自燕府,大家也都難,勉為其難就是。
“朱載堉自號狂生,中使賜冠帶時,朱載堉曾狂言…”張居正說到這裡,終於是說不下去了。
朱翊鈞想了想回答道:“何言?十九年的怨懟,有些埋怨也是正常,儘管說便是,朕不計較。”
張居正真的是咬牙才說道:“朱載堉說,只恨自己是朱家人。陛下容稟,狂生初蒙大赦,父親歸家,喜不自禁,言語自然有一二偏頗激憤,也屬人之常情。”
朱翊鈞聽聞說道:“先生在重新定義喜不自禁嗎?”
“倒是符合他狂生的模樣,正好他不認世子冠帶,那就讓他入京來,既然精通曆法,為國效命,君王有命,他應當遵從。”
這就是張居正一直猶豫的根本原因。
伱皇帝覺得自己說話管用,但是你旨意傳到了鄭王府,這個打不開的死結,鄭王府聽不聽宣都是模稜兩可,給你面子叫你一聲大侄子皇帝,不給你面子,寧願入土也不肯奉詔。
皇帝恢復親王爵位,授予世子冠帶,鄭王府怎麼做的?布衣蔬食。魏晉南北朝那群吃喝玩樂的偽君子不算什麼風骨,朱載堉這才是風骨。
張居正看朱載堉的態度,怕是鄭王薨逝,朱載堉連王位也不會要。
若是連宗親都宣不到京師來,那對皇帝的威嚴該是何種打擊?
“恐有不妥之處。”張居正雖然舉薦了朱載堉,但他仍然傾向於不宣,大家歲月靜好,誰都不要為難誰,就當沒這門親戚好了。
朱翊鈞面色沉靜的說道:“窮不過三代,窮苦之家三代絕嗣,鄭王府世受皇恩,綿延不絕,自洪武至今,封親王八十一位,追封二十二位,絕嗣國除十五位、因罪國除六位、眼下大明僅存親王二十六位,還要算上宮裡的那個挖沙子的小潞王,遼王廢藩應當是先生當初主持,這個數字沒錯吧。”
“無錯。”張居正趕忙俯首說道:“遼王廢藩乃罪大惡極,非臣挾怨報復,世皆有誤。”
張居正主持廢遼王這件事,真的是黃泥掉褲襠,有理說不清。
明明是遼王自己在世宗龍馭上賓後,不衰不哀,被御史彈劾,最後鬧了起來,先帝大怒廢藩,廢藩這麼大的事兒,張居正能自己說了算?
朱翊鈞對遼王廢藩之事不是很在乎,天下郡王以下,全都一體自謀生路了,遼王廢藩而已。
朱翊鈞頗為確切的說道:“我大明萬萬人,親王不過二十六人,他鄭王和朱載堉,若不是有親王爵位在身,能修德講學能書能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的滿身技藝,在家裡吹拉彈唱仰望星空?他說不當朱家人就不當朱家人?無用也就罷了,既然有用,傳詔理應奉命。”
“朕知先生之意,親親之誼,五常大倫,朕知輕重,朕說了,不計較就是不計較,君子重諾守信,還不讓人有些怨氣了?朕有良法,定讓他心甘情願的來到京師。”
張居正略顯猶豫,看向了放在一旁的六分儀,這東西,對張居正而言,就是個成年人的玩具,當國元輔也就是閒來無事看看星空,他沒有那麼多精力醉心於仰望星空。
但是對於仰望星空朱載堉而言,六分儀,就是無論何處都尋不到的至寶!
紅毛番簡陋六分儀,連個水平儀都沒有,全靠目測,能跟大明皇家出品,小皇帝親自用過都說好的貢品相提並論?
喜歡天文和音樂,就奔著軟肋下手就是!
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周武王平定天下的詔書裡,姑且稱之為詔書,果然源遠流長。那封聖旨朕寫了幾個小時,這章資料查了快半個月,寫出來才發現,壞了,比那些個四書五經還難理解,大家理解比較難,作者寫起來也很難,但還是寫出來了,都,勉為其難吧,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