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載堉(第2頁)

 “尚書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就是堯的時候,日頭最短那天就是冬至,天上象徵著冬至的昴宿星官,會出現在中天,告訴所有人,冬至來了,天氣最是寒冷。”

 “東晉時星官虞喜,查遍古書,發現冬至的星宿也在變化,分別為胃宿星官、婁宿星官、奎宿星官,這一下子讓虞喜產生了困惑,困而知之,虞喜用了數年確定了那時冬至星官為壁宿。”

 “兩千七百多年,從昴宿到壁宿,如果把天球分為三百六十度,則節氣星官,一共西移了五十多度,所以虞喜確定了,節氣西移,歲差值為四十多年西移一度。”

 張居正能夠理解,但是他不知道小皇帝能不能理解。

 “朕聽明白了,就是虞喜之前,沒人發現太陽過一年並不是回到天球原來的位置上,虞喜發現了這種現象,並且確定了恆星四十多年會在天球上向東一度,出來報節氣的星官,向東移動一度,移動著移動著,就換了報節氣的星官,是這樣嗎?”朱翊鈞認真的理解了張居正的話,以問代答。

 古人總是把天上的星星看做是天上做官的神仙,報節氣的星官一直在變化,讓虞喜產生困惑,而後思考觀察,最後就得到歲差的概念,天年減地年,恆星向東,節氣向西,四十多年移動一度。

 根本難不倒小皇帝。

 張居正頗為誠懇的說道:“陛下天縱睿哲。”

 欽天監丞可是費了老半天的勁兒,連比劃帶解釋,才把事情徹底解釋清楚,也得虧張居正被皇帝賜下了千里鏡,也經常仰望星空,否則欽天監說的內容,他也聽不明白。

 朱翊鈞面露疑惑的說道:“先生啊,朕有惑。”

 張居正立刻感覺小皇帝從陽光開朗的人主,變成了不可名狀的大怪物,哪來的那麼多疑惑,你有疑惑,弄的他也是一頭霧水。

 “陛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臣不事觀星,不能為陛下解惑。”張居正義正言辭表示,他不會!

 他就知道這麼點內容,還是現學現賣的。不要再問了。

 朱翊鈞頗為遺憾的說道:“先生啊,困而知之,是先生教給朕的道理,有了疑惑就要解開,才能獲得更新的認知;先生也講矛盾相繼釋萬理,知行合一,知行相繼,才能致良知;先生也講弘毅為士人,不弘不毅餒弱,懦夫也;先生總是說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朕不解,先生為帝師,為何不為朕解惑?”

 “先生連天下權豪都不怕,為何會怕小小的困惑。”

 “先生?先生?”

 張居正真的麻了,全都是他講的道理,現在小皇帝用他講的道理作為火藥和鉛子上了膛,全都打向了他張居正!

 張居正真的被迴旋鏢給打的有些暈頭轉向,俯首說道:“臣在。”

 朱翊鈞看張居正答話,才繼續說道:“先生,前年五月,先帝龍馭上賓詔先生入乾清宮,將天下、社稷和朕都託付給了先生,先生為帝師,孜孜不倦,先生亦言: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於陛下之職分也。先生怎忍心見朕有惑而不解惑?”

 “朕德涼幼衝,先生怎忍心棄朕去也?是朕不認真就學,惹怒了先生嗎?”

 “朕一定會認真學習的。”

 悔不該,悔不該!

 張居正俯首說道:“臣為陛下解惑。”

 朱翊鈞立刻說道:“那歲差,又為什麼會出現呢?為什麼天年比地年要長?這很奇怪,而且這四十多年走一度,是四十幾年?太陽在天球的相對位置,這麼繞下去還會繞回來嗎?”

 “陛下容臣緩思。”張居正沉默了許久許久,才開口說道:“臣只能解答其中一個問題,其他的臣得去慢慢尋找答案。”

 “歲差,四十多年太陽在天宮的相對位置會東行一度,這是不準確,堯距東晉究竟有多少年,因為歷代其曆法多有更變,已不可考證,所以虞喜也是大致測算,四十多年,乃是虛數。”

 “祖沖之在《大明曆》中,測算為五十年,至隋唐,李淳風撰寫天文、曆法,不採信歲差,議論紛紛,吵了一百多年,最終確定確有歲差。”

 “至元時,郭守敬在《授時歷》測算,歲差為六十六年又八個月差一度。”

 朱翊鈞聞言,笑著說道:“越來越準了,咱大明呢,測算幾何?”

 “大明…無算。”張居正像是噎住了一樣,無奈說道。大明在歲差這件事上的表現為零,這件事,張居正也是無可奈何。

 朱翊鈞眉頭一皺問道:“無算是什麼意思?”

 張居正吐了口濁氣,雖然不想承認,但他還是打算把這件事解釋清楚:“無算,就是沒有測算過。”

 “後世法常勝於古法,而屢改益密,惟曆法最為顯著,黃帝迄秦,歷凡六改;漢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惟我皇明之《大統歷》,實胡元之《授時》舊曆,承用二百餘八年,未嘗改憲。”

 “何也?”朱翊鈞再問。

 張居正閉口不談,一言不發,他知道答案,但是他真的不能說,那不是臣子應該談論的問題。

 朱翊鈞其實知道答案,張居正總是如此的小心謹慎,這是一個作為臣子不能涉及的領域,他笑著說道:“《道德經》曰:大音希聲,大象希形。”

 “先生沉默如雷,震耳欲聾。”

 大音希聲,大象希形,最大的聲,卻往往聽不見,最大的道,卻往往看不見。

 張居正沉默如此震耳欲聾。

 張居正敢說先帝的不是,因為先帝讓他照看小皇帝,因為先帝也是張居正的君主,責難陳善為恭敬,張居正要照看好小皇帝,過去的舊弊需要消除,所以他能說,也會說。

 但是張居正不能說,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是,那代表著張居正要搞個大新聞,那是對大明法理的質疑,那是要搞僭越,才會有的路數。

 張居正不想僭越,所以他一言不發。

 大明不改禮法的原因很簡單,祖宗成法,敬天法祖,大統曆法通軌,去其歲實消長,大統歷,恆久長。

 其實自從永樂年間就有人奏聞大統歷不準確,請改曆法。

 而到了景泰帝的時候,景泰帝做了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改了冬至和夏至時間,直接導致監正許惇差點被砍掉腦袋,景泰帝是明英宗被俘後登基,朝中風力輿論愈演愈烈,景泰帝也爭不過朝臣,只好下詔,此後造歷,仍用洪、永舊制。

 成化十年童軒、十七年俞正己、十九年,天文生張升;正德十三年漏刻博士朱裕、十五年禮部員外郎鄭善夫、十六年南京戶科給事中樂頀;嘉靖二年工部主事華湘、隆慶三年,掌監事順天府丞周相。

 這麼多天文生,前赴後繼的請求改歷,雖然有如俞正己、冷守中這種狂悖之徒胡亂畫策,但是其他人歷歷有據,可是繞來繞去,最後都困頓於一個問題,祖宗之法不可變。

 朱翊鈞深吸了口氣說道:“水滴石穿,雖其數甚微,積久始顯,此乃先生所言量變引發質變的道理,一日若差九刻,處夜半之際,所錯便隔一日;節氣差天一日,則置閏錯一月;閏差一月,則時錯一季;時差一季,則歲錯一年。”

 “先生,大明大統歷二百零八年未變,今日先生變法,萬象更新,何不修歷?”

 “朕知此事極難。”

 “朕聽農戶常言,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誤一日則一年皆誤,一年之獲在於秋,秋收誤一日則全家饑饉,百姓困於藁稅、谷租、鄉部私求,苦不堪言,月食日食朕不懼天威,可農時不準,天下疲憊,朕於心何忍?”

 “此非常之功,宜非常之事,先生以為當如何才能做?”

 張居正的右手無意識的敲打了兩下握在拳心的拇指,朱翊鈞立刻就知道,張居正這個動作表示猶豫,是心裡有想法,不知道該不該說。

 張居正思考過這個問題!

 顯然張居正對這個事兒有想法,因為有更重要的事兒要做,所以從未提及。

 “先生有何計較?”朱翊鈞有些奇怪的問道,是什麼勇士張居正這般猶豫不決?

 張居正猶猶豫豫的說道:“不是臣有什麼猶豫的地方,臣一直留心此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大明百姓困於兼併,臣誠知其苦楚,陛下親事農桑,乃社稷之福,輔弼之臣理應盡忠竭能為陛下分憂一二,天下曆法舊未改,臣焦急萬分而無良方,不善此道,不能為陛下匡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