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九十八章 圖窮匕見(第2頁)

    去年朝廷總共就留下了十萬兩銀子的結餘,這還是抽分大帆船得到的。

    葛守禮的心情頗為微妙,宣大兩地也是長城鼎建有了窟窿,王崇古、張四維搞出來的窟窿,近兩百萬兩,但是朝廷還是讓王崇古、張四維把這個窟窿堵上,權當無事發生。

    因為王崇古捏著俺答封貢這個事兒,京營不振,就沒辦法過分追究,糊里糊塗的糊塗的辦了。

    可是顧章志,直接就抄家補窟窿了。

    因為東南倭患剿滅,而西北,韃靼建立了大明金國,這就是養寇自重的可怕,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慶賞威罰皆不能入。

    軟柿子,張居正要捏,硬柿子,張居正就不捏了嗎?不捏為何要振武,再建什麼京營呢!

    “抄家吧。”葛守禮是負責糾劾百官的總憲,他也沒多少猶豫,同意了譚綸的想法,抄。

    海瑞非常認同抄家,笑著說道:“抄。”

    惹他張居正幹什麼!全天下誰不知道張居正眥睚必報?

    海瑞建議、張居正牽頭、皇帝首肯的南衙還田案,乖乖的把田還了,說不定還能從朝廷手裡換到些船引,搖身一變,從土財主變成了海商,非要折騰,給宋陽山、汪道昆他們潑點髒水,把人惹毛了,這下連家都被抄了。

    張居正是個循吏,懂的變通,他就是想把事兒辦了,把自己的執政綱領實現,把天下還給小皇帝的時候,不是一個千瘡百孔,不是一個一塌糊塗的江山,若是江南縉紳同意了徐璠的建議,肯低著個頭,從圈地竭澤民力變成海商。

    張居正一定會答應下來,還會請皇帝下旨褒獎一二,誇讚大明縉紳們懂事,深明大義,國家財用大虧,天下困於兼併,江南縉紳帶頭還田,把侵佔的常田還給朝廷,這是楷模,這是天下縉紳的榜樣,江南縉紳要在開海事上要一些特權,朝廷必然也會答應。

    可惜,徐璠被削了官身流放薊州,現在顧氏被抄了家。

    “還有人要為顧氏說話嗎?”張居正看向了萬士和,這個人每到傷及縉紳利益的時候,都會跳出來,拿著禮法和祖宗之法說事兒,現在這可是薄涼寡恩,魚肉縉紳的抄家大案。

    萬士和立刻搖頭說道:“抄!必須要抄!三十萬兩的虧空呀!”

    萬士和多少也漲了記性,被罵了這麼多次,再不改變一下思路,這禮部尚書怕是做不了幾天,也不能善終了。

    “好。”張居正笑了笑,在浮票上寫下了自己的意見。

    朱翊鈞下印的時候,還專門看了看,駱思恭他爹駱秉良辦事得體,起獲了甲冑和強弩之後,就已經和南兵合夥,把顧氏圍的水洩不通,不交代清楚家裡銀子來路,連飯都不給吃一口,已經大致摸排清楚了顧氏的財產,折銀大約七十八萬兩有奇,田二十二萬餘畝。

    也就是說,駱秉良其實已經把崑山顧氏給抄了,人死不死,那得朝廷明公論斷,但是這銀子、土地,一分也別想帶走,掘地三尺也得給你挖出來。

    天下百官和縉紳都怕緹騎,就是怕在這裡,嘉靖年間陸炳為緹帥時,是嘉靖皇帝皇威最盛之時,人人都怕,緹騎辦案,就突出了一個心狠手辣,不擇手段。

    “徐璠所言有理,吃小魚吃多少才能飽?一條大魚下肚,都能打嗝了。今年戶部又能多一點結餘了,按祖宗成法,抄沒所得,國帑七,內帑三。”朱翊鈞拿起了硃筆把分賬改為了七三開,而非五五開,然後才下印。

    戶部尚書王國光頗為驚訝,罰沒抄家所得,按照永樂年間的祖宗成法是盡數歸內帑,但那時候內帑是公帑,給慶賞皆出自內帑。

    按照嘉靖年間的祖宗成法是五五開,不患寡患不均,大家一人一半,勉為其難,可是皇帝小手一劃拉,就是七三開了。

    陛下這小手一劃,肯定有事。

    果不其然,張居正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說道:“松江總兵俞大猷、陳璘、宋陽山、汪道昆等人上奏:言松江府通衢九省之地,乃深水良港,昔日我大明永樂年間,自蘇州太倉瀏家港南下西洋,歷七次,國用民用公私殷足,請旨開海,設立松江市舶司,設都餉館、良港三處、造船廠三廠,陛下聞,傳旨文淵閣下旨廷議此事。”

    圖窮匕見。

    王國光立刻就懂了!怪不得廷議之前,小皇帝要說鰲山煙火之事,根本就是在表達一個立場,那就是朝廷和皇宮都要開源節流。

    為了點銀子,連永樂年間起的鰲山煙火都停辦了,這是節流。

    那麼開海,就是開源。

    小皇帝之所以肯把罰沒查抄,變成七三開,是盯上了開海這塊肥肉,這也算是賄政,提前用銀子堵住朝廷反對開海的嘴。

    畢竟月港都餉館,抽分所得,是國帑和內帑五五分成,這是大頭。

    “戶部沒有意見。”王國光立刻表態,戶部也窮,每年入不敷出,他這個戶部尚書也是焦頭爛額,現在皇帝肯開源節流,那是極好的,即便是小皇帝不把罰沒變成三七開,王國光也會同意的。

    帝國的財相,每天看著空空如也的國帑,誰來要錢都得唉聲嘆氣的說沒錢,這也不是個長久之計。

    “刑部也沒有意見。”王之誥第二個表態,月港已經實踐了很久,只要不給紅毛番土地,紅毛番就不能紮根,就不會造成更加惡劣的影響。

    吏部尚書張翰想了想說道:“元輔先生處置有方!”

    譚綸想了想說道:“大家都知道的,我從在福建作巡撫的時候,就一直在提議開海,哪怕是月港,我要曾經專門上奏,說開了只開了一點點,根本無濟於事,兵部也贊同松江市舶司之事,若有衝突,俞龍威震東南,想來不會有事。”

    倭寇最好捲土重來,當年能把他們殺的乾乾淨淨,現在也能把他們殺的乾淨,最好把他們背後的那些個東南縉紳、豪商、權豪,一塊殺了!

    殺殺殺!殺他個血流成河,殺他個乾乾淨淨。

    譚綸進士出身,可是這輩子做得最多的事兒就是殺人,譚綸完全沒有張居正那個耐心,要是他譚綸當國,做事不會和張居正一樣這麼鈍刀子割肉一點點的切,而是走大開大合的路子,不聽話、聚嘯,矛盾重重,矛盾?什麼矛盾?

    直接把對方殺乾淨了,那不是就沒有矛盾了嗎?

    當然,譚綸也知道,不能那麼幹,宋徽宗平定方臘後,為了搞錢,直接把中人之家十抽一的殺了一輪,結果搞得民心離散,後來宋徽宗被金人俘虜住地窖去了。

    治國這種事,譚綸知道自己不合適。

    六部裡有四部沒有意見,這件事就算是通過了廷議,只要小皇帝下印,就算是合法了。

    只是張居正也願意聽聽反對意見,畢竟每一條反對的意見,都可以減少一些彎路。

    市舶司的建立,必然繞不開祖宗成法,尤其是嘉靖年間完全禁海的祖宗之法,這個事兒還有得辯,敬天法祖是祖訓。

    萬士和不反對開海,他頗為感慨的說道:“洪武初,桂言良在《上太平治要十二條》曰:夫馭夷狄之道,守備為先,征討次之,開邊釁,貪小利,斯為下矣。蠻夷朝貢,間有未順,當修文德以來之,遣使以喻之,彼將畏威懷德,莫不率服矣,何勞勤兵於遠哉!”

    “太祖從之,設十五不征伐之國。”

    懷柔遠人,使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是洪武年間建立朝貢國商貿體系的主要原因和目標,之所有這個目標,是以為那時候的主要矛盾和現在不同。

    那時候大宋滅國百年,大明新立,需要萬國來朝增加凝聚力。

    萬士和所說的也是大明對外關係三個綱領。

    第一,柔遠人,貿易是實現外交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二,重文德,重要的是使夷國畏威懷德,實現文化上的王化,而不是武力統治;

    第三,輕征討,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採取武力征伐的手段,實現部分政治羈縻就足夠了。

    比如永樂年間征伐安南國設立交趾,不是交趾黎越僭朝反覆挑釁,設伏伏擊了大明護送陳天平歸國的五千軍士,也打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