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2頁)
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至少王崇古在嘉靖、隆慶年間,沒見過這樣的局面,這是考成法破掉了座師制的結果。
大明皇帝南巡的隊伍已經走到了徐州城,下榻了徐州燕清樓。
這一路上,大明皇帝看到了真實的大明,有好有壞,有缺陷也有蓬勃發展的生機,這些都是大明,大明從來不是大光明教口中的地上神國,是有缺陷的,也是有矛盾的。
但朱翊鈞對南衙諸府的第一觀感非常非常差,出了臺兒莊,抵達徐州這段路,朱翊鈞走的很鬧心。
“戚帥,朕有個疑惑,朕已至徐州,發現這徐州四通八達,這地方勉強算是依山傍水,算是能守一守,但是和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等相比,就差了很多,朕之淺薄來看,徐州地方,無險可守。”朱翊鈞有些不明白徐州是怎麼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
這地方,根本沒法守,有河,黃河和運河,但水量都不算大,遠不是天塹,也沒有什麼雄關,地勢十分的開闊。
“陛下,正因為如此,所以這裡才是必爭之地。”戚繼光笑著說道:“徐州就是東西南北都可以打過來,守是守不住的,南方守不住,北方也守不住,所以一旦南北衝突,徐州、淮海地界,就會成為緩衝區,拉鋸戰。”
“再退一步,就到自己的腹地了,所以決不能退,自然就變成了四戰之地。”
“原來如此,謝戚帥解惑。”朱翊鈞這次明白了徐州地方為何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不是它有多麼的易守難攻,只是因為到這裡,誰都一步不能退了,退就是把腹心給露出來,生死存亡之際。
“徐州地方,遠不如朕經行的山東。”朱翊鈞非常不悅的說起了自己見到的徐州,他眉頭緊蹙的說道:“總結來看,就是大錢賺不來,小錢看不上,不像山東大錢要賺,小錢也不放過。”
“徐州知府幹的很差。”
朱翊鈞對徐州非常不滿,現在徐州處於南衙地界,但他一到就看到了問題。
山東是想賺大錢的,比如密州市舶司,就是賺大錢,但不屬於市舶司經濟區輻射範圍內的地方,也願意賺小錢,海帶、棉花、鐵冶,都願意賺,大的賺不到就賺小的,朱翊鈞能看到那種發展的生機。
但徐州看不到。
朱翊鈞繼續說道:“具體來看,百姓對衙門普遍不滿,是非常普遍的那種,不是沂州個別,徐州這裡,一提起衙門,百姓都皺眉頭,不是對六房哪一房單獨的不滿,徵稅、刑名、治安等,都不滿意。”
“出現這種原因,徐州知府,三年一換,臉都沒認清楚,就走了,知府一換,師爺跟著換,六房也要跟著換,這剛消停,就又換,導致了衙門失靈,整體失靈,不能正常運轉,別說百姓了,連縉紳到衙門裡辦點事兒,都找不到人,只能自決。”
“而且這十二年換了四任知府,每一任都留下了一個爛攤子,萬曆元年的劉昌清,留下了一個黃河堤壩的爛攤子,萬曆四年的陳吾尹,留下了一個煤井的爛攤子,下一任覺得煤井不賺錢,就停了,開始倒騰運河,這運河發展了半截,就打了個地基,換成了現在了錢至毅,又覺得得拆城牆。”
“這朝令夕改,改的上到勢要豪右、下到窮民苦力,都叫苦連連。”
朱翊鈞真的感覺到了山東和南衙的不同。
而且徐州這四個爛攤子,根本沒辦法收拾,每一任都想做點什麼,但每次都是半途而廢,人半途而廢久了就沒有了毅力,就會餒弱,這衙門也是如此,四個爛尾,搞得衙門不被信任。
“這裡面唯一一個做的好點的就是挖煤,但這煤居然不給徐州用,而是順著運河運到了蘇杭,朕很不滿意,入目之下,都是光禿禿的,甚至連個遮陰的樹林都沒有,沒樹,百姓用柴困難,徐州煤市口,居然只有柴炭在賣,連蜂窩煤都沒有。”朱翊鈞補充了自己不滿的具體原因。
如果是一點爛,那還能說是偶然,這全面的糜爛,甚至還不如有煙館的沂州,至少沂州的煤市口還有風蜂窩煤可以買,沂州州城城裡老爺,也算是擺脫了對柴的依賴。
徐州埋頭挖煤,挖出來的煤都賣到了蘇杭。
“至於官僚那點破事,卡吃拿要、貪墨橫行、互相包庇姑息、座師、府州縣學之類的爛事,更是比比皆是。”朱翊鈞手指敲著桌子說道:“先生,你說是徐州一個地方糜爛如此,還是整個南衙都是如此?”
“整個南衙十三府皆是如此。”張居正倒是沒有避諱這個問題,更沒有為自己的弟子李樂開脫。
應天巡撫李樂可是張居正萬曆初年鬥倒晉黨的關鍵勝負手,李樂能力足夠強了,但就是弄不好,若不是申時行幫襯著,當初江南奴變,操戈索契的時候,李樂就已經倒了。
真的是忙不過來。
“陛下,南衙本來是十四府,現在已經分出去了松江府,剩下這十三府,還是分開的好。”王崇古沒有落井下石,趁機打擊報復李樂,因為李樂真的倒了,換個晉黨、工黨上去,也是這個模樣。
到時候,王崇古也跟著倒黴。
王崇古想了想說道:“陛下,南衙富裕歸富裕,但是這就是個官場上的糞坑,誰來誰倒黴,得有人鎮著這糞坑才行。”
應天是留都,這玩意兒在制度上是京師,也有六部衙門、都察院等等,這南京畿十四府就是這麼稀爛,海瑞都玩不轉的,這個糞坑還是有人壓著好。
不把南衙這十三府拆了,南衙根本好不了。
張居正這才繼續說道:“陛下談到了四任徐州知府留下了四個坑,他們為何三年就能升轉,因為三年一到就能到應天六部做官,而後搖身一變直入京師,和別的地方知府、參政、布政使,再進京完全不同的升轉,這些官員,壓根就沒心思做好具體的事兒,就是想做什麼,三年都是不夠的,夠幹什麼?”
“凌部堂能幹,在河南也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把事情做完,流官流動的太快,就是這個稀爛的模樣。”
李樂不止一次寫信抱怨了,抱怨這個留都制度就是大明的天坑,誰特麼來南衙做巡撫,都是在糞坑裡打滾,而且很難乾淨上岸,關鍵是這個問題,李樂巡撫地方解決不了,只有朝廷下定決心去做,才有可能成功。
張居正每次也只能好言好語的勸說,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拆分南衙這種事,只有皇帝能幹。
朱翊鈞敲動桌面的手指,這才停下,開口說道:“黎牙實曾經跟朕講過一個羅馬皇帝加爾巴的故事,說在尼祿死後,加爾巴繼位,加爾巴一繼位,就處死了兩名能征善戰的將軍,人們對這個決定產生了普遍質疑,而後羅馬就流行了一句諺語:當一個皇帝一旦成為了被人憎惡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都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反感和惡意揣測。”
大明皇帝南巡的隊伍已經走到了徐州城,下榻了徐州燕清樓。
這一路上,大明皇帝看到了真實的大明,有好有壞,有缺陷也有蓬勃發展的生機,這些都是大明,大明從來不是大光明教口中的地上神國,是有缺陷的,也是有矛盾的。
但朱翊鈞對南衙諸府的第一觀感非常非常差,出了臺兒莊,抵達徐州這段路,朱翊鈞走的很鬧心。
“戚帥,朕有個疑惑,朕已至徐州,發現這徐州四通八達,這地方勉強算是依山傍水,算是能守一守,但是和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等相比,就差了很多,朕之淺薄來看,徐州地方,無險可守。”朱翊鈞有些不明白徐州是怎麼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
這地方,根本沒法守,有河,黃河和運河,但水量都不算大,遠不是天塹,也沒有什麼雄關,地勢十分的開闊。
“陛下,正因為如此,所以這裡才是必爭之地。”戚繼光笑著說道:“徐州就是東西南北都可以打過來,守是守不住的,南方守不住,北方也守不住,所以一旦南北衝突,徐州、淮海地界,就會成為緩衝區,拉鋸戰。”
“再退一步,就到自己的腹地了,所以決不能退,自然就變成了四戰之地。”
“原來如此,謝戚帥解惑。”朱翊鈞這次明白了徐州地方為何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不是它有多麼的易守難攻,只是因為到這裡,誰都一步不能退了,退就是把腹心給露出來,生死存亡之際。
“徐州地方,遠不如朕經行的山東。”朱翊鈞非常不悅的說起了自己見到的徐州,他眉頭緊蹙的說道:“總結來看,就是大錢賺不來,小錢看不上,不像山東大錢要賺,小錢也不放過。”
“徐州知府幹的很差。”
朱翊鈞對徐州非常不滿,現在徐州處於南衙地界,但他一到就看到了問題。
山東是想賺大錢的,比如密州市舶司,就是賺大錢,但不屬於市舶司經濟區輻射範圍內的地方,也願意賺小錢,海帶、棉花、鐵冶,都願意賺,大的賺不到就賺小的,朱翊鈞能看到那種發展的生機。
但徐州看不到。
朱翊鈞繼續說道:“具體來看,百姓對衙門普遍不滿,是非常普遍的那種,不是沂州個別,徐州這裡,一提起衙門,百姓都皺眉頭,不是對六房哪一房單獨的不滿,徵稅、刑名、治安等,都不滿意。”
“出現這種原因,徐州知府,三年一換,臉都沒認清楚,就走了,知府一換,師爺跟著換,六房也要跟著換,這剛消停,就又換,導致了衙門失靈,整體失靈,不能正常運轉,別說百姓了,連縉紳到衙門裡辦點事兒,都找不到人,只能自決。”
“而且這十二年換了四任知府,每一任都留下了一個爛攤子,萬曆元年的劉昌清,留下了一個黃河堤壩的爛攤子,萬曆四年的陳吾尹,留下了一個煤井的爛攤子,下一任覺得煤井不賺錢,就停了,開始倒騰運河,這運河發展了半截,就打了個地基,換成了現在了錢至毅,又覺得得拆城牆。”
“這朝令夕改,改的上到勢要豪右、下到窮民苦力,都叫苦連連。”
朱翊鈞真的感覺到了山東和南衙的不同。
而且徐州這四個爛攤子,根本沒辦法收拾,每一任都想做點什麼,但每次都是半途而廢,人半途而廢久了就沒有了毅力,就會餒弱,這衙門也是如此,四個爛尾,搞得衙門不被信任。
“這裡面唯一一個做的好點的就是挖煤,但這煤居然不給徐州用,而是順著運河運到了蘇杭,朕很不滿意,入目之下,都是光禿禿的,甚至連個遮陰的樹林都沒有,沒樹,百姓用柴困難,徐州煤市口,居然只有柴炭在賣,連蜂窩煤都沒有。”朱翊鈞補充了自己不滿的具體原因。
如果是一點爛,那還能說是偶然,這全面的糜爛,甚至還不如有煙館的沂州,至少沂州的煤市口還有風蜂窩煤可以買,沂州州城城裡老爺,也算是擺脫了對柴的依賴。
徐州埋頭挖煤,挖出來的煤都賣到了蘇杭。
“至於官僚那點破事,卡吃拿要、貪墨橫行、互相包庇姑息、座師、府州縣學之類的爛事,更是比比皆是。”朱翊鈞手指敲著桌子說道:“先生,你說是徐州一個地方糜爛如此,還是整個南衙都是如此?”
“整個南衙十三府皆是如此。”張居正倒是沒有避諱這個問題,更沒有為自己的弟子李樂開脫。
應天巡撫李樂可是張居正萬曆初年鬥倒晉黨的關鍵勝負手,李樂能力足夠強了,但就是弄不好,若不是申時行幫襯著,當初江南奴變,操戈索契的時候,李樂就已經倒了。
真的是忙不過來。
“陛下,南衙本來是十四府,現在已經分出去了松江府,剩下這十三府,還是分開的好。”王崇古沒有落井下石,趁機打擊報復李樂,因為李樂真的倒了,換個晉黨、工黨上去,也是這個模樣。
到時候,王崇古也跟著倒黴。
王崇古想了想說道:“陛下,南衙富裕歸富裕,但是這就是個官場上的糞坑,誰來誰倒黴,得有人鎮著這糞坑才行。”
應天是留都,這玩意兒在制度上是京師,也有六部衙門、都察院等等,這南京畿十四府就是這麼稀爛,海瑞都玩不轉的,這個糞坑還是有人壓著好。
不把南衙這十三府拆了,南衙根本好不了。
張居正這才繼續說道:“陛下談到了四任徐州知府留下了四個坑,他們為何三年就能升轉,因為三年一到就能到應天六部做官,而後搖身一變直入京師,和別的地方知府、參政、布政使,再進京完全不同的升轉,這些官員,壓根就沒心思做好具體的事兒,就是想做什麼,三年都是不夠的,夠幹什麼?”
“凌部堂能幹,在河南也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把事情做完,流官流動的太快,就是這個稀爛的模樣。”
李樂不止一次寫信抱怨了,抱怨這個留都制度就是大明的天坑,誰特麼來南衙做巡撫,都是在糞坑裡打滾,而且很難乾淨上岸,關鍵是這個問題,李樂巡撫地方解決不了,只有朝廷下定決心去做,才有可能成功。
張居正每次也只能好言好語的勸說,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拆分南衙這種事,只有皇帝能幹。
朱翊鈞敲動桌面的手指,這才停下,開口說道:“黎牙實曾經跟朕講過一個羅馬皇帝加爾巴的故事,說在尼祿死後,加爾巴繼位,加爾巴一繼位,就處死了兩名能征善戰的將軍,人們對這個決定產生了普遍質疑,而後羅馬就流行了一句諺語:當一個皇帝一旦成為了被人憎惡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都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反感和惡意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