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675章 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第3頁)

  “一如宋高宗殺岳飛後,人們普遍對他不滿了起來,以至於他不得禪讓皇位給自己的義子。”

  宋高宗趙構絕後了,他的繼任宋孝宗是過繼的兒子,宋高宗的禪讓是不情不願的,宋孝宗這個皇帝當得也十分的憋屈。

  黎牙實其實想說的就是信任陷阱,一旦衙門陷入了信任危機,失去了公信力,真話、假話、好事、壞事,全都是謊言、欺騙和作惡。

  徐州地面已經陷入了這種信任陷阱之中,徐州衙門做什麼大家都懶得理會,反正你肯定做不成,還留下一屁股的爛攤子。

  都是湊合著過日子,好點壞點,都能湊合下去。

  “孬睢寧、壞邳縣,又孬又壞銅山縣,這可是百姓們說的,不是朕編排徐州。”朱翊鈞的眉頭擰成了疙瘩,他放出去了緹騎,緹騎告訴了皇帝,百姓的不滿,不光是對知府衙門,對縣衙也是如此。

  三天兩頭兒換知府,換了知府,知縣也會跟著變風向,搞得整個徐州地面在萬曆維新以來,壓根就沒有多少發展,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煤,還都出了徐州。

  “陛下,有個最新的情況。”趙夢佑略顯為難的說道:“緹騎們發現了一些事兒,徐州地面拐賣非常嚴重,人牙行氾濫成災。”

  趙夢佑也不願意給徐州官員壓力,更不願意給陛下添堵,陛下自從出京以後,心情一直很不錯,哪怕是在沂州發現了煙館,但出了問題解決就是,王一鶚也不包庇姑息,甚至還變本加厲的整頓吏治。

  陛下心情在走出臺兒莊,進入徐州地界之後,就變的無比糟糕起來了,趙夢佑真的不想給陛下添堵。

  可這徐州的膿瘡實在是太多,趙夢佑不得不挑破。

  “怎麼個情況?”朱翊鈞往後靠了靠,還有他不知道的問題,本來以為四大爛尾,已經是天下少有了,結果還有更加惡劣的事情在發生。

  “徐州地面,尤其是豐縣,幾乎家家都有童養媳,而且很多都是四川、貴州地方,來的路徑也是長江順大江而下,走運河至徐州,這種情況,似乎在南衙也非常的普遍。”趙夢佑將一本寫好的奏疏遞給了陛下。

  情況完全確認之後,趙夢佑才奏聞,至少目前緹騎走過的幾個地方,全都是如此,家家戶戶,都有童養媳這種習慣。

  “情況確實嚴重。”朱翊鈞看完了奏疏,略顯有些頭疼的問道:“朕看來,這大同府都比徐州要好些。”

  “陛下,大同府那是窮的,徐州完全是不作為導致的。”王崇古還是為大同府說了兩句好話,大同府是關外,雁門關、居庸關之外,發展不夠迅速,但還沒有到人牙子堂而皇之滿地跑的地步。

  為了王化綏遠,大同、宣府諸官,滿轄區找人牙子做指標,畢竟抓得多,能升官。

  至少大同婆娘正在靜悄悄的退出歷史舞臺。

  “下章給李樂,有什麼想法,可以大膽的做了,出了事,朕給他兜著。”朱翊鈞對這種糟糕的局面,做出了指示,在出發之前,他覺得拆分南衙是一個需要討論一下的問題,現在看來,他嚴重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這才剛出了山東地界,進入徐州,就遇到了這麼多的糟心事兒。

  李樂不止一次提到過南衙諸府正常化,就是把應天府單獨作為留都,其他十二府分成三份,變成正常的布政司、府州縣這樣的四級衙門,這樣符合大明條條塊塊的制度框架,而不是現在這種糟糕的、混亂的框架。

  朝廷一直覺得問題不那麼嚴重,不那麼迫切。

  “也是為難李樂了,在這麼個爛泥坑裡打滾這麼多年,沒出什麼事兒。”朱翊鈞以前還覺得是申時行比李樂強,但現在看來,是南衙的情況,比松江府複雜。

  浙江的人牙行被浙江九營入城剿滅坐寇的過程中,被全面物理清算了一遍,這也導致了人牙子南下之路被堵了,淮海地區的人牙行買賣,倒是越發的紅火了起來。

  事已至此,只有出重拳去打擊了。

  李樂要試點分區而治,現在就可以動手了,不改變南衙的基本框架,在徐州一個地方使勁兒,沒什麼用。

  萬士和看陛下心煩意亂,想了想拿出了本奏疏,遞給了陛下笑著說道:“陛下,舊港總督府發來了賀報,大明在爪哇的種植園規模終於達到了一百萬畝田。”

  “爪哇這個地方,居然可以兩年九熟。”

  奏疏是殷正茂這個呂宋總督代舊港總督府寫的,不是張元勳奏聞,張元勳忙著欺負莽應裡呢,一年到頭除了補給回舊港一趟,根本不理庶務。

  王國光猛的站了起來,看著奏疏躍躍欲試的問道:“多少?兩年幾熟?”

  “九熟。”萬士和再次明確了這一事實,兩年九熟的爪哇島,這可不是殷正茂在給皇帝陛下畫大餅,用幾畝地的特殊情況,來糊弄朝廷,是真的兩年九熟。

  習慣了一年一熟、兩熟的大明戶部尚書,一聽兩年九熟都快窒息了。

  “陛下,這地方能種地啊,如此寶地,當有德者居之!”萬國光兩眼放光,礦大明當然要,但可不能捨本逐末,能種地的地方,當然也要!

  至於德是什麼,暫且不論,反正大明一定有德,文德武德都很充沛。

  得益於火山灰帶來的肥沃土壤、充沛的降水、低緯度的高熱量,爪哇開墾的一萬頃共計四十二處種植園,最高能達到了兩年九熟。

  當地本來沒有什麼成熟的農業經驗,更沒有掌握精耕細作這種高端農業技術,對土地也不是怎麼珍惜,都是扔下種子,收多收少全看天意的蠻荒種植法,張元勳拿下了馬六甲城之後,就開始了自己征伐東籲的征程。

  對於王化這種事,張元勳沒什麼興趣。

  國姓正茂這個文官出身的國姓爺很擅長,種植園和銅廠,可是殷正茂在南洋統治的兩把斧,第三把自然是大明水師。

  試點非常成功,而且為了養地,殷正茂還專門下令,不得竭澤而漁,只能一年三熟,剩餘三熟都得種大豆之類的農作物,來固定土地的肥力,非要兩年九熟極限耕種,過不了幾年,就得把地種廢了。

  “有德者居之。”王崇古也頗為認可,要是他們山西老家有這樣的環境,山西也不至於有饑荒了。

  在元朝的時候,很多蒙貴人在山西放牧,忽必烈曾經下了五道聖旨,禁止蒙人在山西放牧,但沒有任何用,到了元朝末年,甚至連南衙這些地方,遍地都是牧場。

  山西因為過度放牧導致了土地荒漠化,本來肥力就不夠,再加上荒漠化,天象有異,陝西、山西、甘肅都成了窮地方,農業是一切的基礎,沒糧食,什麼都沒有。

  爪哇這種地方,大明多掌握幾處,大明的糧食危機就能緩解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