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國內未來發展計劃
辭別于式枚後,李奇維便上了宋大全的人力車,準備回家。
于式枚會在近期,進京面聖,帶上自己的改革綱要,結果估計得一個多月才能知曉。
沒辦法,清朝目前的交通系統還是太落後了。
于式枚只能坐船先到天津,然後走陸路達到京城。
這一個月,李奇維可不會浪費,他要好好梳理自己接下來在國內的計劃。
概括而言,一共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推動清朝的教育改革。
李奇維很有自知之明,他的科學之城計劃,乃至更隱秘的武力計劃,都離不開龐大的理工人才。
如果靠他自己,就算他能建立十所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杯水車薪。
而且工業體系,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學生和工程師,還有無數的熟練工人,技工等等。
這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系統工程。
所以他需要借力。
西方世界是肯定不可靠的,只有華夏才能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李奇維就是藉助一國之力,來實現自己的計劃。
而在這個過程中,華夏本身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所有的技術都沉澱在內部,被消化成真正的力量。
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滿清千算萬算,也不會算到,大學辦的越多,清朝覆滅的速度就越快。
真實歷史上,清朝就陷入了這種困境。
不改革,慢性死亡;改革,死的更快。
也許慈禧就是參透了這一點,才會那麼奢靡,全然不顧國家前程,只想自己死前爽一把。
第二件,以自己的名義,建立私立大學。
有了龐大的教育基礎後,還需要一個領頭羊。
它代表最先進的教育水平,產生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未來的世界無比混亂,對於大學的發展更加重要。
因為只有戰爭年代,科學技術才會產生突飛猛進的跨越,這一點毋庸置疑。
即便有了自己的建議,李奇維也不相信,以清朝尿性,能辦成什麼牛逼的大學。
所以,他要做那個領頭羊!
他創建的大學,必須是清朝最好的大學,乃至像劍橋一樣,成為世界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