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歷史上的清君側
首先就是齊國公邱福,出生於1343年,號稱靖難功臣第一。不過朱棣親點的靖難功臣第一其實有三位,分別是邱福、姚廣孝和張玉。
但邱福相比後兩位在靖難之役中表現並不出彩,由於其資歷最深,因而在論功行賞時排在第一位。邱福早年在燕王府打工,是燕山三護衛之一的燕山中衛千戶。
按照明初制度,親王可以統領三支護衛軍看家護院,人數少則3000多則,這是朱棣造反的核心力量。
邱福在靖難前就已是三護衛的長官之一,在靖難之役時更是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論功行賞時受封齊國公,獲賜鐵券,子孫世襲。
從中級軍官一躍成為明朝的頂級勳貴。然而好景不長,公元1409年,朱棣派齊國公邱福討伐韃靼,邱福輕敵冒進,全軍覆沒,朱棣大怒,追奪爵位,全家流放海南。
第二位陳國公朱能,出生於1370年。在靖難之役開始時,他已經是燕山中尉副千戶,因為他的父親朱亮跟隨朱元璋起兵,成為燕王府的護衛軍官,在父親死後就能繼承父親的軍職。
年紀輕輕就可以和老資格的邱福平起平坐,除了根正苗紅之外,朱能的作戰也非常勇猛,曾經帶著幾十號人沖垮了耿炳文的數千大軍。
在靖難之役進行到最後關頭時,燕軍疲憊不堪,眾將士都想撤軍休整,只有朱能勸朱棣不要放棄,讓朱棣堅定信心。最終等到了朱高煦的援軍到來。
朱棣登基後封朱能為陳國公。4年後,朱能奉命出征安南,行軍至廣西時病逝,年僅36歲。
第三位是追封榮國公張玉,出生於1343年,河南人。
本是元朝樞密院之裔,1385年,張玉帶著兒子張輔投奔明朝,曾隨藍玉出征捕魚兒海,後來被調任到燕王朱棣府上,成為燕王的心腹大將。
英軍教士稱張玉善謀,朱能善戰。靖難之役開始後,張玉作戰驍勇,屢立戰功,在白溝河之戰中大敗李景隆。
然而正當燕軍士氣高昂時,朱棣卻在濟南受挫,在東昌之戰中,朱棣被盛庸圍困,張玉為了掩護朱棣撤退而戰死,終年58歲。
朱棣非常哀痛,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登基之後追封為榮國公。張玉之子張輔則被封為新城侯。
張輔在父親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陳國公朱能病逝之後,他接過兵權繼續出征安南,為明朝吞併安南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此被封為英國公,子孫世襲。
第四位就是黑衣宰相姚廣孝,法號道衍,本是醫家子弟,少年時出家為僧,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對兵法韜略頗有研究。
袁珙曾驚歎道,你這人長得像壁虎一樣,以後一定是劉秉忠這樣的人。姚廣孝聽後不但沒生氣,反而十分高興,因為他的志向就是要向劉秉忠那樣輔佐明主,做出一番大事業。
雖然當時正是元末天下大亂的時候,群雄並起,但是沒有人對道衍買賬。在朱元璋統一天下後,道衍作為通儒僧人參加考試,但是沒有被重視。
公元1382年,馬皇后去世,朱元璋要給兒子們挑選高僧為馬皇后祈福,道衍一眼就被燕王朱棣看中,我要送大王一頂白帽子。
李景隆大清見此人談吐不凡,就將他帶回王府。可以說整個靖難之役都離不開道衍的鼓動,但是除了鼓動朱棣造反之外,道衍還是朱棣的軍師和定心丸。
在朱棣外出征戰時,道衍為後方保證燕軍後勤供應。在朱棣苦於被濟南城阻擋時,道衍出奇謀讓朱棣繞過濟南,直擊南京。
朱棣登基後分封功臣,但是道衍僅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後晉封為太子少師,教導皇太孫朱瞻基,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
而且本人也非常恭謹,拒絕朱棣賞賜的府邸宮女,平時仍居住在寺廟,穿著僧衣。公元1418年,道衍病逝,終年83歲,追封榮國公。
最後一位就是追封定國公徐增壽。雖然他沒有直接參與靖難之役,而且死在朱棣登基之前,但是他的後人卻成為靖難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受封國公,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朱棣的妻子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而徐增壽就是徐皇后的親弟弟。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爵位,徐增壽作為幼子只能掛一個閒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