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1 章 病態社會(第2頁)
而這類精神病態患者的行為大多受偶然動機、情緒衝動、或本能願望所驅使,缺乏計劃性或預謀,也就是想到什麼突然就去做些什麼了。區分精神病態為單純型和複雜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單純型的反社會行為一般缺乏預謀,而複雜型精神病態患者往往在事情發生前有計劃,而且可以達到行為的目的。因此單憑計劃性有無而確定攻擊行為的性質是不適當的。
在 1992 有人提出認為反社會人格障礙常因其行為與公認的社會規範有顯著背離而引人注目。適應不良是精神病態患者的重要特徵。由於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從經驗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種持久和牢固的適應不良行為的模式。
這種症狀的發病原因是父母養育方式不僅與父母自身文化、經濟情況等有關,還與另一方的情況,如配偶是否 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狀況息息相關。這進一步證實了家庭微環境複雜而微妙地影響著成員間的行為方式。而良性的家庭環境,父母正性的養育方式對極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來說,意義無疑更加突出。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群的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這使得他們與他人相處時存在一定困難。這些人的行為模式往往與眾不同,甚至有時會讓人感到恐懼或不安。他們對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缺乏尊重,常常表現出冷漠、無情和自私自利的特點。
在個人生活方面,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的人際關係通常比較緊張。他們很難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對他人的感受漠不關心。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友善,內心深處卻可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動機。此外,他們可能經常捲入衝突和爭吵,難以維持長期穩定的關係。
有時候,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能引發他們的情緒爆發。例如,在路上不小心碰到一個人,被對方言語指責後,他們可能會感到極度憤怒,並採取極端行為來發洩情緒。這些行為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還可能對周圍的人造成嚴重傷害。
然而,並不是所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都會表現得如此明顯。有些人可能
平時看起來很正常,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會暴露出問題。他們可能會對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甚至從中獲得快感。這種心理狀態令人擔憂,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
關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研究表明,基因遺傳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外部環境同樣重要。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或者遭受過虐待、忽視等不良經歷,都有可能導致其人格發展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