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七姓家奴(第2頁)

  王輔臣的最後兩次背叛,成為三藩之亂的轉折點。

  建奴朝廷對於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手握重兵的前明叛臣其實並不信任。

  但苦於八旗兵力不足,只能將其藩鎮設在雲南、兩廣和福建等南方省份,以之為前驅對漢人反抗勢力和南明小朝廷進行剿殺。

  隨著朱由榔被殺、南明覆滅,清廷與三藩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彼此間的明爭暗鬥日益激烈。

  王輔臣的請調對於清廷來說是個削弱吳藩的意外之喜,但怎麼安頓他又成了個難題。

  直接砍死固不可取,不給兵權也肯定不現實,但無論扔在南方還是京畿,一旦三藩作亂,這貨又可能成為隱患。

  所以最後權衡再三,玄燁還是把他打發到西北,先做平涼提督,後調任陝西提督,既利用王輔臣的勇武穩定西北,又使得他遠離吳三桂和中樞要地,即便作亂也不會禍及根本。

  當然,在王輔臣上任之前,玄燁也沒忘了向吳三桂學習,好好籠絡一下這名性情多變的悍將之心。

  先是大加讚賞、恩賜,又將其抬入旗籍、以“不捨“為名屢次拖延他的行期,最後甚至連老爹的遺物都賜給了王輔臣。

  可是人心隔肚皮,王輔臣當面感激涕零、誓言忠誠,結果一轉頭就毫不客氣的一叛再叛,居然還成了決定三藩之役戰局走勢的關鍵人物。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役爆發,吳三桂殺進湖南、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等叛於四川、耿精忠叛於福建,鄭經也渡海來攻。

  整個南方一片糜爛,而建奴苦於戰爭準備和兵力不足,只能處於守勢,以扼守江防為要,嚴防戰火蔓延到北方,威脅到建奴統治的根本之地。

  就在建奴大舉調兵南下之際,王輔臣突然在側後方捅了一刀,讓玄燁痛徹心扉,險些使得大局失控。

  早在吳三桂起兵之初,就派汪士榮給王輔臣送去一封信,除了封官許願以外,還請他出兵策應。

  王輔臣倒是爽快,直接將汪士榮和招降信交給了玄燁,玄燁聞訊大喜,直接處死了汪士榮,還給王輔臣留在京中當人質的兒子王吉貞升了官。

  不過年僅19歲的玄燁顯然有些得意忘形,居然輕率的任命大學士莫洛為山陝總督,有節制王輔臣之權,卻沒注意到兩人之間有過節。

  而且莫洛也非心胸開闊之人,到任後處處與王輔臣作對,陝西的形勢驟然變得緊張。

  康熙十三年年底,二人間的關係徹底惡化,發生了火併,莫洛戰死,這下王輔臣沒了退路,於是致信吳三桂,表示願意追隨他反建奴。

  不過王輔臣並沒有按照吳三桂的意願東進或南下,而是掉頭向西進入隴右。

  他先後攻取沔縣、略陽、隴南、階州、清水、鞏昌、蘭州等要地,秦州、平涼、慶陽等地則紛紛歸附,到康熙十四年初,整個隴右已經盡入其手,王輔臣成了名副其實的“西北王“。

  王輔臣出乎意料的舉動讓玄燁和吳三桂都有點懵圈,但很快都明白了王輔臣不甘為人下、有自立之心的用意,於是兩人分別出招。

  王輔臣名義上歸附了吳三桂,可是既不聽調也不聽宣,老吳還拿他沒辦法,只好破罐子破摔。

  他一方面給老王官昇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另一方面又怕老王嫌他封的官不值錢,乾脆砸下20萬兩真金白銀以示誠意。

  但同時,他又派出親信王屏藩、吳之茂率部大舉北上,名義上是打著支援王輔臣的旗號,實為給後者施加壓力。

  玄燁則放掉了人質王吉貞,還讓他給王輔臣代話,希望他迷途知返,朝廷既往不咎。

  王輔臣正春風得意,現在兒子又平安歸來,所以迷途知返啥的大可以放放再說。

  畢竟誰也沒有前後眼,說不定咱老王也能過把皇帝癮?所以他既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玄燁的好意,而是選擇了自行其是。/

  玄燁應對三藩之亂的基本策略就是按住吳三桂猛揍,完全不給他留任何後路。同時對其他的叛亂者則能招撫則儘量招撫,以便集中力量打擊吳藩。

  不過王輔臣在西北的叛亂以及招撫失敗,徹底打亂了他的佈局,使得玄燁不得不推遲在南方的攻勢,轉過頭來先搞定側後方的隱患。

  他先是任命豫親王多鐸的第七子、貝勒董額為定西大將軍,出兵隴右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