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七姓家奴(第3頁)

  沒想到虎父出了犬子,董額到了西北一通亂打,除了喪師靡餉外幾乎毫無寸進,玄燁只得急招老將圖海出任撫遠大將軍,趕赴西北主持平叛。

  圖海果然老辣,到任後並未急於進攻,而是先整頓軍紀,繼而採取攻心戰術使得平涼軍民人心渙散。

  之後出重兵強攻拿下城外要地虎山墩,從而可以居高臨下炮擊平涼城。至此平涼與外界的交通斷絕,城內糧草將盡,徹底陷入了絕境。

  此時圖海又借與王輔臣有提攜之恩,遣參議道周昌(即周培公)入城勸降。

  王輔臣由於出身和經歷的問題,不可能有什麼文化和見識,民族大義、氣節操守之類的東西,更不會跟他產生任何聯繫。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能來源於他的生活閱歷和經驗。

  如果王輔臣的運氣好、遇到一位類似李世民等,完全可能成為樊噲、尉遲恭或是常遇春這樣的猛將甚至是開國功臣。

  可是他遇到的,卻盡是帶他投奔流寇的姐夫,以及目光短淺裹挾著他一叛再叛的平庸小軍閥。

  偏偏王輔臣還在這一次次的反覆中走了狗屎運,不但得到了榮華富貴,還成了坐鎮一方的主將。

  這個唯有在戰場上才能施展自己才華的莽夫,當他不得不獨自決定自己的命運時,王輔臣那可憐的智商所能給他提供的,似乎只能是從再一次的背叛中尋找機會。

  而且他名義上是叛建奴附吳,實際上是兩邊不靠、當上了牆頭草。

  於是面對周昌的勸降,王輔臣只能接受,出於穩定大局的考慮,玄燁暫時踐行了既往不咎的承諾,仍任命他為平涼提督,並加太子太保銜。

  沒了王輔臣這個肘腋之患,玄燁終於可以集中全力收拾吳三桂。於是三藩之役的局勢很快向建奴有利的方向發展。

  各路反叛勢力或降或散,只剩下吳三桂負隅頑抗,但也是大勢已去。最後的結局並不出人意料,建奴已經沒有貳臣的容身之地。

  吳三桂在走投無路之下匆忙稱帝、過了把皇帝癮之後便一病嗚呼,繼承了他“大業“的嫡長孫吳世藩,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是以自殺告終。

  三藩中的另兩藩,耿精忠在投降後被玄燁秋後算賬,最終落了個凌遲處死的下場。

  尚可喜倒是寧死不叛清,危急時刻甚至欲以死明志。老尚的“英明舉動“不但保住了全家老小的性命,甚至連榮華富貴都沒丟掉。

  反正只要等到平藩之役大局已定之後,凡是還活著不肯去死的反叛者,玄燁一個都不放過。

  在這一點上,王輔臣表現出了他一生中罕見的智慧,看得很清楚。

  所以在他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投降後不久,王輔臣就曾自殺過一次,不過圖海看得很緊,他沒死成。

  這件事情也引起了玄燁的重視,他專門下詔給圖海,下令對王輔臣嚴防死守,絕對不能讓他死掉。

  玄燁這麼做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平藩之役正處於戰事焦灼的狀態,除了吳三桂對建奴死打硬抗以外,其餘各路反叛勢力都是首鼠兩端,隨時可能見風使舵。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王輔臣意外死亡,甭管是自殺還是他殺,都會對建奴的招撫工作造成負面影響,讓耿精忠、孫延齡等人產生兔死狐悲的情緒。

  玄燁此時不想讓王輔臣死掉,不代表將來還想讓他活著,想清楚了這一點的老王,開始全力以赴的推進自己的尋死大業。

  他先是想辦法轉移圖海的注意力,然後將新娶的夫人逐出了家門,又盡散家財分發給部下,最後才飲下毒酒一杯,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玄燁得知王輔臣的死訊後,默然良久,終於沒有株連他的家人和部屬,只是將王吉貞革職了事。

  在史料記載中,王輔臣其實是個不錯的將軍:

  “輔臣為人,恭以事上,信以處友,寬以待人。而嚴以御下,然有功必賞,雖嚴,士亦樂為之用。“

  只可惜他生錯了年代,若是能投胎在兩宋之前,哪怕王輔臣再叛個七八次,沒準也能成為像尉遲恭、程知節、秦瓊那樣名揚千古的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