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七姓家奴


  王輔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出身寒微。時值明末天下大亂、民變四起,王輔臣也跟著姐夫隨大流加入了一股流寇。

  不過很快他就跟姐夫反目成仇,在將後者殺死後選擇了逃亡,並投靠了大同總兵官姜瓖。

  這是王輔臣的第一次背叛,不過由匪變兵,成為光榮的大明邊軍中的一員,也算是個不錯的結果。

  據說王輔臣長身玉面、眉似臥蠶,大家都說他的長相酷似呂布,於是被姜瓖麾下一個叫王進朝的軍官看上了。

  因為老王生不出兒子,便認了王輔臣當義子,從此他就改姓了王。

  可惜新鮮出爐的王輔臣還沒來得及依靠乾爹的勢力升官發財,形勢就發生了鉅變。

  崇禎十七年,天下最大的一股流寇在李自成的帶領下殺進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煤山,大明的朝野上下頓時群龍無首,大都選擇了投降。

  大同自然也不例外,在總兵官姜瓖的帶領下選擇在大順朝的旗幟下繼續當兵吃糧。

  可憐的王輔臣在上官的裹挾之下,官兵沒當上幾天就又成了流寇。

  不過當時的局勢混亂至極,簡直令人目不暇給,沒幾天吳三桂又引清軍入關,還沒把紫禁城內那張龍椅坐熱乎的李自成瞬間一潰千里。

  眼瞅著大順朝就要完犢子了,剛剛“棄暗投明“的姜瓖再次選擇站在了“正義“的一方,毅然率軍“反正“,於是王輔臣又稀裡糊塗的跟著變成了建奴兵。

  不過在這讓人眼花繚亂的亂局中,像姜瓖這樣極其擅長站隊的前明或是前順的官員隊伍實在太過於龐大。

  所以老薑這般行雲流水的“反正“表演,並沒有引起建奴朝廷足夠的重視。

  在預想中的升官發財、封妻廕子遲遲得不到兌現的情況下,姜瓖的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操瞬間迸發了出來。

  他自稱興漢大將軍,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決定跟滿洲人死磕到底。

  建奴大軍的報復很快到來,大同城下爆發了一場血戰。

  而正是在這場極其慘烈的戰事中,王輔臣終於憑藉其武勇一戰成名,“馬鷂子“的大名從此馳名遐邇。

  “清兵之圍大同也,輔臣乘黃驃馬,時出剽掠,來則禽人以去,莫有攖其鋒者。清兵遠望黃驃馬騁而來,輒驚曰'馬鷂子至',即披靡走……”

  滿洲人是很敬佩勇士的。儘管他們在戰後惱羞成怒的大肆報復、製造了“大同之屠“,但卻沒有殺掉王輔臣。

  於是王輔臣在一叛流寇、二叛大明、三叛大順、四叛建奴之後,再一次背叛了反清復明的大業,投靠了建奴。

  如果說他的前4次背叛行徑中,起碼有3次是在被裹挾的情況下、隨波逐流的被動選擇,那麼這一次降清,則無論如何都是他主動的抉擇了。

  起碼對於王輔臣的仕途來說,這次抉擇讓他走上了平步青雲之路。

  順治十年,王輔臣隨洪承疇出征西南表現出色,小貳臣給老貳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保舉他當上了總兵官。

  而他的好運並未到此為止,很快又受到了吳三桂的青睞,並請旨將王輔臣調入麾下,一起出徵緬甸擒獲了南明末帝朱由榔。

  無論此時的吳三桂是否有叛清之心,但同為漢人、同為叛臣而且勇冠三軍的王輔臣都是他極力拉攏的對象。

  可吳三桂有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蠢貨兒子吳應熊,其實他的另一個兒子吳應麒在坑爹程度上一點也不亞於其兄。

  本來以吳三桂對於王輔臣的籠絡,日後成為其叛清的得力臂助指日可待,結果卻全被吳應麒給攪和黃了。

  這個自視甚高的蠢貨,顯然對其父給予王輔臣的優待很是妒忌,於是尋找機會對其進行了侮辱,搞得雙方很不愉快。

  後來這件事情傳到了吳三桂的耳中,大概還是吳應麒添油加醋的改編版本,變成了王輔臣出言辱及老吳。

  結果使得吳王二人間出現了齷齪,王輔臣一氣之下找門路調離了吳三桂麾下,去甘肅固原當了提督。

  後來吳三桂在三藩之亂的中後期,一直受困於麾下無良將。

  若是王輔臣還在,即便不能扭轉敗局恐怕也不會打得那麼難看,起碼會給康熙和玄燁增加許多壓力。

  可惜吳三桂的一片苦心毀於兒子的愚蠢和自己的輕信誤聽,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