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481章 蔡京的循循善誘(第3頁)

 

在這位太皇太后看來,吳充當年在朝中,乃是君子一黨。

 

這個吳安持既然是其子,家教也應該不錯。

 

如今卻做出了這樣的事情,肯定是因為夫妻關係的緣故。

 

但別人家的家事,她也不好干預,只能冷笑一聲,道:“恐怕正是因為其家不淨,才出了這樣的事情。”

 

向太后聽著,便不再言語。

 

她也很不喜歡王安石。

 

……

 

趙煦到慶壽宮的時候,太皇太后還在生氣中。

 

“太母,今天怎不開心?”趙煦揣著明白當糊塗,坐到這位太母身邊問道。

 

太皇太后見了他,勉強露出一個笑容,道:“太母沒有不開心,只是心情不大好。”

 

“為何?”趙煦問道:“可是有大臣得罪了太母?”

 

趙煦當即就扭頭看向站在一邊的梁從政,問道:“梁從政,今天早上都有誰上書了?”

 

“仔細與朕道來!”

 

梁從政立刻躬身答道:“奏知大家,今天早上,太師文彥博上了札子,言及昨日權知滑州當街行兇一事……”

 

“此外就是權知滑州上了謝罪書……”

 

趙煦立刻瞪大了眼睛,道:“如此說來,定是那權知滑州,言語之中不敬太母了。”

 

“取其謝罪書來!”

 

說著他就直接伸手,向左右索取。

 

太皇太后看著他認真的模樣,心中的氣,頓時就消了大半,當即笑著道:“官家,不過是小事而已,就不必著惱了。”

 

“太母也已經不生氣了。”

 

一件小事罷了。

 

哪裡比得上,這個孫子維護太母的孝心?

 

趙煦卻是板著臉,與左右道:“快去取來!”

 

一副誰敢得罪朕太母,朕就和誰沒完的架勢。

 

左右自然不敢怠慢,連忙將已經放到一邊歸檔的吳安持謝罪書取來,呈到趙煦手中。

 

而太皇太后也只是嘴上說著‘不生氣’而已。

 

實則,不僅僅沒有阻止趙煦,反而將眼睛緊張的看著他。

 

似乎想要知道,自己這個太母在這個孫子心裡到底有多重要?

 

是嘴上說說?還是真的將太母奉為至親?

 

向太后則保持著微笑,坐在一旁,溫柔的看著趙煦的表現。

 

對她來說,此事無關緊要。

 

趙煦接過了左右遞來的吳安持謝罪書,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小臉當場就拉了下來。

 

“這個吳安持太不像話了!”趙煦將吳安持的謝罪書,直接丟到一邊。

 

“他只是忘了聖人仁恕之教嗎?”

 

“我看他,是連做大臣的本份都忘記了吧!”

 

這話一出,太皇太后就笑了起來,問道:“官家此話怎說?”

 

趙煦握住太皇太后的手,道:“如今已近五月了……”

 

“天下列國,都在遣使入朝之中。”

 

“真臘、占城、大理、交趾、吐蕃、党項、北虜甚至西域、高麗、日本……”

 

“列國皆來入朝,朝賀太母聖節。”

 

“這個吳安持,明知如此,卻依舊不顧聖人之教,當街行兇,謝罪卻一字也不提對太母的愧疚。”

 

“這是做大臣的人?”

 

“他眼中到底還有沒有太母?”

 

在來之前,趙煦自然已經看過了文彥博的札子副本。

 

只能說,寫的真好!

 

不愧是從仁廟朝開始就屹立不倒,總是能準確的站到最正確的地方的元老。

 

措辭完全就是瞅準了宮中太皇太后的軟肋。

 

趙煦當然不會錯過,文彥博開創出來的大好局面。

 

太皇太后一聽趙煦的話,臉上的神情就微微一凝,忍不住握著趙煦的手。

 

趙煦一看,立刻趁熱打鐵,道:“對這等,枉顧聖人教誨,不知太母的大臣,卻是不可再姑息了!”

 

向太后在這個時候,終於開口,問道:“六哥打算如何處置呢?”

 

趙煦輕聲道:“須得好生教化!”

 

他抬起頭,看向太皇太后,說道:“太母,孫臣以為,這權知滑州,大抵心中已無聖人之教,恐怕連忠孝之義,也不大記得了。”

 

“孫臣以為,還是得在太學之中,闢一新舍,遣大儒名士,對權知滑州好生教化才是!”

 

“須得讓其在太學之中,熟讀聖人經義,再學忠孝仁恕之道!”

 

兩宮聽著,眼前一亮。

 

特別是太皇太后,對趙煦的這個想法非常喜歡。

 

就是……

 

“官家,朝野上下,恐怕會有非議吧?”太皇太后擔心的說道。

 

將一個朝官,就這麼送進太學再學習?

 

這確實會有爭議!

 

趙煦笑了笑,道:“太母勿憂!”

 

“孫臣聽說,國朝無論是進士還是恩蔭官,在授官注闕之前,都要在吏部經過考核,須得身言書判之後,方能授官注闕!”

 

這是從唐代傳下來的規矩。

 

無論是進士授官,還是恩蔭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吏部都要進行考核。

 

也就是所謂的身言書判。

 

看長相、看言談,再考其政務、刑名、錢穀。

 

若是專業性比較強的職位,還要考專業的問題。

 

當然了,這些現在都已經形同虛設,只是走一個過場了。

 

特別是對二代們,這身言書判就和不存在一樣。

 

只要去考的,就沒有不合格,不優秀的。

 

“既然,做官需考核,這做士大夫,也當如此。”

 

“這個權知滑州,以孫臣所知,並非進士出身……”

 

“想來,當年他的功課,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學,再學聖人經義,重新認識、學習聖人之道,孫臣以為,這對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兩宮聽著,對視了一眼,都點了點頭。

 

是啊!

 

祖宗法度,當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闕。

 

現在,這個吳安持,連聖人仁恕寬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顧太皇太后坤成節聖典,做出這樣的事情,可見他確實是心中沒有聖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學之中反省、再學習,這是對他的愛護,誰都挑不出錯來。

 

就是……

 

朝臣們會答應嗎?

 

兩宮的這個憂慮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為御史中丞傅堯俞的奏疏,被送到了兩宮面前。

 

在奏疏中,傅堯俞言辭極為激烈的彈劾了吳安持當街行兇的行為。

 

認為這個人‘實不堪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議兩宮:罷其官爵,永不敘用。

 

對傅堯俞來說,這是他的本職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應該說的話。

 

身為御史中丞,若是連這種事情,他都不敢發聲,那他傅堯俞就該回家去種地了。

 

而隨著傅堯俞的奏疏入宮,其他御史的彈章,也接連而至。

 

不分新黨、舊黨,都開始對吳安持落井下石。

 

沒辦法!

 

這個事情,是太師文彥博起的頭。

 

文彥博和吳安持是親戚,尚且都大義滅親了。

 

他們這些御史臺的烏鴉們,若是在這個事情上裝聾作啞了,公信力何在?

 

再說了,傅堯俞都帶頭衝鋒了。

 

御史們哪怕只是為了表面態度

 

,也要跟進。

 

隨著御史們彈章不斷入宮,兩宮於是開始召集宰執,對這個事情進行討論。

 

順便,就將趙煦的意見,拿出來與大臣們商量。

 

然後……

 

自然就沒有然後了。

 

所有宰執大臣,包括和吳家關係非常密切的吏部尚書韓忠彥、禮部尚書曾孝寬,都對趙煦的處理意見,非常擁護。

 

紛紛直言:誠乃至仁至聖之言。

 

門下侍郎司馬光,甚至上書說:詩云:與其懲,而斃後患,此先王所以治天下,今天子用先王之教,而施仁恕於大臣……

 

沒辦法!

 

趙煦的提議,完全符合儒家的傳統價值觀。

 

不用刑罰,而用道德感化來教化世人——特別是士大夫!

 

而吳安持做的事情,實在上不得檯面。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吳安持他爹死了!

 

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雖然活著,但顯然,王安石不會管他的死活。

 

既然如此,那大家對吳安持落井下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於你要問,那些昔年的吳家故舊、門生,怎就不幫忙說句話?

 

請參考一下晏幾道。

 

晏幾道之父晏殊在世時,提拔的門生故舊多不多?

 

這些人有伸手拉過晏幾道一把嗎?

 

沒有!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的現實。

 

所謂門生故舊,那是得伱家大人還活著,還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們才會認。

 

你家大人都沒了。

 

誰還認你?

 

哪來的回哪裡去吧!

 

要是認不清自己的話,就撒泡尿照照鏡子。

 

別給自己找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