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蔡京的循循善誘(第2頁)
吳安持眨著一雙清澈的雙眼,看著蔡京。
蔡京搖搖頭,道:“吳公可知,當朝官家,天授神聖,體恤萬民,自即位以來,嘗以生民為要,於是以節儉而上!”
“每飯不過三菜而已,每日不過三餐罷了!”
“官家所衣,太后率宮女,於宮中養蠶、抽絲、編織而成。”
“官家所服,四季也不過是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妃所制。”
“其愛民如此,節儉如此,朝野共知,天下共聞。”
這是事實!
而且是從即位開始,堅持至今的表現。
看的朝野大臣是目瞪口呆。
堂堂天子,天下之主。
所食每日三餐,每餐最多三菜兩湯而已。
只有在陪同太后、太皇太后用膳時,才會多加幾道菜。
其身上穿的常服,四季都是太后、皇太妃親手所織。
只有上朝時,才穿內侍省所獻的公服。
而他今年官方的說法,也才十一歲罷了。
十一歲的少年官家,以身作則,節儉好學,仁聖寬厚。
對朝中大臣的人心激勵和振奮效果自不用說。
這也是,無論新黨還是舊黨,現在都肯在朝中和衷共濟,捏著鼻子一起辦事的原因所在。
錯非這位官家,以身作則,以聖人之道,要求自身,同時向朝野大臣表現出了他的能力和手腕。
新黨、舊黨,早在朝中打起來了。
旁的不說,單單是司馬光,恐怕早就撂挑子跑回洛陽了。
那裡會像現在這樣,留在朝中,委屈求取的和新黨那些大臣同朝為臣?
司馬牛,可不是那麼好勸服的。
能讓司馬牛都留在朝中。
司馬光都能留下來,其他舊黨大臣,哪裡還敢跑?誰還敢撂挑子?
吳安持聽著,低著頭,他有些搞不清楚,蔡京到底想和他說什麼?
因為他根本就不相信,蔡京說的那些話。
開玩笑!
堂堂天子,天下之主,還是少年即位,幼衝在朝的君王。
會一日三餐,每餐三菜?
會所服節儉,所用儉樸?
騙誰呢?
大宋是個什麼情況?吳安持心裡面明明白白。
士大夫們雖然滿口仁義道德,表面上個個心懷天下,實則一個個私下男盜女娼,幾乎人人以權謀私。
親戚朋友故舊門生,不問政績,皆從堂除。
家家戶戶的子弟們,那個不是窮奢極欲,揮金如土?
衙門裡的公使錢,就和他們家裡的零花錢一樣,被衙內拿著到處開銷。
現在,蔡京跑來告訴他,深宮長大的小皇帝,不過十來歲,就躬以節儉,用以儉樸?
對此,吳安持只有一個評價:呵呵!
不過,這一點也不妨礙吳安持開始拍馬。
“真是聖天子臨朝,古所未有啊!”
“下官在滑州,也略知一二,今蒙明府開教,深為天下幸之!”
蔡京眯著眼睛,微笑著看著吳安持,然後低聲問道:“所以啊,本府才要說,吳公何其不智?”
“當今官家,躬行孝道,行則儉,用則樸,學則聖人之道,以天下蒼生福祉為念。”
“吳公卻當街行兇,暴虐於孤兒報童……”
“不瞞吳公,官家聞之,非常失望呢!”
“所以,官家才要命本府來對吳公降下德音……”
“吳公,您的聖賢書,到底是怎麼讀的?”
吳安持頓時冷汗淋漓。
蔡京的話,讓他心驚肉跳。
“明府……明府……”吳安持只能抓著蔡京的衣袖子,說道:“還望明府看在拙妻與明府之弟媳乃是姊妹的情分上,指點一二……”
“下官該當如何挽回?”
“吳公當認錯!”蔡京眯著眼睛,對吳安持循循善誘起來。
“當寫一封言辭懇切的謝罪書!”
“如此,官家定會寬宥!”
吳安持聽著,目光閃爍了一下,立刻就道:“寫!下官這就去寫!”
蔡京微笑著點頭。
只要他寫了認罪書就夠了。
吳安持只要認罪,就等於坐實了官家給他的評價。
跋扈!
暴虐!
不行聖人之道!
不讀聖人之書!
…………
翌日早上,趙煦醒來的時候。
馮景就已經在榻前等候了。
“大家,文太師今日早間,上了札子入宮……”
“哦!”趙煦點點頭,文彥博的速度不慢啊,居然這麼快!難道他昨天晚上加班了?
趙煦本還以為,得等到今天下午左右,文彥博才會跟進呢!
“兩宮慈聖怎麼說的?”趙煦問道。
“兩宮慈聖已命人謄抄了太師的札子,並送三省有司及中司。”
“哦!”趙煦點點頭。
“另外……”馮景低著頭,接著彙報:“臣還聽說,似乎待罪開封府的權知滑州,也上書請罪了。”
趙煦眼睛笑了起來。
他就知道,蔡京肯定會幫他將這個手續辦好的。
現在,吳家人不用爭了。
吳安持自己認罪了!
這可太好了!
趙煦從御榻上起來,立刻有女官上前,伺候著他穿衣、洗漱。
然後,今天的早膳,就被端了進來。
和往常一樣,沒有什麼變化,一碗豆腐腦,兩塊小奶酪,加上兩個煮熟的雞蛋就算是一餐。
……
慶壽宮。
太皇太后看著被送到她面前的那一封吳安持的謝罪書。
“吳充當年在朝的時候,老身看著還行啊。”
“怎就教出了這麼一個不成器的兒子!”
太皇太后感慨著,將手裡的謝罪書,放到了一邊。
堂堂宰相之子,朝廷大臣,卻當街毆打兩個孤兒出身的報童。
事情不大,但對這位太皇太后來說,太丟人了!
關鍵,這事情現在好像還鬧大了。
今天一早,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文彥博都特別上了札子,提及了這個事情。
文彥博的札子上寫的那些東西,有好多太皇太后都感覺是寫到了自己心坎裡去的。
比如說,文彥博說,現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保佑擁護官家,用仁恕寬厚之教,躬儉持廉,所以有遠方之國來朝。
但吳安持身為朝廷大臣,一州知州,卻在京城之中,天子腳下,對兩個報童公然行兇。
這實在是有違‘太皇太后、皇太后之教’。
而且,文彥博還很擔心,這種風氣若是放縱不管的話。
萬一以後,別的人紛紛效仿,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這大宋天下,恐怕吃棗藥丸。
此外,文彥博還說,現在太皇太后的坤成節在即,天下列國朝覲使團,也都在陸陸續續入京。
萬一列國中人,知曉了這個事情,會不會有人揣測‘大宋不修吏治’甚至是‘放縱大臣,魚肉百姓’。
天下列國怎麼看呢?
友邦驚詫了,如何是好?
太皇太后看完,只覺得每一個字都寫到了自己心坎裡。
她老人家,辛辛苦苦這麼久,就想過一個舒舒服服的生日,怎就這麼難?
總有人想給她添堵!
如今,再看吳安持的謝罪書,太皇太后心裡面自然是不滿的。
因為在她看來,吳安持的謝罪,可謂毫無誠意。
他只是單純的認錯罷了。
而且態度在太皇太后看來,非常敷衍。
甚至,讓太皇太后有種這個吳安持是因為昨天官家訓斥了他,所以才上的這封認罪書的感覺。
完全就是在虛應故事。
完全沒有將她這個太皇太后放在心上,更沒有將坤成節放在心上!
自然,太皇太后的不滿,
可以想象。
“娘娘不必著惱!”向太后在旁邊火上澆油,道:“新婦以為,這個吳安持其實還算好的了!”
“不過是小惡而已。”
確實,只是小惡罷了。
連罰銅的標準都夠不上,甚至連訓斥都可能顯得朝廷多此一舉。
太皇太后聽著,哼哼了兩聲,道:“小惡?”
“非要等到他縱妻殺母才去管嗎?”
當初,陳執中的兒子陳世儒縱妻殺母一案,給大宋朝野都留下了深厚的心理陰影。
堂堂執政之子,大宋頂尖的二代。
卻縱容妻子和婢女,用釘子錘殺了生母。
而其妻殺母的原因卻簡單到讓朝野失聲——僅僅只是想讓陳世儒回京。
事後,整個朝野都是顏面掃地。
連北虜和西賊,都拿這個事情嘲笑過大宋。
向太后嘆了口氣,繼續添油加醋道:“娘娘息怒,吳安持總歸是宰相之子和宰相之婿,多少該有些體面。”
向太后不提這個事情還好,一提,太皇太后就火冒三丈了。
吳安持的妻子,是王安石的長女的事情,太皇太后自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