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安史之亂前,河北到底是個啥情況(第2頁)

 

那麼言歸正傳,河北當時是個什麼情況呢?

 

這需要將其分層,一一細化來看。

 

邊軍、河北豪強、底層佃戶與自耕農,根據自身底色不同,他們的選擇也不同。

 

首先是最底層的佃戶,甚至是自耕農。他們對上面是誰執政一點都不關心,反正好處落不到他手中。

 

但比較而言,安祿山大帥招兵的時候,允許他們去關中耍耍,對這些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打不過就加入,為朝廷賣命,最後哪怕贏了,生活也不可能有什麼改變,為什麼不賭一把呢?

 

萬一賭贏了,是不是就可以改變命運了呢?

 

這是人性的選擇。

 

其次是本地的豪強,世家大戶,他們是什麼態度呢?

 

由於朝廷斷了他們的仕途(這個懂的都懂,范陽盧氏的人從521年開始就不參加科舉了),他們仕途無望,只能跟著安大帥混。

 

要不然還能怎麼辦呢?

 

唐庭對於河北豪強,是採取了打壓政策,不允許河北商人在長安等地經商,還以各種原因壓低河北糧價。對本地抽重稅,很多都是抽到豪強身上了。

 

他們造反的態度,比底層要積極一些。

 

當然了,也有人不看好安祿山,而投到唐庭這邊背刺而升官發財的。

 

一句話:站唐庭,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官職;站安大帥,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統戰價值。

 

路線雖然不同,但最終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唐庭看看河北豪強的本事。

 

至於河北邊軍,他們嚴格來說並非河北勢力,反倒是內部有很多不同意見,他們造反並沒有河北人那麼積極。

 

比如說平盧鎮就有人不肯就範,更別提河東這邊,響應安祿山的人更少。

 

那麼安史之亂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簡單點說,就是河北本地勢力逐步奪權,頂著大唐或河朔三鎮的皮,完成內部基層組織演進的過程。

 

這一點以前基本上很少有人提及。

 

安史之亂有不少大戰,潼關之戰,香積寺,鄴城,太原,睢陽,這些地方都發生過大會戰,雙方死傷慘重。

 

唐庭那邊我且不說,安史叛軍,死的人不在少數吧?

 

這個不需要去算,死了二十萬人是很正常的。

 

戰爭兩年後,剛剛起兵的那部分人,我說他們起碼死了個七八成,這點沒什麼疑問吧?

 

可是一直到八年之後,安史之亂表面上結束,河朔三鎮自立以後,那些藩鎮節度使手中,居然還有十幾萬可戰之兵。

 

這些人從哪裡來的?跟著安祿山混的麼?

 

不不不,他們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甚至是河北漢人!

 

他們都是後期慢慢補充到安史叛軍裡面的士兵,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河北團結兵。

 

也就是說,雖然名字都還是“叛軍”,皮還是一樣的;但軍隊裡面的主體已經不一樣了,自然,他們的政治追求也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