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六百二十二章 大明做事,過於霸道了!(第2頁)

 大明對羅剎國並不熟悉。

 這都是大明對沙俄的翻譯,其實人家沙俄宣稱是羅馬的繼承者,察罕汗的翻譯也不準確,應該是‘凱旋將軍和獨裁者’,送來國書的是伊凡四世,也是沙俄的第一位沙皇。

 朱翊鈞打開了一式五份,由俄文翻譯成了拉丁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俗文,再由拉丁文翻譯成了漢話的國書。

 這是一份國書,同樣也是一份訃告,伊凡四世在下定決心派遣使者來到大明的時候,已經重病,在國書由使者攜帶,前往羅馬教廷的時候,伊凡四世已經重病不起,也就是說,國書的內容其實並不重要。

 沒有人能管得住死後之事,無論生前多麼的偉大。

 國書裡用誇張的語氣,形容了伊凡四世一生的功績。

 “這名頭比朕還要長!”朱翊鈞看了一頁,全都是名頭。

 獨裁者名號就有五個,沙皇的名號有十一個,大公的名號有五個,王公的名號有十四個,全北域君主的名號有十一個;領主的名號有八個;公爵的名號有八個。

 就這國書的第一頁,寫滿了名號。

 朱翊鈞的名號就簡單多了,在所有國書裡,朱翊鈞的名號就一個,大明皇帝。

 就這四個字就夠了,就這四個字就足夠換來所有人的尊重了。

 羅剎國搞這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堆砌在一起,只能說顯得非常心虛,希望用這種花裡胡哨的而且切實的名號,來換得大明朝廷的尊重。

 朱翊鈞看完了國書,並沒有無聊到弄一個對等的名號進行回應,而是以大明皇帝為主體,做了回信。

 要搞朱翊鈞也能這麼做,就是顯得非常有幼稚而已,當初大漢和匈奴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時候,彼此就在抬頭上進行較量,一次比一次長,非要壓對方一頭,就跟農戶建房,非要比別人家高一磚才行。

 朱翊鈞對這種近乎於鬥氣一樣的兒戲,並不熱衷。

 廷議冗長,有些重要的事兒,需要認真商議,有些則是一筆帶過,不是每一件鬧到文華殿上的事兒,都需要明公們費盡心思的處理。

 結束廷議後的大明皇帝前往了北大營操閱軍馬,李如松依舊為王前驅,來到了通和宮接陛下前往北大營,自從戚繼光封爵之後,來通和宮接駕的都是李如松。

 戚繼光手裡端著一把平夷銃,只不過這把平夷銃,是一把全新型號的平夷銃。

 “這把平夷銃裡帶有螺旋膛線,用的是六錢火藥,採用燧發機,帶有二十倍的瞄具,在室內,可以打到一百二十步以上,室外則是一百步,因為室外有風。”戚繼光簡單介紹了一下新的平夷銃,除了多麼瞄具之外,還多了一個前支架,而擊發的方式,也分為臥式、半跪和立式三種。

 前支架,就是臥式時使用,會更加精準。

 而在槍機上多了一個保險栓,在沒有拔掉保險栓之前,是無法擊發的,最大的保證了填藥行軍的安全性。

 射程、精準、穿甲等多個方面,有了極大的提升,這次平夷銃的彈丸是尖銳的銅彈,和過往的鉛子完全不同。

 銅彈是最好的彈丸,但大明缺銅,所以只能選擇鉛或者鐵。

 戚繼光也沒多廢話,以立式進行了展示,一百二十步的距離,槍槍命中了靶心,而且因為室內的原因,一共十槍,每槍皆中人型靶的靶心,而後戚繼光又將瞄具拆下,使用三點一線的機瞄進行了射擊,仍舊是十槍皆中靶心。

 戚繼光將平夷銃收拾好,才站了起來,尊重軍械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

 戚繼光笑著說道:“一個訓練有序的銳卒,持有此類平夷銃,不攜帶瞄具的情況下,也可以精準命中敵人。”

 “一個十人隊,配一把平夷銃足矣,因為戰場上,更多的是鳥銃飽和式攻擊,來應對敵人的衝鋒,當然在清除高價值的目標時,平夷銃也會發揮奇效。”

 戚繼光之所以拆掉了瞄具,是為了向皇帝展示平夷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瞄具其實非常不方便攜帶,因為瞄具比較金貴,玻璃的硬度其實並不是很高,比砂礫要低的多,瞄具沒有保護很容易磨花,而且不適合在戰場上長時間使用。

 而機瞄就不同了,簡單、可靠、適用性廣而且同樣準確,這就是戚繼光對軍械的追求。

 “李總兵啊,你看到了嗎?”朱翊鈞拍了拍平夷銃說道:“要是敵人手裡有這玩意兒,你帶著人衝鋒陷陣,牙旗一倒,那仗是打還是不打呢?”

 建文戰神、靖難第一內奸、虎父犬子、靖難運輸隊隊長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而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雖然李文忠是親外甥,但李文忠的一生的戰績,堪稱彪悍,李文忠一生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元順帝逃到了應昌,就是李文忠帶兵突襲,把元順帝打的繼續北逃。

 但李文忠兒子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堪稱災難。

 毫不客氣的說,沒有李景隆送,燕王朱棣能不能靖難成功都是個未知數。

 在關鍵戰役,白溝河之戰中,李景隆所率官軍,穩紮穩打眼看著就要擊退南下的燕軍了,結果一陣大風起,牙旗被大風折斷,戰局立刻變成了一邊倒,所有人都以為李景隆被燕王給殺了,軍心立刻渙散了起來。

 牙旗怎麼倒的眾說紛紜。

 比如朱棣就曾經對旁人說,是他親自帶兵斬旗,但其實那會兒朱棣陷入了苦戰,坐下的馬匹受傷、連近戰用的長劍都劍鋒折缺,不堪擊,驅馬退去還被堤壩所阻攔不能再退,李景隆手下大將瞿能差一點就追上了朱棣。

 比如李景隆見人就說,乃是奸細所為,若非如此,燕王必被斬於馬下,此戰勝負如何尚未可知,這話還讓朱棣聽了去,因為非議君上,被朱棣給褫奪了爵位,軟禁在了家中。

 這話朱棣不愛聽,因為李景隆說的不對,在白溝河之戰,即便是牙旗沒有倒下,瞿能、瞿良才也無法抓到或者殺掉他朱棣,因為漢王朱高煦已經帶兵趕到,擊退了瞿能、瞿良才所部,並且朱高煦親自將瞿能斬下馬去,日暮時分,朱高煦所部更是將瞿能的兒子瞿陶斬殺。

 牙旗被大風吹倒,就成了唯一的結論,這樣一來,符合朱棣登基天命所歸。

 李如松打仗很喜歡衝鋒在前,武瘋子一樣,朱翊鈞也是提醒李如松不要衝動,作為帝國冉冉升起的將星,未來京營的總兵,李如松必須要穩重,他作為主帥,就是高價值目標。

 “放眼望去,寰宇之下只有大明有這等神兵利器,何懼之。”李如松嘴硬了一句。

 “李如松,驕兵必敗!”戚繼光十分生氣的看著李如松教訓道,李如松已經改了很多,但仍然改不了這種不穩重的形象,這如何能做大明的大將軍,如何能讓陛下放心!

 “戚帥不必生氣,李總兵完全可以用一句臣謹遵聖誨這種套話來糊弄朕,但他怎麼想怎麼說,這就是真誠,大明臣子要都是李總兵這樣的,那朕在宮裡天天睡大覺就可以了。”朱翊鈞滿臉笑意的說道。

 李如松這個性格,朱翊鈞非常喜歡,有話直說,他是軍伍中人,要是和文臣一樣玩起了虛應其事,把什麼話都藏在心裡,朱翊鈞就要反思自己了,作為一個每天都到北大營操閱軍馬的君王,帳下大將心裡有話不敢說,不能說,那才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