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六百一十三章 聖堂勇士的終章

第614章聖堂勇士的終章

朱翊鈞就是狐假虎威的那隻狐狸罷了,而真正的老虎是張居正和戚繼光,一文一武,輔弼國事,朱翊鈞作為皇帝背靠大明京營銳卒,才能如此的狂妄到對所有人都可以生殺予奪,而多數的臣子又託庇於皇帝的威信。

這麼多年,朱翊鈞很珍惜京營,京營的銳卒,都是選出來的良家子,以戚繼光提出的"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為軍魂訓練而成,是黎牙實口中的聖堂武士,因為優厚的待遇、嚴苛的軍紀,京營銳卒不會滋擾百姓,進而獲得了普遍擁戴。

朱翊鈞只要有功夫,就會到北大營去。

這麼多年,朱翊鈞也很珍惜現在的朝堂,在張居正這個威權人物的影響下,大明朝堂肉眼可見的變得清明瞭許多,吏治的清明,帶來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大明行政力量終於恢復,政治從來都是不缺少規矩,缺少的是如何讓大家守規矩。

朱翊鈞勤政到海瑞都要批評,也是因為朱翊鈞很珍惜現在的朝堂景象。

這是來之不易的,縱觀中原五千年,也是少有的格局,朱翊鈞自然要珍惜。

可是現在潘季馴、三娘子,綏遠地方希望皇帝能夠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來,為王化做出自己的貢獻,一方面是侯於趙提出的一個大明,皆為王民;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潘季馴希望皇帝能夠成為草原的人間信仰。

朱翊鈞只是一個狐假虎威的君王,讓他成為人間信仰,的確是加了擔子。

其實這事兒挺犯忌諱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大明作為一個傳統的世俗國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訴諸於神佛,多少有點離經叛道,屬於是異端發言,所以,潘季馴、三娘子才利用林輔成、李贄等遊學團,試探朝廷的反應。

這就是政治裡的冗餘,如果朝廷廷臣們一致反對,那也是因為遊學團考察的時候,"倉促之間"為了解決突發問題,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議,朝廷還能因為不太成熟的建議責罰嗎?

但寫成了奏疏,那就是政治諫言了,如果朝廷不採納,可能會影響廷臣們對地方官的觀感,進而影響升轉。

滅佛容易,大明在綏遠有七萬二千人的衛軍,大明京營用馳道部署,抵達歸化城的時間,只要五天,滅佛對於大明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而滅佛之後的善後事宜,才是重點,一如對於大明而言,收復河套容易,守住不容易。

“其實細想一下也挺合理的,實在是沒有更加合適的人選了。”朱翊鈞拿著潘季馴和三娘子的聯名奏疏,批註後遞給了馮保說道:“下章內閣廷議。”

這個擔子,朱翊鈞給自己加了,日後的罵名,他也背了。

蕩魔天尊真武大帝是否轉世,需要經過大明朝廷廷議決定。

三日後,大明皇帝出院了,禮部尚書沈鯉,為了皇帝出院,準備了盛大的儀式,搞得朱翊鈞一臉懵,他的智齒橫生,需要縫針,朱翊鈞拆線後,打算離開解刳院回通和宮去。

這一開門,就看到了旌旗招展,鑼鼓號角聲驟然響起。

“搞的這麼大?”朱翊鈞愣愣的看著院子裡的廷臣和門外的朝臣,疑惑的問道。

“熱鬧熱鬧。”張居正低聲說道:“陛下,京堂萬民,需要看到陛下的英姿。”

舉行盛大的出院儀式,是為了安定人心,大明皇帝離開了呆了七天的解刳院,再次回到了人間,大明朝的君王回來了,自然需要所有人知曉。

“好吧,好吧,開始吧。”朱翊鈞是知道有這麼一出的,他也批准了,但沒想到會搞出這麼大的動靜罷了,規格等同於祭祀天地壇了。

而朱翊鈞這次親自奉祭了立在解刳院門前的岐聖岐伯。

岐伯是《素問》裡的大醫官,是黃帝的醫倌,而素問全篇都是黃帝詢問,岐伯回答,岐伯是醫祖,所以解刳院奉祀,這可不是淫祀,就是賤儒們打上門來,這也是法三代之上的至聖先師。

萬士和寫了一篇青詞,算是禱告文章,在皇帝祭拜之後,萬士和將青詞焚燒,算是謝過了岐伯庇佑。

朝臣先拜皇帝,再拜岐伯,馮保吊著嗓子宣讀了一本聖旨,而後聖旨通傳四方,安定人心。

至此,皇帝生病的陰雲終於從大明的天空散去,太陽依舊升起。

朱翊鈞的身影出現在了文華殿主持了廷議,又出現在了北大營操閱軍馬,至此一切關於皇帝的謠言不攻自破,而那些趁機惹是生非的傢伙,也遭受到了懲罰,沈自邠、雒於仁等一眾十四人,還有西土城富戶許有仁等一十八人,被辦了個加急,拉到了菜市口斬首示眾。

大明皇帝並沒有親自去監刑,因為皇帝很忙,休息了七天,很多事都需要親自去處置,看賤儒腦袋落地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大明皇帝忙碌的時候,在鴻臚寺坐班的黎牙實,放下了手中的鋼筆,吹乾了墨跡,頗為滿意的將自己翻譯好的一卷書,放進了鐵箱之中落鎖。

翻譯好的書,都要再經過交叉審定後,送三經廠作為泰西文集的一部分刊印。

他翻譯的是一篇神話故事,關於聖堂勇士帕拉丁的故事。

黎牙實看著少卿高啟愚說道:“在泰西,聖堂勇士是在所有騎士之上的一種傳說騎士,他們宣誓、他們效忠的從來不是王權或者神權,而是崇高的理想,是人間一切美好的守護者。”

“但在泰西聖堂勇士只能變成一個傳說,因為他們效忠的對象不是王權,當君王的品德接近於崇高的時候,就像是陛下一樣,那麼對理想的忠誠和對君王的忠誠沒有區別,當君王的品德有限時,他們對理想的效忠,反而成為了君王的顧慮。”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君王的品德是顯而易見的有限。”

“當君王的品德有限,對這種理想的效忠就會有顧慮,自然會有居心叵測之人造謠和中傷聖堂勇士的品德,最終驅逐這些勇士,而君王也會因為失去聖堂勇士,而失去一切。”

天生貴人,也就是貴人的道德是有限的,這些宣誓效忠於自己理想,而不是王權或者神權的帕拉丁,他們對君王不是忠貞無二的,所以,就會成產生間隙。

高啟愚思索了一番搖頭說道:“對於大明也是如此,京營也是起起落落,經歷過許多次的波折,永樂年間興盛,正統年間戰亡在土木堡,景泰年間興盛,天順年間解散,成化年間再次組建,弘治年間沒落至今萬曆年間,再次興盛。”

“現在大明試圖折中,取了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的主張,希望能夠讓京營銳卒們保持足夠的信仰和戰力。”

“矛盾說告訴我們,歷史總是在循環往復,也在螺旋上升。”

黎牙實對大明京營出乎意料的在意,他真的真的很喜歡討論京營,因為在他看來,這種軍事機構在理論上是不應該存在的,手持鋼槍,是人間最暴力的集體,身懷利刃、殺心自起,但大明京營做到了上報天子下救黔首,李如松在武川縣借了牲畜,居然後來還給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