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七十章 《禁止海賊條約》(第2頁)

    在倭人看來:大明就跟個傻子一樣特別好糊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堪合貿易,倭國用三條船的硫磺、倭刀等物,就能換取十倍、二十倍的貨物回到倭國,大量銅錢、絲綢、陶瓷等貴重物品,被朝廷賞賜帶回倭國。

    倭國在堪合貿易中獲利十分豐厚,而付出的代價僅僅是口頭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實際上明朝對倭國沒有任何控制權,既沒有派軍進駐,也不參與倭國的任何國家管理。

    每一次堪合都是大明血虧,倭人血賺的好買賣。

    現在,這份血淋淋的條約,既要控制令制國的大名,也要派軍駐紮,還要參與國事管理,甚至還要讓倭國割地賠款,這六項,就是對這一切最好的回應。

    現在織田市哪怕是個女人,也知道這份條約的可怕,日後倭人恐怕會戳著她的脊樑骨罵幾百數千年。

    大明的確好說話,比現在大明更好說話的是過去的大明,之前大明以柔遠人,進行了長達一百七十年,幾近於經濟援助一樣的堪合貿易,終究是釀下了東南倭患的苦果。

    這個苦果,大明硬生生的吃下了,東南倭患終究是平定了下來,但是現在,到了討債的時候。

    朱翊鈞師承張居正,張居正還只是眥睚必報,朱翊鈞壓根就是心眼比針尖還小,不要讓大明皇帝把他記到小本本上,否則就要承受大明皇帝這個人間帝王之怒。

    就倭國的問題,就是再賤的賤儒,也無法對皇帝說出‘柔遠人’那三個字了,所以如此苛責的條約,是昨日因,今日果。

    “陛下,日後大概沒有倭人了吧。”織田市拿起了筆,看著皇帝陛下鄭重的問道,詢問著皇帝對倭的意圖,大明把倭國滅了,就不存在罵名的問題了。

    朱翊鈞沒有任何隱瞞的意思,十分確信的點頭說道:“嗯,日後不會有倭人這個概念了。”

    “那還有什麼擔憂的呢。”織田市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拿出了特使的印信,蓋在了這六份條約之上,一式三份,大明皇帝一份,朝廷一份,倭國一份。

    織田市簽字用印之後,看了眼萬士和,俯首貼耳的說道:“陛下,只有大唐才需要為歷史負責,歷史是沉重的負擔,也是枷鎖。”

    “朕是大明皇帝!”朱翊鈞對倭國把大明稱之為大唐,是非常不滿意的,這種叫法非常的普遍,其目的自然是宣傳那套‘崖山之後無中華’,張冠李戴、李代桃僵,竊中華正朔、對中原賊心不死的理論。

    朱翊鈞非常不喜歡這一套,並且要求倭國糾正這種說辭。

    “這就是中原啊。”織田市感慨萬千的說道,大明皇帝糾正的不是一個稱呼,而是禮法,大明皇帝如此在乎,其實在乎的是對歷史的責任。

    倭國就沒有這種要對歷史負責的文化,所以做事百無禁忌,毫無禮義廉恥而言。

    朱翊鈞懶得理會這個被大明文化衝擊的女人了,就一副堪輿圖就夠她研究一輩子了,朱翊鈞和織田市溝通,才知道,原來倭人是這麼個想法,大明不大,大明很弱,大明是個破房子,踹一腳就塌。

    大明這個破房子誰都想踹塌,朱翊鈞要事實告訴這幫蠢貨,大明這個破房子,不是誰想踹就能踹的!

    織田市會作為遊女留在大明,這是朱翊鈞留下的人質,也是溝通的渠道,更是釋放了一些信號,讓倭國的肉食者們可勁兒的向下壓榨,拼命的內耗,互相征伐,誰兇誰就能當大明的狗。

    織田市離開之後,大明皇帝宣見了來京城送羊毛的綏遠布政使三娘子。

    大明皇帝日理萬機,禮部為了減少大明皇帝的工作量,多數情況都會把外番使者安排到一天集中覲見,直接一日處理清楚。

    “臣綏遠布政使那顏出,拜見陛下,陛下聖躬安。”三娘子行了五拜三叩首的大禮。

    三娘子是大明的綏遠布政使,同樣也是北虜的使臣,她也將會是最後一個北虜使臣,在她之後,綏遠將會完全實土郡縣化,她的留任就是大明給北虜的一個承諾,代表著她還能為北虜說話,同樣她的責任就是幫助大明完成對綏遠的王化。

    介時,她的離任將會成為一個標誌,大明將綏遠徹底王化的標誌。

    “忠順夫人,綏遠現在怎麼樣了?朕聽說綏遠羊毛今年比之去年增加了一成左右。”朱翊鈞示意三娘子平身,詢問著綏遠的近況,羊毛又變多了,這當然是個好事,但是綏遠貧瘠的土地是否能夠承受,這是必須要關切的問題。

    “修路、挖煤、口鹼、金銀銅鐵、定牧,一切都有條不紊。”三娘子俯首說道:“感謝大明皇帝的掛念,綏遠一切都好。”

    “真的很好,去年冬天歸化城並沒有凍死人,還修了一個養濟院來安置婦孺。”

    婦孺,就是婦女和孩子,在之前的草原上,白毛風來臨時,婦孺是第二批餓死凍死的人,第一批是老人,壯丁最後餓死,來年征戰,燒殺搶掠。

    而現在大明在歸化、朔方、五原、勝州諸地建城,同樣有著養濟院官舍的各城,今年安置了很多的婦孺,有沒有人被凍死,餓死?當然有,但比之往年,已經大幅度減小,而且有了活路,這就是希望。

    大明皇帝對草原的恩情,就像是長生天終於看不得草原人的苦難,讓陛下帶著大明的禮法,來到了草原,將恩澤雨露帶到了草原,這就是如同天一樣的恩澤。

    “有沒有因為需要養羊,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朱翊鈞詢問起了吃飯的問題,大明的圈養也存在著類似於英格蘭的圈地問題,養羊就種不了地,糧食就會減少,人餓的時候,就只有一個煩惱,那就是飢餓。

    “那倒沒有,畢竟以前邊民也不事耕種。”三娘子面色略顯無奈的說道:“就是一些問題上,潘總督要求的太過於嚴格了,邊民有點…不習慣。”

    “潘總督怎麼個嚴格法?”朱翊鈞有些疑惑,詢問了細節,潘季馴是大明循吏,朱翊鈞好奇潘季馴到底要求了些什麼。

    三娘子一臉複雜的說道:“移風易俗方面的。”

    “潘總督要求,任何人不得向沒有度牒的喇嘛廟捐錢捐物,而另一方面,對各種沒有度牒的喇嘛進行了還俗,綏遠沒有任何喇嘛廟有度牒,其實就是禁止捐贈,取締了眾多喇嘛廟,改為了漢傳佛家。”

    “這是朕照準的,潘總督上奏說,邊民一年盈餘折銀不過二兩銀,光是往喇嘛廟都要捐三兩,這怎麼能行呢?”朱翊鈞對這件事一清二楚,潘季馴的話沒有皇帝這麼客氣,在奏疏裡,潘季馴直接痛罵禿驢不事生產,拿了邊民的香火錢,以襯金的名義發給所謂的出家人。

    那是出家人嗎?那根本就是一群蟲豸!

    若是完全按著潘季馴的要求,就不是要求喇嘛還俗了,而是直接拉到礦山裡開礦,死了一了百了。

    “如果這些個喇嘛不肯還俗,那就送礦山了,若是敢糾集邊民聚嘯作亂,一律按叛逆處置。”朱翊鈞看著三娘子重申了一遍朝廷的政令,這些個喇嘛廟,建的一個比一個恢弘大氣,邊民現在都是大明人了,大明都不收這麼重的稅,這幫玩意兒,敢這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