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六十九章 陛下和元輔,實在是太善良了(第2頁)
上層路線很難走通了。
織田市看著繁華的天津港碼頭,再想到自己看到的長崎碼頭,重重的嘆了口氣,一如不知道自己的女兒該何去何從,倭國也不知何去何從。
倭國從來不怕中原強大,因為中原強大,只需要俯首稱臣就行,但倭國怕大明恨他,因為血仇只有血報。
織田市入京了,這個使團特殊就特殊在,她是由一個女人帶領的,而且還帶了另外兩個兒女。
朱翊鈞非常懷疑,織田信長派妹妹,並且帶著那兩個女兒,來到大明,是為了獲得外交主動,因為女人有各種各樣的不便,一旦隨行的大明海防巡檢水上飛們,無法摁住壓制住二弟想要發洩的慾望,發生了強淫之事,那倭國就獲得了外交主動。
甚至,織田市和她的女兒主動引誘,進而倒打一耙,說大明強淫,發生如此醜聞的大明,就只能被動的接招了。
朱翊鈞這種想法,是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倭人,而且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任何有可能的出路,都要想方設法的爭取。
溺亡者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大明皇帝這種不吝惡意的揣測,禮部很快就清晰的洞察到了,並且做出了周全的安排,織田市一旦耍無賴,這個倭國的使團,就會全部暴疾而亡。
這年頭,水土不服,到了異地,再正常不過了。
按照解刳院的說法,就是各種各樣的小蟲子是普遍存在的,而導致人生病的蟲子,在各地都不太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是水土不服的本質。
是承認醜聞,還是心狠手辣的解決製造問題的人,對於大明禮部而言,並不是一個很難的選擇,維護天朝上國的顏面,就是禮部的天職。
防患於未然,嘉靖二年開始的倭使爭貢,就讓大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之中,爭貢之役發生,寧波衛指揮袁瓚和備倭都指揮劉錦戰死,倭國發現了大明軍備不振的事實,那時候大明只能做個選擇題,要麼開放海禁,取消朝貢,換成商舶商貿;要麼加重海洋的禁令,提防倭寇侵擾和倭國的覬覦。
當時大明朝選擇了四個階段應對法,一直沒有做出選擇,一直到嘉靖十二年,也就是爭貢之事十年後,才做出了加重海禁的決定,但為時已晚。
朱翊鈞認為倭國的使臣會採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因為倭寇之前就用了這種手段,大明不得不防。
這也不是朱翊鈞這個皇帝一個人這麼想,用萬士和的話說,就是:彼倭寇者,邊夷賤類,不足以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強必盜寇,弱必卑服,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久長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有一於此,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
用萬士和的說法,自古以來,對倭寇都應該像畜牧畜生一樣對待,無論如何防範都不為過。
織田市對這種防備,也是無可奈何,大明已經足夠溫和、足夠包容、足夠講道理了,大明以前也是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說話算話的正人君子,大明曾經在洪武年間設立過十五個不徵之國,這裡面除了一個埋伏大明軍的安南被揍過一次,大明真的沒有徵伐過這十五個番國。
可實際上,正人君子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異類。
大明很少以強權、武力,和周圍番夷溝通交流,是誰把大明變成了現在這樣?
大明已經足夠好說話了,比大明更好說話的是昨日的大明,最好的條件也是之前的條件。
織田市身邊都變成了宮婢,包括安全都是靠山婦,而不是護衛,這也不是尊重,是防備,即便是禮部官員前來溝通也是距離三丈之外。
織田市在經過了和禮部官員的溝通之後,她第一次對‘穢多非人’感同身受了起來,在大明,所有人都對她們避之不及,她們就是不可接觸的穢多非人,只要有瓜葛就會不祥。
朱翊鈞一直在等待著各地海防巡檢們的意見,大明皇帝下章北鎮撫司,北鎮撫司下章到了各巡檢司衙門,很快,在八月中秋來臨之前,大明皇帝收到了各地的回函。
朱翊鈞在下章北鎮撫司的時候,就明確表示了,織田信長死了,也不會有任何的責任而言,確切的說,前往倭國給織田信長提供的保護並不包括保護。
各巡檢司的回函上寫滿了忠誠,各地巡檢司,尤其是在長崎的巡檢司,表達了自己支持的態度,支持的原因,是大明對倭國的情報,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活動,始終無法充足掌握,這讓大明無法做出應對。
海防巡檢司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是大明人高馬大,倭寇矮小,大明的海防巡檢,實在是太扎眼了,活動不利。
選擇支持,是為了更好的獲得倭國的情報。
海防巡檢殘酷的作業環境,就決定了報名參與其中者,皆是忠君體國之輩。
朱翊鈞沉默了許久,最終決定提出條件,要求織田信長交出海關,在大阪灣戰敗的織田信長,已經失去了對海洋的掌控,而大明的海防巡檢在倭國進度,也不保護他。
這一次的交換,看起來是極為滑稽的,是用不存在的海權來交換不會被保護的保護。
這是一個雙贏的交換,大明得到了海關、都餉的名頭,而且海防巡檢以合理合法的身份刺探情報,大明贏兩次,就是雙贏。
萬士和接到了皇帝下章之後,經過了禮部的部議,帶著部議來到了通和宮御書房來面聖,在見禮之後,萬士和也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陛下,番夷的思考方式是這樣的:你越是這麼客氣的對我,那肯定是我有讓你忌憚的地方,雖然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可能是區域實力上,你不如我,或者是有求於我!”
“《韓非子·亡徵》曾言: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大宗伯的意思是?”朱翊鈞明白萬士和的話,意思就是人善被人欺,大明在邦交之中,理當更加強勢,而不是當一個君子。
“禮部認為,咱們可以索要更多,比如讓織田信長割讓石見銀山。”萬士和覺得皇帝和元輔,實在是過於善良了。
現在是織田信長有求於大明,那就該趁機漫天要價,等待織田信長還價。
萬士和繼續說道:“石見銀山在毛利家,而不在織田家,但安土幕府的幕府將軍是織田信長,他的割讓,就是大明取石見銀山的大義,是師出有名,這樣一來,織田信長只能和毛利輝元不死不休了。”
對於裡挑外撅,萬士和非常的擅長。
朱翊鈞瞭然,萬士和的意思是得寸進尺,光是要海關哪裡夠用?還要銀山才是。
“那就按大宗伯說的辦,反正這個織田市也做不了主,直接下章長崎總督府,傳信給織田信長吧。”朱翊鈞認可了萬士和的建議。
“禮部修好了新的一卷海外番國志書,面呈陛下。”萬士和俯首說道,一個小黃門將禮部呈奏的新的番國志書放到了御案之上。
織田市看著繁華的天津港碼頭,再想到自己看到的長崎碼頭,重重的嘆了口氣,一如不知道自己的女兒該何去何從,倭國也不知何去何從。
倭國從來不怕中原強大,因為中原強大,只需要俯首稱臣就行,但倭國怕大明恨他,因為血仇只有血報。
織田市入京了,這個使團特殊就特殊在,她是由一個女人帶領的,而且還帶了另外兩個兒女。
朱翊鈞非常懷疑,織田信長派妹妹,並且帶著那兩個女兒,來到大明,是為了獲得外交主動,因為女人有各種各樣的不便,一旦隨行的大明海防巡檢水上飛們,無法摁住壓制住二弟想要發洩的慾望,發生了強淫之事,那倭國就獲得了外交主動。
甚至,織田市和她的女兒主動引誘,進而倒打一耙,說大明強淫,發生如此醜聞的大明,就只能被動的接招了。
朱翊鈞這種想法,是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倭人,而且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任何有可能的出路,都要想方設法的爭取。
溺亡者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大明皇帝這種不吝惡意的揣測,禮部很快就清晰的洞察到了,並且做出了周全的安排,織田市一旦耍無賴,這個倭國的使團,就會全部暴疾而亡。
這年頭,水土不服,到了異地,再正常不過了。
按照解刳院的說法,就是各種各樣的小蟲子是普遍存在的,而導致人生病的蟲子,在各地都不太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是水土不服的本質。
是承認醜聞,還是心狠手辣的解決製造問題的人,對於大明禮部而言,並不是一個很難的選擇,維護天朝上國的顏面,就是禮部的天職。
防患於未然,嘉靖二年開始的倭使爭貢,就讓大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之中,爭貢之役發生,寧波衛指揮袁瓚和備倭都指揮劉錦戰死,倭國發現了大明軍備不振的事實,那時候大明只能做個選擇題,要麼開放海禁,取消朝貢,換成商舶商貿;要麼加重海洋的禁令,提防倭寇侵擾和倭國的覬覦。
當時大明朝選擇了四個階段應對法,一直沒有做出選擇,一直到嘉靖十二年,也就是爭貢之事十年後,才做出了加重海禁的決定,但為時已晚。
朱翊鈞認為倭國的使臣會採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因為倭寇之前就用了這種手段,大明不得不防。
這也不是朱翊鈞這個皇帝一個人這麼想,用萬士和的話說,就是:彼倭寇者,邊夷賤類,不足以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強必盜寇,弱必卑服,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久長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有一於此,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
用萬士和的說法,自古以來,對倭寇都應該像畜牧畜生一樣對待,無論如何防範都不為過。
織田市對這種防備,也是無可奈何,大明已經足夠溫和、足夠包容、足夠講道理了,大明以前也是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說話算話的正人君子,大明曾經在洪武年間設立過十五個不徵之國,這裡面除了一個埋伏大明軍的安南被揍過一次,大明真的沒有徵伐過這十五個番國。
可實際上,正人君子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異類。
大明很少以強權、武力,和周圍番夷溝通交流,是誰把大明變成了現在這樣?
大明已經足夠好說話了,比大明更好說話的是昨日的大明,最好的條件也是之前的條件。
織田市身邊都變成了宮婢,包括安全都是靠山婦,而不是護衛,這也不是尊重,是防備,即便是禮部官員前來溝通也是距離三丈之外。
織田市在經過了和禮部官員的溝通之後,她第一次對‘穢多非人’感同身受了起來,在大明,所有人都對她們避之不及,她們就是不可接觸的穢多非人,只要有瓜葛就會不祥。
朱翊鈞一直在等待著各地海防巡檢們的意見,大明皇帝下章北鎮撫司,北鎮撫司下章到了各巡檢司衙門,很快,在八月中秋來臨之前,大明皇帝收到了各地的回函。
朱翊鈞在下章北鎮撫司的時候,就明確表示了,織田信長死了,也不會有任何的責任而言,確切的說,前往倭國給織田信長提供的保護並不包括保護。
各巡檢司的回函上寫滿了忠誠,各地巡檢司,尤其是在長崎的巡檢司,表達了自己支持的態度,支持的原因,是大明對倭國的情報,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活動,始終無法充足掌握,這讓大明無法做出應對。
海防巡檢司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是大明人高馬大,倭寇矮小,大明的海防巡檢,實在是太扎眼了,活動不利。
選擇支持,是為了更好的獲得倭國的情報。
海防巡檢殘酷的作業環境,就決定了報名參與其中者,皆是忠君體國之輩。
朱翊鈞沉默了許久,最終決定提出條件,要求織田信長交出海關,在大阪灣戰敗的織田信長,已經失去了對海洋的掌控,而大明的海防巡檢在倭國進度,也不保護他。
這一次的交換,看起來是極為滑稽的,是用不存在的海權來交換不會被保護的保護。
這是一個雙贏的交換,大明得到了海關、都餉的名頭,而且海防巡檢以合理合法的身份刺探情報,大明贏兩次,就是雙贏。
萬士和接到了皇帝下章之後,經過了禮部的部議,帶著部議來到了通和宮御書房來面聖,在見禮之後,萬士和也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陛下,番夷的思考方式是這樣的:你越是這麼客氣的對我,那肯定是我有讓你忌憚的地方,雖然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可能是區域實力上,你不如我,或者是有求於我!”
“《韓非子·亡徵》曾言: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大宗伯的意思是?”朱翊鈞明白萬士和的話,意思就是人善被人欺,大明在邦交之中,理當更加強勢,而不是當一個君子。
“禮部認為,咱們可以索要更多,比如讓織田信長割讓石見銀山。”萬士和覺得皇帝和元輔,實在是過於善良了。
現在是織田信長有求於大明,那就該趁機漫天要價,等待織田信長還價。
萬士和繼續說道:“石見銀山在毛利家,而不在織田家,但安土幕府的幕府將軍是織田信長,他的割讓,就是大明取石見銀山的大義,是師出有名,這樣一來,織田信長只能和毛利輝元不死不休了。”
對於裡挑外撅,萬士和非常的擅長。
朱翊鈞瞭然,萬士和的意思是得寸進尺,光是要海關哪裡夠用?還要銀山才是。
“那就按大宗伯說的辦,反正這個織田市也做不了主,直接下章長崎總督府,傳信給織田信長吧。”朱翊鈞認可了萬士和的建議。
“禮部修好了新的一卷海外番國志書,面呈陛下。”萬士和俯首說道,一個小黃門將禮部呈奏的新的番國志書放到了御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