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六十八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2頁)
“萬曆四年起,就開始大量進口安南的糧食,一方面的確是大明需要,另一方面是漕糧海運日益成熟,也算是瓜熟蒂落了,去年一年,咱們從安南國進口了這個數的大米。”張居正伸出四根手指頭。
“四十萬石?”朱翊鈞已經儘量讓自己大膽的猜了,一石糧食一百五十斤,六千萬斤,東漢末年,曹操在許都的屯耕所得,也正是四十萬石的糧,在許都的屯耕,讓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曹操最擅長的其實也是屯耕。
張居正聲音更低的說道:“四百萬石。”
“嚯!”朱翊鈞一個戰術後仰,他左右看了看,發現中書舍人已經去上廁所了,立刻說道:“這可是四百萬石啊!”
誰能解決糧食千里運輸損耗過大的困局,誰就能成為大明皇帝!
朱元璋當初給地方留存五成稅賦,就是因為錢糧起運京師,路上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用的時候,再從京堂起運到地方,又是一次消耗,朱元璋給地方留一半,用的時候,再從府庫裡調派,結果就是,府庫裡空空如也。
朝廷沒有,府庫也沒有。
大明850萬頃地,養1.2億人丁,其實並不是很困難,可是糧食在路上運輸,那是一個系統工程的問題,王國光曾經核算過,在大明沒有漕糧海運的時候,大明朝廷得到一石米,總共要消耗掉三石到四石的米去運輸,這就是南糧北運的困局。
在大明完成漕糧海運之後,這筆天文數字一樣的運費終於從三到四石降低了半石左右。
“也就是說,從松江府起運入京的糧食,其實都是安南的糧食?!”朱翊鈞立刻察覺到了其中的要素!
怪不得這兩年海運漕糧,也沒有人指指點點了,甚至大家都對此一言不發,感情在這裡等著的!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
什麼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就是。
朱翊鈞終於明白了為何以前打破頭的海運漕糧,現在如此的平靜,大家都選擇性的忽視了漕糧海運這件事,感情代價完全轉移到了安南去了!
“這不是漢地不好徵稅,催徵又偏累小民,陸運又過於昂貴,這個,百官也是為了百姓們能喘口氣嘛,每年押解糧食,哪怕是到松江府也是不小的消耗,而且勞役啊,徵勞役對於百官而言,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張居正為百官們迴護了幾句,賬目上不會有任何的問題。
不用付出昂貴的運費運送到松江府起運了,也不用跟抓壯丁一樣的徵發勞役押解糧食了,徵發勞役對於任何地方衙門而言,都是比催徵都要頭疼的地方矛盾。
胡元就是徵發勞役修黃河大堤,搞得天下沸反,催徵已經很要命了,還要徵勞役,地方衙門也為難。
具體操作流程朱翊鈞都想到了,發空包到松江府,其實是拉了銀子買的糧食,這是順帶手的事兒,松江府是九省通衢之地,百貨到松江府集散,銀子也會在松江府聚集,整個大明,松江府是白銀堰塞最嚴重的地方。
把買來的海糧充當漕糧,然後放入松江庫,等待起運入京,這樣一來,不用徵發勞役,還能收一筆四差銀,再加上路上減少的消耗,府庫就會充盈。
“怪不得王家屏入京,拼了命的活動,甚至都求到了王崇古的門前,請求在廣州府設立會同館驛,感情在這裡等著朕啊!”朱翊鈞立刻就想到了王家屏的異常舉動。
王家屏除了去解刳院看完了老朋友範應期之外,最異常的舉動就是去王崇古門前磕頭,作為葛守禮的學生,王家屏逢年過節都不給王崇古送賀表的,連個問候都沒有,跑到王崇古門前求告,還去了兩次。
可見,是真的為了方便。
“咳咳,王次輔被王家屏給擺了一道,次輔現在醉心於大工鼎建,現在整日裡看不到人,不是在西山煤局,就是在京開馳道上,王次輔應當是不清楚王家屏所有目的的,但是確實應該設立,怎麼說也得打一棍子,給一個甜棗。”張居正低聲說道。
王崇古大概也猜到了王家屏有自己的目的,但也懶得深究,雖然現在晉黨已經幾近於散架,但總歸是給個面子,而且也算是好事。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所以最終還是百姓們不用強派勞役去運糧,地方府庫不用消耗巨大的運糧到松江府,朝廷如期得到了每年四百萬的漕糧,好嘛,先生剛才還說,既要還要也要是不能做到的,這不就做到了嗎?!”
“那麼先生,代價是什麼?”
“承受代價的是安南人。”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安南只有一處峴港,所有糧食都在峴港集散,安南地面的商賈們也是要運糧的,大明每從安南得到一石的糧食,安南就要消耗掉三到五石的糧食用於運輸。”
“大明朝廷得到的這四百萬石漕糧,大部分都是來自安南,這批糧食,在安南就要消耗超過1200萬石的糧食,整個安南可謂是民不聊生,哪怕是當地一年三熟,也經不起這麼霍霍。”
“陛下,兩廣、海南、呂宋奏聞,有不少安南人逃出安南,到兩廣、海南瓊州、呂宋砍甘蔗。”
“砍甘蔗?”朱翊鈞愣了愣,甘蔗這種經濟作物,是在商周時就傳入中原的,是中原傳統的經濟作物,規模很是龐大,在廣西、廣東、瓊州遍地都是,但是甘蔗這種經濟作物,最是吃肥,沒有肥料就不長,所以這種經濟作物,會侵佔膏腴之地。
每一千斤的甘蔗,要從土地裡吸收一斤半到兩斤的氮、半斤的磷、兩到三斤的鉀,再沒有化肥的情況下,每種一次甘蔗,地就會貧瘠數分,廣州寶岐司曾經試著對這種經濟作物進行充分施肥,要想發大根、長大葉、長大幹,確保甘蔗的產量,一畝地就要施肥兩千斤的堆肥。
種甘蔗,在兩廣,都是兩年輪種一次。
朱翊鈞臉色凝重的說道:“這個活兒不穩定,不是時時都有,酸苦辣三味,唯獨沒有甜,就是如此的辛苦,也不是想幹就能幹的。”
“砍甘蔗最累的是扛甘蔗,從地裡扛到路上,一捆120斤,一天要背百十次,還要推車,尤其是兩廣雨天極多,一下雨就不能砍了,地裡的路一片泥濘,車會陷在裡面,動彈不得。”
朱翊鈞真的會種地,各地寶岐司的奏疏,朱翊鈞都是親自過問,有的時候也會付諸於行動,一百二十斤一天背百十次,廣東寶岐司司務蔡震明,對這個活兒的形容是酸苦辣三味皆有,獨與甜柘無緣。
“總歸是要活著的。”張居正頗為平靜的說道:“眼下安南國一分為二,北面是僭越之臣莫氏王國,南面是後黎王國,名義上是安南國王,但其實完全由太師鄭松大權獨攬,彼此征戰不休。”
大明要點糧食,在安南根本不算什麼大事,甚至都沒人去關心,因為有更大的麻煩和矛盾,那就是兵禍。
自嘉靖六年,莫登庸篡權奪位之後,整個安南國一分為二,征戰不休,至萬曆十一年,已經打了五十六年,打的生靈塗炭,現在的安南是兵荒馬亂,大明買的糧食,都是北莫南鄭,送到大明手裡的,就是為了買大明的各種刀槍劍戟。
“四十萬石?”朱翊鈞已經儘量讓自己大膽的猜了,一石糧食一百五十斤,六千萬斤,東漢末年,曹操在許都的屯耕所得,也正是四十萬石的糧,在許都的屯耕,讓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曹操最擅長的其實也是屯耕。
張居正聲音更低的說道:“四百萬石。”
“嚯!”朱翊鈞一個戰術後仰,他左右看了看,發現中書舍人已經去上廁所了,立刻說道:“這可是四百萬石啊!”
誰能解決糧食千里運輸損耗過大的困局,誰就能成為大明皇帝!
朱元璋當初給地方留存五成稅賦,就是因為錢糧起運京師,路上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用的時候,再從京堂起運到地方,又是一次消耗,朱元璋給地方留一半,用的時候,再從府庫裡調派,結果就是,府庫裡空空如也。
朝廷沒有,府庫也沒有。
大明850萬頃地,養1.2億人丁,其實並不是很困難,可是糧食在路上運輸,那是一個系統工程的問題,王國光曾經核算過,在大明沒有漕糧海運的時候,大明朝廷得到一石米,總共要消耗掉三石到四石的米去運輸,這就是南糧北運的困局。
在大明完成漕糧海運之後,這筆天文數字一樣的運費終於從三到四石降低了半石左右。
“也就是說,從松江府起運入京的糧食,其實都是安南的糧食?!”朱翊鈞立刻察覺到了其中的要素!
怪不得這兩年海運漕糧,也沒有人指指點點了,甚至大家都對此一言不發,感情在這裡等著的!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
什麼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就是。
朱翊鈞終於明白了為何以前打破頭的海運漕糧,現在如此的平靜,大家都選擇性的忽視了漕糧海運這件事,感情代價完全轉移到了安南去了!
“這不是漢地不好徵稅,催徵又偏累小民,陸運又過於昂貴,這個,百官也是為了百姓們能喘口氣嘛,每年押解糧食,哪怕是到松江府也是不小的消耗,而且勞役啊,徵勞役對於百官而言,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張居正為百官們迴護了幾句,賬目上不會有任何的問題。
不用付出昂貴的運費運送到松江府起運了,也不用跟抓壯丁一樣的徵發勞役押解糧食了,徵發勞役對於任何地方衙門而言,都是比催徵都要頭疼的地方矛盾。
胡元就是徵發勞役修黃河大堤,搞得天下沸反,催徵已經很要命了,還要徵勞役,地方衙門也為難。
具體操作流程朱翊鈞都想到了,發空包到松江府,其實是拉了銀子買的糧食,這是順帶手的事兒,松江府是九省通衢之地,百貨到松江府集散,銀子也會在松江府聚集,整個大明,松江府是白銀堰塞最嚴重的地方。
把買來的海糧充當漕糧,然後放入松江庫,等待起運入京,這樣一來,不用徵發勞役,還能收一筆四差銀,再加上路上減少的消耗,府庫就會充盈。
“怪不得王家屏入京,拼了命的活動,甚至都求到了王崇古的門前,請求在廣州府設立會同館驛,感情在這裡等著朕啊!”朱翊鈞立刻就想到了王家屏的異常舉動。
王家屏除了去解刳院看完了老朋友範應期之外,最異常的舉動就是去王崇古門前磕頭,作為葛守禮的學生,王家屏逢年過節都不給王崇古送賀表的,連個問候都沒有,跑到王崇古門前求告,還去了兩次。
可見,是真的為了方便。
“咳咳,王次輔被王家屏給擺了一道,次輔現在醉心於大工鼎建,現在整日裡看不到人,不是在西山煤局,就是在京開馳道上,王次輔應當是不清楚王家屏所有目的的,但是確實應該設立,怎麼說也得打一棍子,給一個甜棗。”張居正低聲說道。
王崇古大概也猜到了王家屏有自己的目的,但也懶得深究,雖然現在晉黨已經幾近於散架,但總歸是給個面子,而且也算是好事。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所以最終還是百姓們不用強派勞役去運糧,地方府庫不用消耗巨大的運糧到松江府,朝廷如期得到了每年四百萬的漕糧,好嘛,先生剛才還說,既要還要也要是不能做到的,這不就做到了嗎?!”
“那麼先生,代價是什麼?”
“承受代價的是安南人。”張居正面色凝重的說道:“安南只有一處峴港,所有糧食都在峴港集散,安南地面的商賈們也是要運糧的,大明每從安南得到一石的糧食,安南就要消耗掉三到五石的糧食用於運輸。”
“大明朝廷得到的這四百萬石漕糧,大部分都是來自安南,這批糧食,在安南就要消耗超過1200萬石的糧食,整個安南可謂是民不聊生,哪怕是當地一年三熟,也經不起這麼霍霍。”
“陛下,兩廣、海南、呂宋奏聞,有不少安南人逃出安南,到兩廣、海南瓊州、呂宋砍甘蔗。”
“砍甘蔗?”朱翊鈞愣了愣,甘蔗這種經濟作物,是在商周時就傳入中原的,是中原傳統的經濟作物,規模很是龐大,在廣西、廣東、瓊州遍地都是,但是甘蔗這種經濟作物,最是吃肥,沒有肥料就不長,所以這種經濟作物,會侵佔膏腴之地。
每一千斤的甘蔗,要從土地裡吸收一斤半到兩斤的氮、半斤的磷、兩到三斤的鉀,再沒有化肥的情況下,每種一次甘蔗,地就會貧瘠數分,廣州寶岐司曾經試著對這種經濟作物進行充分施肥,要想發大根、長大葉、長大幹,確保甘蔗的產量,一畝地就要施肥兩千斤的堆肥。
種甘蔗,在兩廣,都是兩年輪種一次。
朱翊鈞臉色凝重的說道:“這個活兒不穩定,不是時時都有,酸苦辣三味,唯獨沒有甜,就是如此的辛苦,也不是想幹就能幹的。”
“砍甘蔗最累的是扛甘蔗,從地裡扛到路上,一捆120斤,一天要背百十次,還要推車,尤其是兩廣雨天極多,一下雨就不能砍了,地裡的路一片泥濘,車會陷在裡面,動彈不得。”
朱翊鈞真的會種地,各地寶岐司的奏疏,朱翊鈞都是親自過問,有的時候也會付諸於行動,一百二十斤一天背百十次,廣東寶岐司司務蔡震明,對這個活兒的形容是酸苦辣三味皆有,獨與甜柘無緣。
“總歸是要活著的。”張居正頗為平靜的說道:“眼下安南國一分為二,北面是僭越之臣莫氏王國,南面是後黎王國,名義上是安南國王,但其實完全由太師鄭松大權獨攬,彼此征戰不休。”
大明要點糧食,在安南根本不算什麼大事,甚至都沒人去關心,因為有更大的麻煩和矛盾,那就是兵禍。
自嘉靖六年,莫登庸篡權奪位之後,整個安南國一分為二,征戰不休,至萬曆十一年,已經打了五十六年,打的生靈塗炭,現在的安南是兵荒馬亂,大明買的糧食,都是北莫南鄭,送到大明手裡的,就是為了買大明的各種刀槍劍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