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
第557章 不可能三角
萬曆十年大明一共流入650萬銀,萬曆十一年,即便是近海海貿沒有增量,可現在多了一個遠洋船隊將白銀帶了回來,這一次遠洋的貿易,大明船隊帶回了323萬兩白銀。
也就是說,萬曆十一年的白銀流入可能會增大到千萬級別,而今年大明只能軋印250萬銀,這就意味著白銀會在各大市舶司、京堂南衙松江府廣州府等地,發生更大規模的堰塞。
欠的債更多了。
白銀其實不太方便流通,因為銀裸子需要找零,這就要鑑別真偽,同時還要將銀子剪開找零,非常的麻煩。
如果要花銀子,出門就要帶三樣,剪子,還有戥子和蠟塊,剪子剪銀子,戥子是一種小秤,到釐,兩錢分釐的釐,在大明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
蠟塊,是用來沾銀屑的,也就是剪銀子掉下了的銀子碎屑,積少成多,等到累積起來,再融化鍛造。
再日常使用中,要揹著這三樣出門,防止出現缺斤短兩,大宗貿易裡,白銀造假,那大明工匠真的是巧奪天工,這些手段實在是太多了,大宗交易裡,要把每一錠的銀子都剪開,防止有內嵌。
所以,白銀不便流通,銀幣才是貨幣。
疏浚白銀,就是將白銀進行對流,從南方對流到北方,從城市對流到鄉野之間,這非常非常的困難,其他不論,白銀軋印銀幣這第一道關,就很難。
一年只能軋印250萬御製銀幣,大明這麼大,這麼點銀幣夠幹什麼?
“這真的是一個幸福的煩惱,以前是沒銀子花,現在是銀兩太多了。”朱翊鈞收起了手中的奏疏,對著馮保說道:“讓鴻臚寺少卿高啟愚,以及徐九皋前往天津州,迎接大明勇士的歸來。”
朱翊鈞當然不會苛責皇家格物院,更不會覺得格物院無能,這年頭也不會有人覺得格物院的五經博士也不過如此,五經博士個個都是神仙人物,格物院真的已經盡力了!
大明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才!各行各業,方方面面!
高啟愚曾經坐著大帆船前往了泰西,並且周遊列國後回到了大明,而徐九皋是大明第一任環球航行的船長,現在同樣在鴻臚寺任少卿,是高啟愚的佐貳官。
高啟愚、徐九皋、劉吉、陳天瑞,就是大明現在遠洋商貿的中流砥柱,而前兩者在朝堂上,要保證對大明開海政策形成關鍵影響,不讓大明開海發生之前翻燒餅的局面。
大明不能再失去海洋了。
光是皇帝、朝廷、大明經濟對白銀的依賴,再次禁海,就成為了自己抹自己脖子的自殺行為,還不如找根繩去後山上吊直接。
萬曆十一年五月七號,高啟愚、徐九皋二人,接到了劉吉和陳天瑞。
前去接船的還有宮裡的三號人物李佑恭,李大璫出宮的時間比在宮裡的時間還多,他來接人,或者說接銀子。
船隊還有一名隨行的提督內臣名叫陳增,二十一歲,他是皇帝的陪練小黃門之一,陳增在船上就負責一件事,帶著番子,看好皇帝陛下的銀子。
按照大明宮廷三馬分肥的原則,陳增看好的銀子裡,有十分之一將會落入陳增和他帶領的番子手中。
陳增的大哥是陪練裡小黃門最厲害的那個人,也就是李佑恭,李佑恭能跟駱思恭打個平手,而駱思恭的實力僅次於陛下,可以用弓馬嫻熟來形容,李佑恭可以左右開弓,他也有一部分的軍事天賦。
大明宦官裡有軍事天賦的也不算少,比如鄭和,比如劉永誠,比如西廠總督汪直。
皇莊的經營也是如此,馮保帶領的皇莊,十分之一的盈利,會作為績效分發給宦官們,張宏則是管著宮裡的賬本,內帑太監崔敏是張宏的義子,張宏這個派系,主要管著開海投資,這部分的盈利的十分之一,歸張宏分配。
皇帝不允許宦官從宮外拿銀子,但允許宦官們從皇帝手裡拿銀子,所以現在的宦官,主打一個油鹽不進。
貪能貪多少銀子?正統年間,王振搞得天怒人怨,一千兩銀子就能和王振吃頓飯了。
朝中大臣給馮保的鹽引,一次也就一百兩銀子。
權力最大的是馮保,分紅最多的是張宏,李佑恭這一系人馬,最為辛苦卻也是拿的最少的,他們之前其實沒什麼銀子可以去分,現在終於有了遠洋貿易的盈利分紅了。
李佑恭親自帶著人來到了天津衛,接船之後,和陳增聊了幾句,立刻眉開眼笑了起來,宦官沒有兒子,這讓他們對銀子格外的執著,這一次,分紅超過了15萬銀。
“現在,兜兜轉轉,問題又回到了以前那個問題了。”高啟愚看完了賬目,終究是搖了搖頭。
那麼負責提領船隊的劉吉和陳天瑞等人,就沒有銀子分嗎?
船上這一批文官,是提前拿,船上帶誰家的貨,帶多少,怎麼帶,多少價格撲買,都是劉吉、陳天瑞等人說了算,所以,他們其實也撈到了銀子,只不過具體撈了多少,只有天知道。
劉吉和陳天瑞等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撈了多少銀子,因為有些東西價值是不太好衡量的,比如名望,比如人脈,比如對社會資源的掌控,比如青史留名,這些又是多少銀子可以買得到?
就一個青史留名,劉吉等人收穫就比楊博還要多。
說到底,船上最辛苦的船工、水手、軍兵,他們才是拿的最少的,他們能拿到的只有皇帝的封賞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以及部分海貿盈利的分紅。
天下的運行邏輯似乎從來都是如此,乾的最多,拿的最少。
李佑恭眉頭緊皺的說道:“什麼老問題?”
高啟愚嘆了口氣說道:“朝廷的官船官貿,遠洋商貿之利厚,無人不眼饞,但遠洋商貿,只有大明官船才能組建,民間根本沒有這種能力,也承擔不起這個風險,和當初永樂下西洋的困局是一模一樣的。”
遠洋海貿,就只有大明官船官貿才能進行,這裡面的收益很高,但風險也很大,惡劣的天氣、兇狠的土著、陰影裡的海盜、貪婪的收稅官等等,大明的商舶,掏不出十八斤的火炮塞進沿途收稅官的嘴裡,讓收稅官冷靜下來。
也就是說,歷史就是個圈,兜兜轉轉的回到了最開始的矛盾,海貿厚利的分配矛盾。
永樂年間是朱棣或者說內帑,吃了獨食。
“那就官船官貿好了。”李佑恭有些無所謂的說道:“陛下春秋鼎盛,官船官貿先弄著,等路走順了,路走寬了,民間商舶,自然就可以走了。”
“大明需要白銀,其他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讓白銀更加順暢的流入,才是根本。”
李佑恭很擅長矛盾說,知道輕重緩急,白銀才是大明亟需之物,其實從這次遠洋商貿就可以體現的淋漓盡致了,大明從泰西空船一直到印度才再次開始大規模的加倉,又怕傷害松江、山東棉農,只帶了十萬袋的棉花回航,在呂宋才加滿了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