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二十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

    “馳道修建如何了?”朱翊鈞詢問著王崇古關於綏遠馳道、礦業的若干問題。
 


    王崇古對答如流,他是刑部尚書,但他也是次輔,對這些事都有詢問的權力,王崇古彙報了馳道的修建,潘季馴這個綏遠總督是很合適的,因為當初他治黃河的時候,就是大型工程的統籌,但凡是能做好這種工程統籌的人,保底都是個循吏,否則治不了黃河。
 


    胡元因為治理黃河直接弄的天下皆反。
 


    王崇古其實很擅長打理這些,比如他搞得宣大長城鼎建、皇宮鼎建,就是又快又好,王崇古保證十王城可以在年底之間交付。
 


    “十王城的事兒可以慢慢來,完不成也沒事兒,萬一大雪連著下幾次,工期晚一點就晚一點吧,次輔不必過分著急。”朱翊鈞對遷藩令的預期是萬曆十一年年底能折騰明白,就是一桌好菜。
 


    王崇古十分鄭重的說道:“謝陛下隆恩。”
 


    這就是個口頭承諾,工期晚點也沒關係,即便是口頭承諾也是陛下的承諾,當年十年滅虜,也是口頭承諾。
 


    能撈到陛下的聖眷,王崇古到地底下,能跟列祖列宗吹一輩子。
 


    朱翊鈞從袖子裡抖了抖,拿出了最後一本奏疏說道:“這不是年底了嗎?戶部在大計,就是審計天下賬目,大司徒和少司徒送來了一本奏疏,說的是錢法和鈔法,戶部還是想推行鈔法。”
 


    王崇古眉頭一皺,把奏疏看完之後,有點傻眼了,他呆滯的說道:“大司徒和少司徒什麼意思?推行鈔法是他們戶部的事兒,為什麼要推給臣?臣何德何能啊!”
 


    戶部的奏疏,從頭到尾就說了一件事,大明推行鈔法的錨定。
 


    大明總歸是要用鈔法的,開海十年,大量白銀流入甚至極盡所能的朘剝了倭國,但白銀還是不夠用,白銀大量流入物價基本穩定,就還是錢荒。
 


    鈔法勢在必行,可是鈔法還有最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錨定物。
 


    “能者多勞嘛,大司徒和少司徒也是為了大明計,又不是為了自己。”朱翊鈞安撫著王崇古,這件事的確得依靠王崇古主持的工兵團營、官場團造才能實現。
 


    需要物質的豐富。
 


    王崇古只是簡單粗略的看了一遍奏疏,他又不在文淵閣坐班,他搖頭說道:“直接錨定白銀不就行了嗎?誰搗亂誰死就是了,私印者斬,亂法者殺!”
 


    想發鈔還不簡單?準備足夠的白銀,讓寶鈔局開動印鈔機,開始印鈔就可以了,誰不用、誰胡作非為,直接吃皇帝一記皇恩碎地拳就行了。
 


    “朕在王次輔心裡這麼厲害嗎?”朱翊鈞笑呵呵的問道。
 


    王崇古總是這樣,覺得威權無所不能,皇權從來不是無所不能的,甚至大多數時候,皇權正常履行不搗亂就是好的了。
 


    皇恩碎地拳固然厲害,太祖高皇帝很擅長這種拳法,但最後鈔法還是敗壞了,可是這一拳下去,鈔法就沒辦法搞了,無論製作多麼精良,防偽多麼的先進,百姓都不再認可。
 


    “臣再看看戶部的奏疏。”王崇古覺得自己有點想當然了,皇權自然厲害,不過侷限於京堂,出了京師,陛下也要跟地方商量著來,不是什麼事一道聖旨就可以解決的,如果聖旨真的那麼神奇,晉黨僭越一道聖旨下令解散就行了。
 


    王崇古認真的研讀了戶部的《鈔法錨定疏》發現,戶部說的有道理,而且非常有道理,這事還真有他王崇古的事兒。
 


    “臣慚愧,戶部寄託之事,臣到死怕是也幹不出來。”王崇古確信自己沒有理解錯戶部的意思,終究是搖了搖頭,發行鈔法,其實就是一個衡量標準,衡量大明是否再次偉大的標誌,或者說是大明萬曆維新的一個標準,做到這一步,才算是成功了一部分。
 


    從北宋開始,中原這片土地換了無數種名目,想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錢荒,但歷史總是在反覆的上演,鈔法一次又一次的崩壞,循環往復,中原是需要更多的貨幣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否則就不會有錢荒了。
 


    紙鈔,就是朝廷向民間的借貸,這一點在許衡在《楮幣札子》就已經反覆討論過來。
 


    紙鈔意味著借債,意味著紙鈔的錨定是債務,而債務的本質是國朝的信用,利用信用發債、利用債務發鈔,更多的貨幣商貿繁榮,一片鮮花錦簇,內外上下有了更多的信心,繼續發債,如此惡性循環,如此左腳踩右腳,直到嘭的一聲徹底碎裂。
 


    就是再自律、再勤勉、心中再有堅持的人,真的經得起自己印鈔不停的收割別人的誘惑嗎?絕不會。
 


    範應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人中龍鳳,他考中了狀元,舉世無雙,天下聞名,在牙痛的時候,想辦法去鎮痛,時日稍長,中毒越來越深,原來的範應期已經死了,現在的範應期不過是披著人皮的毒蟲罷了。
 


    歷來的鈔法敗壞,就是因為缺少錨定,這個錨定可以是糧食,也可以是金銀銅,可以是生產力,也可以是信用,但唯獨不能單純只是信用,如果大明寶鈔可以買到米麵糧油肉肉,它就不會崩潰。
 


    大明每天一睜開眼,一億兩千萬丁口,就是一億五千斤的糧食、七百五十四萬斤的油、一億三千斤的蔬菜、一千六百萬斤的肉的消耗,大明朝廷要調解各方面的矛盾,把這些所需要的生活所需生產出來,不僅僅要生產出來,還需要通過貨幣,將這些貨物流通起來,而不是腐爛在倉庫裡,需要送到貨架上,只有做到這些,寶鈔才會是貨幣,而不是擦屁股紙。
 


    北宋南宋胡元大明,其實都做不到,所以寶鈔,鈔法的崩潰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戶部大司徒少司徒其實都讀過《楮幣札子》,對紙鈔的錨定有自己的想法,大明想要推行大明寶鈔,寶鈔的錨定物主要有:軍力的強橫、土地、糧食、白銀、黃銅、煤炭、棉布、馳道、海權,只有如此錨定,大明朝的貨幣才會保持基本的健康穩定。
 


    大明的鹽引是可以當錢花的,因為鹽引錨定了鹽,在松江府、蘇州府兩地,鹽引還可以換成棉布。
 


    鹽引只有少部分人使用,而大明寶鈔的發行量必然巨大,而且是天下人人使用,所以需要錨定的東西更多,才能堅挺,只有涉及的方方面面更多,才能互相監督,不至於因為一個人的貪慾,成為朘剝天下的工具。
 


    “所以按照戶部的說法,還真的這工兵團營和官廠團造能夠持續不斷的發力。”朱翊鈞對著王崇古鄭重的說道:“倒不是急於一時,十年不成就三十年,五十年,總歸是要走到那一天。”
 


    這件事,不是王崇古臨終前要完成的,而是朱翊鈞這個皇帝臨終前要做完的事兒,這很難,但是很有必要也必須去做。
 


    朱翊鈞和王崇古仔細聊了聊其中的細節,王崇古才站起身來告退,他其實很想在自己死前做到戶部的標準,大明可以推行鈔法,日後春秋論斷,他王崇古怎麼也能評一個萬曆維新第三功臣!
 


    前兩個是張居正和戚繼光,一個是新法本法,一個是新法的護道人。
 


    真正有價值的貨幣,是實物,從來不是金銀銅鐵或者說擦屁股都嫌硬的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