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的下限是你的上限

    對於草原人而言,大明正在變得更加暴力,一如儒家經典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草原人將其理解為:就是大明人現在就像是站在河邊的智者聖人冷漠無情,死掉的人那麼多,沒日沒夜的從眼前飄過。
 


    戚繼光知道草原人如此理解這句話,真的是頭都疼了,這句話是孔子師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感慨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草原人將逝者解讀為死者,這是綏遠缺少文教的緣故,綏遠急缺文人到這裡勉力興文,加重文化羈縻,和大明腹地形成更多的共識,最後密不可分,這就是徹底和解。
 


    但是,皇帝傳來的消息,情況並不樂觀,大明讀書人顯然不想來綏遠吃沙子,那興文教化,就非常難以實現了。
 


    文化認同是最根本的認同,也是最根本的王化,駐軍、徵稅、齊民編戶、車同軌書同文,是征伐是實土郡縣,這最後一步,同心才能同德,沒有文化認同何談密不可分?
 


    梁夢龍很是生氣,但又有點無可奈何。
 


    “打勝仗有個屁用!”梁夢龍一拍桌子就站了起來,中軍大帳安靜的可怕,戚繼光和梁夢龍的臉色都很難看,一方面是大明軍在銳意進取,一邊是士大夫在拼命的拖後腿。
 


    開拓?開拓個屁!大明有這麼一群士大夫在,打下來的大大疆土,也王化不了,又有什麼用呢?
 


    這一刻梁夢龍終於清楚了,為何奴兒干都司、大寧衛、河套、交趾,甚至是現在的遼東,都在步步精算之風下,慢慢不再是實土郡縣了。
 


    河套有八成都是漢人,這裡卻不是漢土,因為沒有官員、讀書人願意來這片文化的荒漠興文教化,沒有文化認同,哪來的共識。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一群吃嘴不幹活的蠢貨,連這點苦都不肯吃。”梁夢龍的聲音很大很大,中軍大帳內所有的人都不怎麼說話。
 


    梁夢龍眼中寒光一閃說道:“戚帥,上書朝廷,請祖制大誥,以夏伯啟剁指案為例,不願前往新闢之地的狂夫愚夫,斬首示眾籍家抄沒!”
 


    陳大成愣了愣問道:“夏伯啟剁指案?那是什麼?”
 


    洪武初年,朝堂發生了一個很弔詭的案子,儒士夏伯啟剁指案。
 


    國初,天下凋敝,官員短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下旨令名士入仕為官,廣信府貴溪縣有儒士夏伯啟否認明政權的合法性,依舊嚮往正統的‘胡元’,拒不出仕,甚至不惜砍斷自己的手指明志。
 


    朱元璋聽聞大怒,將其二人逮捕入京,當面詢問夏伯啟,夏伯啟口出狂言,大喊紅寇(元末明初群雄並起皆為紅巾軍),朱元璋盛怒之下,拋出了再生父母論,戡亂的君王結束了綿延的戰亂,還了天下太平,讓生民安定生活,就如同再生父母給了萬民生下來活下去的權力。
 


    這也是大明君王,也被稱之為君父的緣故之一。
 


    夏伯啟最終被殺,並且朱元璋將其寫入《大誥》之中,並且定下永例: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籍沒其家,以絕狂夫愚夫仿效之風。
 


    這個案子弔詭就弔詭在,讓夏伯啟入仕做官,夏伯啟叔侄寧願砍斷手指也不肯,若是真的覺得胡元正統,大明不義,自行了斷殉國便是,歷代亡國之時,都有士大夫為君殉國,既然信奉正統論,死又不肯?
 


    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的不忠誠。
 


    夏伯啟是正統論的擁躉嗎?並非如此,夏伯啟只是在製造‘反投獻’的風力輿論,反對大明管的太寬的政令,江南士大夫們最喜歡胡元的極限自由了。
 


    弔詭的第二個地方,就在於朱元璋還把叔侄二人逮到京師,當著所有人的面審案辯論,直到把夏伯啟辯的無法反駁,才將其處斬,按照朱元璋那個暴戾的性格,居然能忍著脾氣跟他說了那麼多話?這種愚夫殺了就是,浪費口舌。
 


    現在梁夢龍明白了,必然要說清楚,直接亂刀砍死,反而助長風力輿論,而且還難以確定常例。
 


    最最弔詭的地方則是大誥裡的永例,逐漸成了沉沒條款,不再執行。
 


    現在,是時候搬出祖宗成法了!
 


    大明的祖宗們離譜的事兒乾的多了,反而是個好事,什麼都能找補到祖宗成法上去。
 


    “不妥。”戚繼光嘆了口氣搖頭說道:“今非昔比了,既然不願意來,強逼著他們來,反而壞事,做事的本事沒有,壞事的本事可是非常大的,交趾十三司舊事殷鑑在前。”
 


    安南布政使兼按察使黃福在交趾的時候,什麼事兒都沒有,黃福離任後,有司、宦官立刻竭盡所能的朘剝,最終激起了民變,交趾變安南,現在安南上下形成脫離大明統治的共識,張居正也不得不用加大安南糧食進口,來離間安南肉食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關係。
 


    成事的本事沒有,壞事的本事有,而且很大,強扭的瓜不甜也不解渴。
 


    胡漢雜居的河套,矛盾極為尖銳,沒風還要起三尺浪,這幫強扭的瓜來了,不知道要折騰出多少么蛾子的事兒。
 


    “有理。”梁夢龍沉思了片刻,拳頭攥緊了。
 


    河套的情況比呂宋還要差,呂宋有錢,河套窮的叮噹響,所以即便是有三年升轉,滿九年給特賜恩科進士這種恩賞,依舊無濟於事。
 


    “賤骨頭。”梁夢龍坐下,用力的嘆了口氣,中軍大帳內,再次安靜了下來。
 


    “做好自己手頭的事兒吧。”戚繼光露出了寬慰的笑容說道:“不必過分擔心,我們這群武夫著急也沒用,陛下在信中說,會處置好的,最擅長對付讀書人的是讀書人。”
 


    河套的剿匪已經趨於尾聲,甚至一部分以前留下的溝渠也進行了疏浚,河套的春耕比內地要晚上半個月,但已經是春回大地,雁行人已經出塞,三邊軍兵已經開始了向河套遷徙,封疆大吏,綏遠總督潘季馴已經趕往勝州,只需要等知縣、先生、知府六房等官員趕來,大明京營就可以準備班師回京了。
 


    現在,一切計劃都因為沒有官員前來徹底被打亂。
 


    戚繼光相信陛下會解決好這個問題的,就像陛下相信他戚繼光能打勝仗,而不是突然黃袍加身要取皇位一樣,這是一種彼此的信任。
 


    “我們要徹底王化河套,就需要興文教,但是沒有讀書人願意前來,這次陛下召集儒學士前來河套,無人應詔,在我看來,不過是讀書人想要跟陛下討價還價罷了,為了更多的恩榮。”戚繼光笑著說道:“不必過分擔憂,陛下,一定會處置好這件事的。”
 


    戚繼光的思考方式,和常人完全不同,他是從讀書人的目的去出發,事情就變得簡明扼要起來。
 


    這也是他作戰的思考方式。
 


    比如要徹底守住大明京師的北大門,需要守住的不是喜峰口、姊妹樓等四處關隘,而是塞外的大寧衛;要守住北古口,要守住熱河,那裡是大明新修的軍堡,通往全寧衛的另外一條山道;要攻伐板升,就要先拿下東勝衛、大青山山口和武川縣,這樣三面夾擊之下,俺答汗只有決戰或者西進。
 


    這種倒著來的思考方式常人並不具備,即便是滅國之戰的將領中也少有這種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