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四十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2頁)
這種隱丁的手法,最大的問題就是導致了朝廷每年的賦稅無法徵收,大戶所欠,衙役只能逼迫小民賠償。
小民賠不起,就只能逃亡,那縣衙就只能讓里正填補這個窟窿,里正賠不起,也只能逃亡;最後就是落在了糧長的身上,每到誰家被指派為了糧長,家裡人甚至出殯一樣的哀嚎,大小對泣親戚相吊,寧願去充軍也不願意當糧長。
這還是糧長,那小民又當如何呢?恐怕連哭喪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王崇古才會說:亦如聽民怨載道哭聲謖謖,驚慮忐忑。
更加可怕的是:大明的賦稅有田賦也有徭役,也就是人頭稅,大戶之所以要隱丁,就是為了把人頭稅省掉,但人頭稅朝廷要收,就要苛責小民了。
利者,人之所欲也。
這就是問題,也是王崇古被謾罵的第二個地方,你明明說大明在陛下的帶領下國泰民安,怎麼筆鋒一轉,大明有了大病,這哪裡是國泰民安,力除積弊,分明是要亡國了,你王崇古如此渲染隱丁和危害,不就是為了嚇唬皇帝,奪取權柄嗎?
王崇古,你這個大奸臣!
朱翊鈞對隱丁的問題非常非常看重,王崇古這前面說國泰民安,後面說國有亡國之兆,看似首鼠兩端,這是基於矛盾說的一種辯證法,陛下做了很多,這是有目共睹的,但還有一些危機,在水面之下,也要看到。
朱翊鈞不認為王崇古是個傳統的奸臣,王崇古非常清楚的知道這份奏疏的威力,所謂真的很忐忑,萬一陛下覺得自己做的已經很好了,懶得繼續革故鼎新了,他這本奏疏就是催命的刀。
王崇古講明白了自己上書的動機,隱丁的現象、各種隱丁的手段和造成的危機後,進一步論述。
隱丁的危害還有,對基層組織的破壞,里正糧長制度的徹底破壞造成了大明皇權不下鄉的基本事實。
除了制度上的破壞,還有人口增長的憂慮,大明自永樂之後,丁口再無增長了,大明兩百年自然是禍患不斷,可並無破國之危機,怎麼到了現在,還和當初一樣,人丁一萬萬,還穩定了這麼些年?就是隱丁引發的問題。
生產力是人改變自然的能力,人才是那個主體,人少了,如何去生產?如何去開拓?大明如同蛟龍困於溝渠一樣動彈不得。
生孩子=徭役=人頭稅=破門滅戶,誰還肯生?
元輔先生說:天下困於兼併,王崇古則說:天下困於朘剝。
兼併塑造了階級,而朘剝讓階級穩如泰山。
王崇古還引用了羅馬滅國的教訓,羅馬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逃亡了蠻族避免稅賦,最終造成羅馬人越來越少,被蠻族所消滅,無論羅馬皇帝如何鼓勵生育,都無法獲得基本盤人口,最終滅亡。
高啟愚、黎牙實等人翻譯了很多泰西的書,王崇古也喜歡看這些海外的故事,羅馬可是泰西的正朔,但羅馬滅亡了,再也沒有閃電般歸來。
在闡述清楚和明白隱丁的危害後,王崇古訴說了自己的努力,他作為刑部尚書試圖改變這一現狀。
臣嘗立法清理,雖未收釐革之功,亦稍有規正之漸,法嚴人之所畏也。法輕則易犯。臣律例欺隱田糧罪,止滿杖其田入官,所欺稅糧依數徵納,若詭寄、影射並受寄者,罪如之。
王崇古嘗試在正在修纂的《大明會典》上增加了欺隱田糧罪,而且進行了執行,但法嚴則成害,法不嚴則易犯,這個力度王崇古在幾年的時間裡,進行不斷的調整,最終仍然未收釐革之功,這讓王崇古焦慮不安。
考中功名前的王崇古是個行商,他走南闖北,去過草原,也去過江南,雖然水土不同,但都是存在相同的問題。
正、人者之不正,就是政,但是法度在這件事上,沒有好的辦法。
王崇古從唐龍的‘均田役之法’中,得到了靈感,靈光乍現,壯丁數為何要跟人頭稅掛鉤呢?
進行一次徹頭徹尾的普查後,把人頭稅直接攤在田畝之中,而後就不再增加田畝的人頭稅了,鼓勵生育的同時,將數目繁多的田賦、勞役全都合併到田賦上,減少苛捐雜稅和巧立名目。
張居正心心念唸的一條鞭法也可以得到推行了,想要一條鞭(編)法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將稅目簡化是基礎,如果不把人頭稅攤到田上,恐怕一條鞭法也不過是鏡花水月,設計再好的制度,也不能推行。
對此,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評價道:王次輔說得對。
張居正之前跟皇帝討論一條鞭法的時候,就說過:銀、力二差與戶口、鹽鈔合併於地,方可為。
這就是張居正對一條鞭法最猶豫的地方,王崇古通過均田役的方法,將銀子、力差勞役、戶口等等合併在了田畝之上。
“你爹還是適合當奸臣,他這本《請均田役疏》沒有任何的好處,維新庶政的唐龍還沒走出京城就死了。”三娘子看著王謙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唐龍,三娘子是知道的,因為這個人曾經總制三邊軍務,是北虜的勁敵,在唐龍總制三邊時,總兵王效、梁震率兵擊退入侵諸部,甚至還深入到了河套連克數寨,唐龍這個兵部尚書,是嘉靖初年維新庶政的代表人物之一,隨著道爺神隱後,維新失去了最大的支持,唐龍也被革罷為民,車駕還沒走出京師,卒於旅舍。
王崇古幹這個事兒,沒有利,他之前乾的事兒都是有利於自己,有利於晉黨的,能分潤到不少的利潤,這也是晉黨支持王崇古的原因,手指頭縫兒裡露出一點,就夠晉黨晉商們吃的肚兒圓。
比如最近精紡毛呢,晉黨最先知道三娘子帶著羊毛入關了,王崇古但凡是操作一番,晉商又是揮舞著鐮刀吃一頓飽的,甚至不需要王崇古做什麼,他只需要把消息散下去就足夠了。
王崇古素來如此,一方面對內嚴肅清黨,出現類似於喬璧星、陽城白氏白執禮這類通番之人,下手絕不留情,一方面也在團結能團結的人,願意漏點消息下去,讓人願意跟著他。
但,均田役之法,沒有一點好處,甚至對王家這種鐘鳴鼎食之家同樣有傷害。
“唉,太過於富有,也是一種苦惱。”王謙面色痛苦的說道,他是真的痛苦,他想真的做些什麼事,都因為家裡太有錢,只能往賠錢去幹,這讓他如何不憂慮呢?
三娘子指向了門口厲聲說道:“門在那兒!”
三娘子現在還欠著陛下十二萬兩銀子沒還,結果王謙在這裡哭富,這誰能受得了?太特麼欠揍了。
“得嘞!走了!”王謙一搖三晃的離開了,他的任務完成,羊毛順利入倉,安頓三娘子在會同館驛住下,他要繼續自己闊少的生活了,去太白樓買花籃撒錢去了!
此時的通和宮御書房西花廳內,朱翊鈞站在巨大的堪輿圖面前,在官山議事臺貼上了紅色的小標籤,李如松、麻貴、王如龍、陳大成等人在集寧海子圍繞著牧場,徹底將俺答汗的萬戶趕出了集寧,而後李如松更是一鼓作氣,追擊到了官山議事臺。
小民賠不起,就只能逃亡,那縣衙就只能讓里正填補這個窟窿,里正賠不起,也只能逃亡;最後就是落在了糧長的身上,每到誰家被指派為了糧長,家裡人甚至出殯一樣的哀嚎,大小對泣親戚相吊,寧願去充軍也不願意當糧長。
這還是糧長,那小民又當如何呢?恐怕連哭喪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王崇古才會說:亦如聽民怨載道哭聲謖謖,驚慮忐忑。
更加可怕的是:大明的賦稅有田賦也有徭役,也就是人頭稅,大戶之所以要隱丁,就是為了把人頭稅省掉,但人頭稅朝廷要收,就要苛責小民了。
利者,人之所欲也。
這就是問題,也是王崇古被謾罵的第二個地方,你明明說大明在陛下的帶領下國泰民安,怎麼筆鋒一轉,大明有了大病,這哪裡是國泰民安,力除積弊,分明是要亡國了,你王崇古如此渲染隱丁和危害,不就是為了嚇唬皇帝,奪取權柄嗎?
王崇古,你這個大奸臣!
朱翊鈞對隱丁的問題非常非常看重,王崇古這前面說國泰民安,後面說國有亡國之兆,看似首鼠兩端,這是基於矛盾說的一種辯證法,陛下做了很多,這是有目共睹的,但還有一些危機,在水面之下,也要看到。
朱翊鈞不認為王崇古是個傳統的奸臣,王崇古非常清楚的知道這份奏疏的威力,所謂真的很忐忑,萬一陛下覺得自己做的已經很好了,懶得繼續革故鼎新了,他這本奏疏就是催命的刀。
王崇古講明白了自己上書的動機,隱丁的現象、各種隱丁的手段和造成的危機後,進一步論述。
隱丁的危害還有,對基層組織的破壞,里正糧長制度的徹底破壞造成了大明皇權不下鄉的基本事實。
除了制度上的破壞,還有人口增長的憂慮,大明自永樂之後,丁口再無增長了,大明兩百年自然是禍患不斷,可並無破國之危機,怎麼到了現在,還和當初一樣,人丁一萬萬,還穩定了這麼些年?就是隱丁引發的問題。
生產力是人改變自然的能力,人才是那個主體,人少了,如何去生產?如何去開拓?大明如同蛟龍困於溝渠一樣動彈不得。
生孩子=徭役=人頭稅=破門滅戶,誰還肯生?
元輔先生說:天下困於兼併,王崇古則說:天下困於朘剝。
兼併塑造了階級,而朘剝讓階級穩如泰山。
王崇古還引用了羅馬滅國的教訓,羅馬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逃亡了蠻族避免稅賦,最終造成羅馬人越來越少,被蠻族所消滅,無論羅馬皇帝如何鼓勵生育,都無法獲得基本盤人口,最終滅亡。
高啟愚、黎牙實等人翻譯了很多泰西的書,王崇古也喜歡看這些海外的故事,羅馬可是泰西的正朔,但羅馬滅亡了,再也沒有閃電般歸來。
在闡述清楚和明白隱丁的危害後,王崇古訴說了自己的努力,他作為刑部尚書試圖改變這一現狀。
臣嘗立法清理,雖未收釐革之功,亦稍有規正之漸,法嚴人之所畏也。法輕則易犯。臣律例欺隱田糧罪,止滿杖其田入官,所欺稅糧依數徵納,若詭寄、影射並受寄者,罪如之。
王崇古嘗試在正在修纂的《大明會典》上增加了欺隱田糧罪,而且進行了執行,但法嚴則成害,法不嚴則易犯,這個力度王崇古在幾年的時間裡,進行不斷的調整,最終仍然未收釐革之功,這讓王崇古焦慮不安。
考中功名前的王崇古是個行商,他走南闖北,去過草原,也去過江南,雖然水土不同,但都是存在相同的問題。
正、人者之不正,就是政,但是法度在這件事上,沒有好的辦法。
王崇古從唐龍的‘均田役之法’中,得到了靈感,靈光乍現,壯丁數為何要跟人頭稅掛鉤呢?
進行一次徹頭徹尾的普查後,把人頭稅直接攤在田畝之中,而後就不再增加田畝的人頭稅了,鼓勵生育的同時,將數目繁多的田賦、勞役全都合併到田賦上,減少苛捐雜稅和巧立名目。
張居正心心念唸的一條鞭法也可以得到推行了,想要一條鞭(編)法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將稅目簡化是基礎,如果不把人頭稅攤到田上,恐怕一條鞭法也不過是鏡花水月,設計再好的制度,也不能推行。
對此,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評價道:王次輔說得對。
張居正之前跟皇帝討論一條鞭法的時候,就說過:銀、力二差與戶口、鹽鈔合併於地,方可為。
這就是張居正對一條鞭法最猶豫的地方,王崇古通過均田役的方法,將銀子、力差勞役、戶口等等合併在了田畝之上。
“你爹還是適合當奸臣,他這本《請均田役疏》沒有任何的好處,維新庶政的唐龍還沒走出京城就死了。”三娘子看著王謙說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唐龍,三娘子是知道的,因為這個人曾經總制三邊軍務,是北虜的勁敵,在唐龍總制三邊時,總兵王效、梁震率兵擊退入侵諸部,甚至還深入到了河套連克數寨,唐龍這個兵部尚書,是嘉靖初年維新庶政的代表人物之一,隨著道爺神隱後,維新失去了最大的支持,唐龍也被革罷為民,車駕還沒走出京師,卒於旅舍。
王崇古幹這個事兒,沒有利,他之前乾的事兒都是有利於自己,有利於晉黨的,能分潤到不少的利潤,這也是晉黨支持王崇古的原因,手指頭縫兒裡露出一點,就夠晉黨晉商們吃的肚兒圓。
比如最近精紡毛呢,晉黨最先知道三娘子帶著羊毛入關了,王崇古但凡是操作一番,晉商又是揮舞著鐮刀吃一頓飽的,甚至不需要王崇古做什麼,他只需要把消息散下去就足夠了。
王崇古素來如此,一方面對內嚴肅清黨,出現類似於喬璧星、陽城白氏白執禮這類通番之人,下手絕不留情,一方面也在團結能團結的人,願意漏點消息下去,讓人願意跟著他。
但,均田役之法,沒有一點好處,甚至對王家這種鐘鳴鼎食之家同樣有傷害。
“唉,太過於富有,也是一種苦惱。”王謙面色痛苦的說道,他是真的痛苦,他想真的做些什麼事,都因為家裡太有錢,只能往賠錢去幹,這讓他如何不憂慮呢?
三娘子指向了門口厲聲說道:“門在那兒!”
三娘子現在還欠著陛下十二萬兩銀子沒還,結果王謙在這裡哭富,這誰能受得了?太特麼欠揍了。
“得嘞!走了!”王謙一搖三晃的離開了,他的任務完成,羊毛順利入倉,安頓三娘子在會同館驛住下,他要繼續自己闊少的生活了,去太白樓買花籃撒錢去了!
此時的通和宮御書房西花廳內,朱翊鈞站在巨大的堪輿圖面前,在官山議事臺貼上了紅色的小標籤,李如松、麻貴、王如龍、陳大成等人在集寧海子圍繞著牧場,徹底將俺答汗的萬戶趕出了集寧,而後李如松更是一鼓作氣,追擊到了官山議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