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2頁)
r>
“說什麼胡話,什麼死呀活的。”萬士和虛啐了一口,這譚綸說話就是怪,哪有咒自己去世的。
譚綸甚至把兵部尚書繼任人的主意打到過凌雲翼身上,大明兵部尚書是要能騎馬的人,這是嘉靖年間定下的規矩,操閱軍馬時,不得乘轎,得騎馬進行,京營兵強馬壯,總督這等強軍軍務,那必然要有點本事,京營裡李如松這樣的人,並不少。
萬曆元年起,梁夢龍就是兵部左侍郎,到了萬曆六年,加兵部尚書稱部堂,總督薊遼保定軍務,有一子恩蔭為錦衣衛世襲百戶,而不是恩蔭國子監,這就是奔著兵部尚書培養的。
結果現在,張居正要讓梁夢龍回京做吏部尚書,這完全打亂了譚綸的安排。
“大司馬啊,梁夢龍可是我張居正門下,怎麼就成了你的人了,我怎麼不能安排了?”張居正笑容滿面的說道:“哎呀,兵部尚書的位置,大司馬再找找,現在吏部缺員。”
“找?哪裡找?!”譚綸嘆了口氣,浙黨裡真的找不出來兵部尚書合適的人選,沈一貫?餘有丁?連馬都不會騎,真的不合適。
王崇古側著身子對著譚綸說道:“我這裡倒是有個人選,麓臺書院的院正劉應節,是個不錯的人選。”
譚綸嘆了口氣,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劉應節是山東濰縣人,和張居正是同榜,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萬曆四年雲南參政羅汝芳回京述職,劉應節和羅汝芳在城外聚眾講學,違背了張居正整飭學政禁止聚眾講學的禁令,在言官的彈劾下,致仕歸鄉創辦了麓臺書院。
聚眾講學的是羅汝芳,劉應節多少有點躺槍了,出事後,劉應節也找過張居正,但最終未能獲得庇佑,彼時是張居正整飭學政的關鍵時刻,劉應節的同窗之誼和國策之間,張居正選擇了國策。
譚綸如果舉薦劉應節的話,那劉應節就該算作是浙黨人物了。
劉應節不如梁夢龍,主要就是政治信仰不堅定,他參與到了聚眾講學,還創辦了麓臺書院。
但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了。
薊門是京師的北大門,薊門在京師就在,這是京師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現在大寧衛、全寧衛在手的大明,薊門已經退居第四道防線,但薊門防務,仍然茲事體大。
劉應節在萬曆元年是兵部右侍郎,如果不是羅汝芳案,劉應節現在至少也是左侍郎,成為尚書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張居正思考了片刻說道:“王次輔以為呢?”
“我沒什麼意見。”王崇古對吏部尚書有點興趣,但不是很多。
楊博本為吏部尚書,當初刺王殺駕案後,楊博致仕,將吏部尚書的位置讓給了張翰,張居正為首輔兼掌,吏部從此落到了張居正的手裡,已然八年時間。
吏部為六部之首,王崇古當然有興趣,但也就是想想,他要是掌管吏部,就會和張居正發生直接衝突,這是張四維被族誅後,王崇古極力避免的局面。
“那就舉薦梁夢龍從薊門回京,從兵部尚書調吏部掌管吏部吧,大司馬受累,舉薦劉應節前往薊門,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張居正總結了這次重大人事任免和調動。
正如朱翊鈞說的那般,吏部,張居正還不打算放手,考成法需要張居正的個人威望,繼續穩定執行。
萬士和一言不發,但他是帝黨,是見證人,朝廷需要這麼一個萬金油一樣的人物,讓一切事都發生在皇帝的眼線之下。
新都楊氏的一應案犯,在萬曆八年十月十七日,從四川抵達了京師,案犯入京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在四川的查補,更多的證據源源不斷的出現在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面前。
楊寧仁、楊懷仁等楊廷和的孫子們,全都被抓拿,入京本該入刑部大牢,但最終楊寧仁及楊氏爪牙等二百三十餘名案犯,最終被關到了北鎮撫司-->>
大牢。
這是博弈的結果,有人想讓楊寧仁他們死,刑部不想沾染,也怕有人搗亂,最終還是送北鎮撫司比較妥當,畢竟是緹騎逮捕的案犯。
此案為萬曆八年的特大案件,三法司會審是免不了的,朱翊鈞帶著張居正,王崇古、大理寺卿陸光祖、都察院海瑞、李幼滋,來到了北鎮撫司的天牢。
京堂剛剛經歷了一場大雪,天寒地凍,大雪一直到過年前後才會消融,而北鎮撫司裡卻是一點點積雪也看不到。
朱翊鈞見到了楊寧仁,這一路走來,養尊處優的楊寧仁等人,吃了不少的苦頭,連楊寧仁都面露菜色。
“你是個聰明人。”朱翊鈞放下了手裡的案卷,看著楊寧仁略顯感慨的說道。
戥頭案,明明是新都楊氏做的,但整個大案,愣是和新都楊氏沒有直接聯繫,全都是經紀買辦們的罪責,當然這些經紀買辦,都是新都楊氏的走狗就是了,若非有些經紀買辦雞賊,留下了一些書證和物證,新都楊氏大案,就是徹頭徹尾的冤案,大明皇帝為報私仇的冤案。
“陛下容稟,其實罪臣是很想配合清丈的,前巡撫羅瑤到了之後,罪臣也配合了一段時間,可是,唉…”楊寧仁俯首帖耳的說道:“罪臣,罪該萬死。”
楊寧仁要配合大明朝廷清丈,是因為羅瑤是張黨的嫡系,大明清丈態度堅決無比,新都楊氏早就不是楊廷和、楊慎還在時候的楊氏了,楊寧仁想配合,但做不到,否則他和張高瑞的下場,沒什麼區別。
楊寧仁攥緊了拳頭說道:“如果楊有仁能夠考上萬歷五年的進士,我們楊氏也沒有這麼被動了,但他沒考中。”
楊有仁考中了進士,就是官選官的統治層了,即便是能發揮的能量有限,但好歹可以結交一些京堂人物,楊氏的決策就可以更加從容,即便是投獻朝廷,地方望族豪紳們要對楊氏出手,也要憂懼楊有仁可能的報復,楊氏也不用死硬到底。
但楊有仁沒考中,沒考中的原因是楊有仁不讀矛盾說。
後悔嗎?楊寧仁早就後悔了,甚至當初賄賂羅瑤都是猶豫的,他看似有很多路可以走,但其實只有一條路,那便是死路。
楊寧仁雖然人在四川,但他對京堂諸事非常瞭解,京堂的邸報、雜報,他都會細看,來了解京堂的變化,甚至說,楊寧仁很瞭解陛下,陛下在一些不涉及國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真的很好說話。
如果楊氏真的配合羅瑤完成清丈,嘉靖初年那點積怨,陛下不會動手,在國事面前,陛下總是放下私情。
朱翊鈞看著楊寧仁搖頭說道:“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把希望寄託在楊有仁身上,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他這個人,萬曆五年落榜,萬曆八年又落榜,連大明收復了大寧衛都不知道,閉門造車的讀書,在日新月異的大明,實屬不智。
楊寧仁久久沒有回答,思考了良久才說道:“楊有仁已經是家裡讀書最好的那一個了。”
可以說大明進士壞,但絕對不能說他們蠢,相反,有躍龍門之稱的會試,想要考中,那跟登天沒什麼區別,強如新都楊氏,想要培養一個進士,也是一樣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