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



                朱翊鈞和徐渭聊了很久,一直到日暮時分,徐渭才離去,徐渭把握住了方向。

    張居正久掌大權,皇帝和先生之間究竟是不是傳聞之中那般面和心不和?大明國勢昂揚之上,陛下是否已經居功自滿,認為大明已然天下無敵,弊病盡除?開海之風吹遍了大明漫長的海岸線,白銀大量流入、人口開始外流,陛下是否會覺得開海影響到了皇權的穩固?清丈還田,如火如荼,刀刃向內,陛下是否會覺得為難,而做出一些取捨?晉黨和張黨之間的爭鬥,會不會有進一步失控的可能?

    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徐渭都得到了答案,徐渭需要得到答案,進而判斷長崎總督府可能存續的時間。

    徐渭要殺在京的倭國國王足利義昭的原因,是害怕遲則生變,是害怕朝中的風向轉變,導致長崎總督府失去大明助力,到那時,長崎總督府必然如同海盜汪直那般,成為大明海權、海外殖民的一抹流星。

    幸好,這次進京,徐渭得到了非常肯定的答案。

    陛下是弘毅士人。

    當然徐渭也知道了陛下對立花誾千代的處置,現在的筑前白梅,正在浣洗局用大棒子洗衣服,這個前立花家督,現在只能做這種事兒,讓徐渭有些意外,但也就只是些意外罷了。

    他送禮,陛下收了,陛下把禮物放到哪兒,他才不管。

    徐渭要在京師逗留半個月的時間,他先去拜訪了張居正,感謝了張居正為胡宗憲平反,殺徐階、以及對長崎總督府的支持,張居正留宴徐渭、孫克毅,徐渭再拜訪了譚綸,這是過去的戰友,而後去了全晉會館,和王崇古談了許久,主要是一些官廠團造的經驗問題,王崇古沒有藏私,對徐渭的疑惑,進行了一一解答。

    而後徐渭前往了西山陵園,拜祭了大明漳平侯俞大猷,俞大猷在大明萬曆開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松江市舶司、松江鎮水師,俞大猷都居功至偉。

    松江鎮水師,俞大猷去的時候,只帶了三千客兵,他用自己平倭的名聲,召集客兵、壯丁的投效,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俞大猷將三千客兵擴展到了三萬水師,而這三萬水師,正是大明開海的壓艙石。

    可以說,沒有俞大猷南下再建水師,就沒有長崎總督府。

    徐渭在萬曆八年九月的時候,離開了,他帶走了陛下給他的禮物,一盞長明燈,二十斤燈油,這盞長明燈,必然照亮迷茫的、海外殖民前路。

    京師的熱鬧一陣接著一陣,徐階之死剛剛過去,新都楊氏就立刻奔了後塵,新都楊氏乾的那些事,都被刊登在了雜報上。

    而大明的筆桿子們,總是將原因,隱晦的指向了皇帝在公報私仇。

    據傳聞,徐階抄了嚴嵩家,抄出了一千萬銀,只給了道爺一百萬兩;新都楊氏更是道爺的大敵,彼時大明皇權不彰,現在京營在側,皇帝是在報仇。

    這必然是真的,否則大明皇帝怎麼不反駁?!

    人們總是相信自己推導出的判斷,相比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報私仇,更加合情合理。

    朱翊鈞不反駁,是因為這群筆桿子說的是真的,倒不是私仇那麼簡單,而是皇權。

    徐階和楊廷和父子都嚴重的挑釁了皇權,朱翊鈞收拾徐階和楊氏,除了大道之行外,的確有鞏固皇權的目的,皇權在,朱翊鈞這個皇帝才能像個皇帝。

    朱翊鈞總不能像賤儒那般,拋開事實不談,所以他沒有讓萬士和就這個事洗地。

    事實便是事實,做了沒什麼不好承認的,他還讓大明大祭司們去郊祀世宗皇帝告知。

    “這哪是大明皇室啊,磨上的驢,都沒這樣的。”朱翊鏐結束了自己的一天,躺在大駕玉輅的座椅上,極為疲憊的說道,他是逢三六九休息,再加上二十四日皇帝休沐的那一日,也就是一個月三十天,他有十天時間,都不用跟著朱翊鈞玩命。

    就這,朱翊鏐都覺得自己命丟了半個。

    當明君,如履薄冰,也不知道是否能走到彼岸。

    當昏君,天天捱罵,還得好言挽留,下詔自省。

    “懶懶散散的樣子。”朱翊鈞搖了搖頭,看著手中的一份雜報,內容是黎牙實刊登在民報上的,黎牙實尖銳的批評了大明人的禮教。

    黎牙實說:中原是一個禮儀之邦,文明之國,中國人有一種天然的態度,寬容友善恭敬有禮,也希望通過教化,讓別人同樣報之以禮,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想法,以我個人而言,我在大明居住了數年之久,依舊只學到了禮儀的皮毛,大明的禮教是數以千年的積累形成的共識,在開海的爭搶之中,抱著這種態度去交流,投之以李,換不來報之以桃。

    誠然,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即:只要能夠利用文化去解決問題,無論採用哪種制度或手段去實現這一目的,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代價最小的一種辦法。很遺憾的是,文化能夠解決的問題,都是建立在解決了政權、軍事衝突、土地草場種植園歸屬的基礎上。

    “咦,這個泰西的鄉巴佬,沒見過什麼世面,居然敢嘲弄大明的處事邏輯!他慘了,大明儒學士們可是道德可以解決一切矛盾的崇德信徒,黎牙實必然被罵的狗血淋頭。”朱翊鈞對黎牙實的說法非常贊同。

    但作為大明人,他還是要罵黎牙實鄉巴佬,我大明只能我大明人來罵,你一個紅毛番憑什麼!

    朱翊鏐躺著看完了黎牙實的社論,不住的點頭說道:“這個紅毛番,賴在咱們大明吃吃喝喝,現在居然敢挑大明的毛病!但是哥,我怎麼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呢?”

    “所以開海的都是商賈遮奢戶,商賈、遮奢戶逐利,他們已經是大明道德窪地了。”朱翊鈞拿起了另外一份雜報,看了起來,這是皇家格物院的格物報,十萬個為什麼,仍在連載。

    皇家格物院研究的內容千奇百怪,天馬行空,什麼都有,這些離譜的項目,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親自審批,還給了資金支持,不得不說,皇帝對不務正業的偏愛,是非常明顯的。

    “鏐兒,你前段時間問了咱個問題,咱的回答,不如這份雜報的內容,你看一看。”朱翊鈞將格物報遞給了朱翊鏐,朱翊鏐對正業沒有興趣,對於皇家格物院這種離經叛道的地方,反而非常喜歡。

    朱翊鏐拿過了格物報,看了兩眼,猛地坐了起來,認真看完,感覺收穫良多。

    朱翊鏐前段時間問了皇帝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的流民為何不向南方富碩之地流動,而是向關外,比如遼東、大寧衛等地就有流民不斷投奔墾荒,朱翊鏐之所以這麼問,是大明周良寅、侯於趙等人奏聞大寧衛、遼東墾荒之事的成果。

    不是墾的少,是墾荒的人很多很多。

    遼東墾荒在李成梁尺進寸取的反覆拉打之下,不斷開拓,大量的流民湧入了遼東,侯於趙在到遼東這一年的時間裡,對抵達遼東墾荒的遼民進行了編民齊戶,一共有五萬四千戶,共計二十餘萬人。

    大明皇家格物院有一個格物博士宋大為,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還專門去了趟遼東,這是宋大為的研究課題,有正經研究經費的課題,關於遼東墾荒流民安置及郡縣化基礎。

    宋大為的文章裡裡說:

    【前往遼東的都是農戶,在他們眼中的江南,和朝廷士大夫們眼中的江南,完全不同,江南水鄉的亭臺樓閣和流民農戶沒有絲毫的關係,金陵的王氣連一分一毫都不會分潤在流民農戶的身上,臨安無論多麼繁華錦繡,土裡長出的莊稼,也是屬於地主,而不是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