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三百四十一章 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2頁)
“只要墩臺遠侯成為了這個阻礙,成為了大明和北虜彼此征戰不休的誘因,你說,墩臺遠侯的功勞,還是功勞嗎?”
王謙往後退了一步,又往後退了三步,王崇古的語氣再平淡,在王謙耳朵裡,也是陰風陣陣。
“這這這…爹,你…我…”王謙第一次如此恐懼他爹,這還是人嗎?
能爬到文華殿的廷臣,沒有一個省油的燈,王崇古作為起起落落多次的廷臣、次輔,在玩術這一道,不是不如萬士和,只是他不說而已。
王崇古甚至給言官們下圈套,讓言官們往裡面鑽,自那之後,言官們去午門伏闕,都得仔細揣測,自己是不是上了某些人的當。
王崇古當初給言官下套,又讓海瑞去解救,就這個目的,讓伏闕變得更加危險。
“為什麼啊,為什麼要把墩臺遠侯變成這樣呢?”王謙極為不解的問道。
目的呢?損害這些墩臺遠侯的名譽,為了什麼?
王崇古十分確定的說道:“興文匽武,你不會以為大明振武了六年時間,大明就沒有興文匽武的儒生了吧?這些個儒生一直在等機會,等待著興文匽武那一天的到來。”
興文匽武,是為了利益。
武備不興,大明京堂對地方的約束力就會極大的減弱,在處置地方諸事的時候,就只能束手束腳,朝廷弱,則地方強,那麼在利益的博弈中,地方就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同樣,臣子和皇帝之間的矛盾,自古以來的君權臣權的較量中,臣子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這就是興文匽武的根本目的,而興文匽武,往往可以大獲成功。
要振武,那可不是用嘴說說就可以,需要如同海一樣的白銀,需要皇帝不辭辛苦,需要糧草的補充供應,在很多時候,朝廷是無法負擔戎事開支的,欠餉是一種常態。
王崇古負手而立,看著亭亭如蓋的槐樹,笑著說道:“陛下說:咱們大明這江山社稷,一旦馬放南山、文恬武嬉之後,無論什麼方面,倒退和墮落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事實也是如此,謙兒,你呢,拿著銀子,找這些個筆正們好好談談,他們要是肯拿銀子,你就給他們銀子,他們要是不肯拿銀子,就借他們人頭一用,殺雞儆猴。”
“可別亂花錢,陛下知道了,還是要給你報銷的,你花那麼多,陛下的好心情豈不是破壞掉了?”
“孩兒知道了。”王謙領了自己老爹的命令,這事兒並不是很難,王謙也沒花多少銀子,就擺平了這事兒。
京堂的這些個筆正們,始終記得一個人的名字,陳友仁。陳友仁,因為一本《東征記》美化倭寇、詆譭戚帥東征,被陛下當街手刃,什麼樣式的皇帝,才會當街殺人?筆正們沒見過,萬曆年間的朝臣們也沒見過。
陛下這次對墩臺遠侯回家的事兒,極為重視,從朝廷內外上下忙碌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候,跳出來讓陛下噁心,那是用自己的腦袋試探陛下的耐心。
試探不了一點。
張居正能攔得住陛下一點點,可陛下橫下心要做的事兒,張居正也攔不住。
在大明十分緊張的籌備之中,譚綸從西直門出發過西土城,從居庸關出關,路過延慶衛,在土木堡停留一日,過雞鳴山,至宣府鎮,宣大督撫吳百朋出城迎接大司馬至宣府重鎮。
譚綸這一路上走,也沒閒著,帶著的一群御史和部分的緹騎,四處探勘了大明宣府段的長城,以及當初王崇古安置的十九萬失地佃戶。
整體情況不僅僅是良好,而是驚喜了。
尤其是十九萬失地的佃戶,因為邊方羊毛生意的火爆,讓他們除了種地也有事兒可以做,家家戶戶有兩到三隻羊,十里八鄉,就有一個用發酵的尿液清理羊毛的工場,今年過年,家家戶戶,勉強能包上一頓肉餃子,姑娘能扯個紅繩,算是過年禮。
能包頓肉餃子,能扯個紅繩,已經是極為不錯了。
這當然是當初王崇古安置得力,也有繼任者吳百朋在這裡盡心經營,繁忙的邊方貿易,即便是入冬大雪依舊是十分的忙碌,譚綸看到了幾隻駝隊,踩著雪離開了宣府。
“大司馬,三娘子說會一起過來,說是要沿途護送,恐生意外。”吳百朋思索了片刻說道:“三娘子應該是怕生出意外的,生怕這份天大的功勞被別人搶了去。”
譚綸頗為認同的說道:“吳督撫所言有理,咦,這豈不是說,三娘子要在京城過年了?”
算算日子,三娘子到了京師,離過年的時間就不遠了,這草原上也過年,在草原上叫希恩吉爾賽,就是白節,正月也叫白月,而且過年還有守歲的習慣,而且也要在過年前祭祀灶神,到了初一這一天,要祭敖包。
草原人對過年也極為看重,三娘子並沒有把歸還墩臺遠侯之事拖得太久,拖得越久越有變化,三娘子為了儘快歸還,再次親自跑了一趟,而且這過年是絕對回不去了。
“是。”吳百朋算了算日子,的確如此。
萬曆六年十二月初二,譚綸帶著隨行的兵部諸多官員,來到了廣靈門,這是宣府的北方正門,廣靈門的城門之上,是威遠樓,而譚綸沒有在樓上等待,而是親自到了廣靈門外。
譚綸不是一碰就碎的瓷瓶,這幾年解刳院裡的大醫官們如影隨形,甚至狐假虎威,藉著陛下的名頭,就管兩樣,是這也管,那也管。
譚綸年輕的時候,短兵的功夫,連戚繼光都要禮讓三分,在浙江、福建跟倭寇拼過命的人。
譚綸十分能理解這些墩臺遠侯,很多時候,譚綸的行為非常怪異,在文華殿內,似乎陛下比譚綸自己本身還要重視譚綸的性命。
這是肯定的,譚綸真的不是很惜命,浙江、福建跟倭寇拼命,戰場血戰抗倭,譚綸從來都認為自己能多活一天,都是賺了一天。
譚綸能夠理解墩臺遠侯,這些夜不收,也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兒,因為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都是賺的。
大丈夫,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譚綸也認可興文匽武的部分邏輯,武夫連死都不怕,又能用什麼威脅他們?而且過於激進的思維方式,很容易把事情變得更加糟糕,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鮮明的例子,暴力失控是人間災難。
但,大明興文匽武太過了,在隆慶議和,和俺答汗議和之後,這種興文匽武的風力,更是蔚然成風,甚至有點兩宋重文輕武的模樣了。
暴力失控的確可怕,但是沒有暴力,又一定會暴力失控,因為敵人的暴力仍然如同一把劍懸在大明的頭頂。
就大明現狀,振武五十年,也決計走不到暴力失控的那一天。
“來了。”吳百朋放下了千里鏡,提醒著譚綸,三娘子的車隊已經出現在了視野內。
譚綸拿起了千里鏡看了片刻,而後將千里鏡遞給了旁邊的隨扈,緩緩的抽出了自己的佩刀,譚綸抽出佩刀的一瞬間,大明軍開始行動了起來,鼓聲開始重重的錘擊在鼓面上,號角聲綿長,火炮、火銃的火藥開始裝填,長短兵從槍套和刀鞘中拔出,蓄勢待發。
王謙往後退了一步,又往後退了三步,王崇古的語氣再平淡,在王謙耳朵裡,也是陰風陣陣。
“這這這…爹,你…我…”王謙第一次如此恐懼他爹,這還是人嗎?
能爬到文華殿的廷臣,沒有一個省油的燈,王崇古作為起起落落多次的廷臣、次輔,在玩術這一道,不是不如萬士和,只是他不說而已。
王崇古甚至給言官們下圈套,讓言官們往裡面鑽,自那之後,言官們去午門伏闕,都得仔細揣測,自己是不是上了某些人的當。
王崇古當初給言官下套,又讓海瑞去解救,就這個目的,讓伏闕變得更加危險。
“為什麼啊,為什麼要把墩臺遠侯變成這樣呢?”王謙極為不解的問道。
目的呢?損害這些墩臺遠侯的名譽,為了什麼?
王崇古十分確定的說道:“興文匽武,你不會以為大明振武了六年時間,大明就沒有興文匽武的儒生了吧?這些個儒生一直在等機會,等待著興文匽武那一天的到來。”
興文匽武,是為了利益。
武備不興,大明京堂對地方的約束力就會極大的減弱,在處置地方諸事的時候,就只能束手束腳,朝廷弱,則地方強,那麼在利益的博弈中,地方就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同樣,臣子和皇帝之間的矛盾,自古以來的君權臣權的較量中,臣子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這就是興文匽武的根本目的,而興文匽武,往往可以大獲成功。
要振武,那可不是用嘴說說就可以,需要如同海一樣的白銀,需要皇帝不辭辛苦,需要糧草的補充供應,在很多時候,朝廷是無法負擔戎事開支的,欠餉是一種常態。
王崇古負手而立,看著亭亭如蓋的槐樹,笑著說道:“陛下說:咱們大明這江山社稷,一旦馬放南山、文恬武嬉之後,無論什麼方面,倒退和墮落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事實也是如此,謙兒,你呢,拿著銀子,找這些個筆正們好好談談,他們要是肯拿銀子,你就給他們銀子,他們要是不肯拿銀子,就借他們人頭一用,殺雞儆猴。”
“可別亂花錢,陛下知道了,還是要給你報銷的,你花那麼多,陛下的好心情豈不是破壞掉了?”
“孩兒知道了。”王謙領了自己老爹的命令,這事兒並不是很難,王謙也沒花多少銀子,就擺平了這事兒。
京堂的這些個筆正們,始終記得一個人的名字,陳友仁。陳友仁,因為一本《東征記》美化倭寇、詆譭戚帥東征,被陛下當街手刃,什麼樣式的皇帝,才會當街殺人?筆正們沒見過,萬曆年間的朝臣們也沒見過。
陛下這次對墩臺遠侯回家的事兒,極為重視,從朝廷內外上下忙碌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候,跳出來讓陛下噁心,那是用自己的腦袋試探陛下的耐心。
試探不了一點。
張居正能攔得住陛下一點點,可陛下橫下心要做的事兒,張居正也攔不住。
在大明十分緊張的籌備之中,譚綸從西直門出發過西土城,從居庸關出關,路過延慶衛,在土木堡停留一日,過雞鳴山,至宣府鎮,宣大督撫吳百朋出城迎接大司馬至宣府重鎮。
譚綸這一路上走,也沒閒著,帶著的一群御史和部分的緹騎,四處探勘了大明宣府段的長城,以及當初王崇古安置的十九萬失地佃戶。
整體情況不僅僅是良好,而是驚喜了。
尤其是十九萬失地的佃戶,因為邊方羊毛生意的火爆,讓他們除了種地也有事兒可以做,家家戶戶有兩到三隻羊,十里八鄉,就有一個用發酵的尿液清理羊毛的工場,今年過年,家家戶戶,勉強能包上一頓肉餃子,姑娘能扯個紅繩,算是過年禮。
能包頓肉餃子,能扯個紅繩,已經是極為不錯了。
這當然是當初王崇古安置得力,也有繼任者吳百朋在這裡盡心經營,繁忙的邊方貿易,即便是入冬大雪依舊是十分的忙碌,譚綸看到了幾隻駝隊,踩著雪離開了宣府。
“大司馬,三娘子說會一起過來,說是要沿途護送,恐生意外。”吳百朋思索了片刻說道:“三娘子應該是怕生出意外的,生怕這份天大的功勞被別人搶了去。”
譚綸頗為認同的說道:“吳督撫所言有理,咦,這豈不是說,三娘子要在京城過年了?”
算算日子,三娘子到了京師,離過年的時間就不遠了,這草原上也過年,在草原上叫希恩吉爾賽,就是白節,正月也叫白月,而且過年還有守歲的習慣,而且也要在過年前祭祀灶神,到了初一這一天,要祭敖包。
草原人對過年也極為看重,三娘子並沒有把歸還墩臺遠侯之事拖得太久,拖得越久越有變化,三娘子為了儘快歸還,再次親自跑了一趟,而且這過年是絕對回不去了。
“是。”吳百朋算了算日子,的確如此。
萬曆六年十二月初二,譚綸帶著隨行的兵部諸多官員,來到了廣靈門,這是宣府的北方正門,廣靈門的城門之上,是威遠樓,而譚綸沒有在樓上等待,而是親自到了廣靈門外。
譚綸不是一碰就碎的瓷瓶,這幾年解刳院裡的大醫官們如影隨形,甚至狐假虎威,藉著陛下的名頭,就管兩樣,是這也管,那也管。
譚綸年輕的時候,短兵的功夫,連戚繼光都要禮讓三分,在浙江、福建跟倭寇拼過命的人。
譚綸十分能理解這些墩臺遠侯,很多時候,譚綸的行為非常怪異,在文華殿內,似乎陛下比譚綸自己本身還要重視譚綸的性命。
這是肯定的,譚綸真的不是很惜命,浙江、福建跟倭寇拼命,戰場血戰抗倭,譚綸從來都認為自己能多活一天,都是賺了一天。
譚綸能夠理解墩臺遠侯,這些夜不收,也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兒,因為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都是賺的。
大丈夫,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譚綸也認可興文匽武的部分邏輯,武夫連死都不怕,又能用什麼威脅他們?而且過於激進的思維方式,很容易把事情變得更加糟糕,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鮮明的例子,暴力失控是人間災難。
但,大明興文匽武太過了,在隆慶議和,和俺答汗議和之後,這種興文匽武的風力,更是蔚然成風,甚至有點兩宋重文輕武的模樣了。
暴力失控的確可怕,但是沒有暴力,又一定會暴力失控,因為敵人的暴力仍然如同一把劍懸在大明的頭頂。
就大明現狀,振武五十年,也決計走不到暴力失控的那一天。
“來了。”吳百朋放下了千里鏡,提醒著譚綸,三娘子的車隊已經出現在了視野內。
譚綸拿起了千里鏡看了片刻,而後將千里鏡遞給了旁邊的隨扈,緩緩的抽出了自己的佩刀,譚綸抽出佩刀的一瞬間,大明軍開始行動了起來,鼓聲開始重重的錘擊在鼓面上,號角聲綿長,火炮、火銃的火藥開始裝填,長短兵從槍套和刀鞘中拔出,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