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一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2頁)

    “首犯坑殺,次犯斬腕,賭徒剁指。”萬士和麵色複雜的說道。

    陛下就是把首犯斬首,次犯流放琉球、雞籠伐木,這已經是極為寬仁了,當年太祖高皇帝為了徙木立信,甚至專門設了個賭樓,專門把賭徒聚集起來,魚入了窩後,一網打盡,把那些個帶頭的活埋了,一眾走狗砍掉了手腕,賭徒全部剁了指頭。

    太祖的確殘忍,可那個時候,胡元寬縱的統治之下,各種陋習蔚然成風,洪武年間的殘暴,不考慮世勢去討論一件事,是賤儒行為,洪武暴政,大多數都符合亂世用重典。

    當時社會矛盾已經激烈到不可調和,而元廷無法調和這個矛盾,而解決矛盾的太祖高皇帝,就是開闢,為了解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才-->>
                                         
能凌駕於所有集體之上。

    張居正也教過皇帝,矯枉必過正。

    朱元璋本人的殘暴,有些事是世勢之下的無奈,有些事則是完全錯的,比如在朱標死後,為了讓朱允炆順利繼位,朱元璋接連掀起了大案,進行的無差別大清洗,朱元璋想要維持頂層建築的穩定,可朱允炆本人,並不值得太祖高皇帝如此清洗朝堂。

    賭坊最不該做的生意就是瞄準軍卒和匠人,而督辦官廠的,還是次輔王崇古。

    在皇帝詢問的時候,這些人一定會付出血的代價。

    馬自強欲言又止,還是沒說出來,其實這是沉睡法條,就是在實踐中已經不用的法條,賭坊頭子砍頭、走狗剁腕,賭徒斷指,在洪武之後,就再也沒有執行過了,早就被打到了暴政那一列裡,沉睡了起來。

    這算是啟用了祖宗法條,也算得上是祖宗成法,即便是自洪武之後,再沒有執行過。

    陛下對賭徒並沒有太過於嚴苛處置,而是對賭坊這些奸徒,重拳出擊。

    在結束了午門監刑之後,朱翊鈞帶著戚繼光來到了太廟,這是大明皇帝祭祖的地方,朱翊鈞帶著戚繼光來到了這裡,其實就是告訴祖宗,咱大明軍又打了個大勝仗回來。

    大明軍,現在終於像大明軍了。

    在經過了繁瑣的禮儀之後,朱翊鈞帶著戚繼光回到了文華殿的偏殿,這裡有一副巨大的堪輿圖,這是大明皇叔朱載堉用三角繪測以及經緯度做出的地圖,在當下,已經算是極為精密的地圖了,屬於國家頂級機密。

    戚繼光拿著一根木棍,跟皇帝陛下講解著這次進兵的種種細節,以及為何要做如此的決策,有很多決策,在事後看來,的確是正確的,而且極為簡單,但在當時,缺乏足夠情報支撐的情況下,這些判斷,就讓人看不明白了。

    這隻能歸因於軍事天賦這種玄而又玄的東西了,戚繼光總是能夠走在別人的前面,提前做出應對,料敵於先,是需要長期的經驗,也需要過人的天賦。

    到了戚繼光這個地步,戰場上,他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做戚帥的敵人,果然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兒啊。”朱翊鈞聽完了戚繼光所有的稟報,滿臉笑容的說道,戚繼光可能會犯一些錯誤,但是這個驕兵的錯誤,戚繼光從來不會犯。

    戚繼光不喜歡戰爭,他在戰場上見過了太多的殘忍,深知兵禍的危害,能不打,他是絕對不會打的,每次打仗,他都會將自己放在兵敗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減少損失。

    貧窮、咳嗽和喜愛,這是世上無法掩飾的三樣東西,很顯然,在戚帥回京之後,皇帝臉上的笑容就沒有停下過。

    “戚帥,中原王朝為何不能兵峰南下?”朱翊鈞有些疑惑的點在了緬甸、孟養、麓川、老撾、大古剌等地區,這裡是大明設立的三宣六慰,一種並不堅韌的軍事羈縻,現在莽應龍的東籲王朝,對大明的西南方向,形成了威脅。

    戚繼光思索了片刻,說道:“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

    “合理。”朱翊鈞由衷的說道。

    戚繼光從兩個角度分析了中原王朝為何沒有在西南地區形成郡縣化的統治,以正統年間四次征伐麓川為例進行了分析,從洪武年間征伐麓川,再到永樂年間建立三宣六慰,攻滅安南國建立交趾十三司,再到正統年間,大明四次進攻麓川,大明一直想要向西南方向擴張,一直到了嘉靖年間,道爺還陳兵鎮南關,打算進兵安南國。

    但最終到了萬曆年間,還是止步在了雲南,不說內因的柔遠人風力輿論,雲貴川黔大量土司需要改土歸流的內部矛盾,僅僅外因,有兩個原因,導致大明的攻伐受阻。

    第一個原因是不好打。

    西-->>
                                         
南多雨林,三宣六慰四季酷熱,降雨十分的頻繁,植被過於豐茂而蚊蟲極多。

    太高的氣溫,會導致兩個後果,一旦活動比較劇烈,則汗如雨下,汗出的太多,不僅僅是要補水,還要補糖和補鹽,這給後勤帶來了極為恐怖的壓力。

    朱翊鈞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特調梨糖水,又鹹又甜,味道屬實是古怪的很。

    無論是糖還是鹽,都是稀罕東西,大軍動輒十幾萬人,朝廷就是再富裕,也要給打虧空,如果再有人在裡面上下其手,怕是一場仗,就得要了大明半條命。

    而降雨頻繁,道路泥濘,尤其是西北多紅土,一腳下去就跟膠泥一樣,寸步難行,而熟悉水文地理的敵人,就會趁機偷襲,大軍的通過能力極弱,想要征伐就變得更加困難。

    而蚊蟲多則瘧疾多,傷病這種非戰鬥減員很容易影響士氣,也對後勤增加了極大的壓力,而瘧疾是會死人的,能看得見的敵人不可怕,看不見的敵人,才是最傷士氣的事兒。

    第二個原因則是不能種地。

    和大明沒有佔領草原一樣的道理,草原不能種地是降水少,那西南三宣六慰總是在降水,為何不適合種地呢?

    不好開荒,墾荒累,伐木更累,最好的辦法是一把大火燒的乾乾淨淨,放火是人類墾荒的不二法門,自古如此,可是雨林放火要看時機,以三宣六慰為例,一年只有21天適合放火,燒不了多少的同時,這一下雨,這地底的根就長出來了。

    在三宣六慰墾荒,必須要把地裡那些根全都刨出來,否則種下的糧食,不用多久,就被當地的植物給覆蓋了,而且當地的土地貧瘠。

    土地貧瘠,是相對而言,那邊全都是溶淋土,就是不停的下雨泡在水裡,並不肥美的土壤,不適合耕種。

    “陛下,在腹地墾荒,大約一個人幾天就能折騰一畝地,即便是荒蕪,幾年時間,這片地,就能穩定出產兩石的糧食,而到了西南,就需要八個人,二十多天才能折騰出一畝地來,可能幾年之後,也不過一石的糧食。”

    “大抵是那邊有些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現在不是,那邊有柚木。”戚繼光總結性的說道。

    打下來種不了地,為何要打?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但是現在完全不同了,因為開海之下,大明腹地的樹木,尤其是百年以上的大樹,已經稀少了起來,造船需要的木材,仰賴這片地區,這個時候,這個地方,就有了足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