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二十八章 張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第2頁)
這才是一個言官該做的事兒。
朱翊鈞看著坐的筆直的光懋以及跟著他一起上奏的十幾個御史,繼續說道:“光懋反對一條鞭法的第二個理由,則是基於考成法的角度,一條鞭法執行下去的基本是清丈,大明將賦稅和力役,合為一條鞭,即:銀、力二差與戶口、鹽鈔合併於地,朝廷要收稅,就要清丈,釐清楚田畝,將力役攤派到田畝之上。”
“而為了迎合考成法,為了完成考校,為了討好太傅,就必然會出現地方官吏,虛報、多報田畝之數,倚功升轉,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如此一來,朝廷看著田畝變多了,稅基變大了,可是受苦的是窮民苦力和小地主,縉紳權豪們被清丈了,會想方設法的將成本攤到小民的頭上。”
張居正本人反對一條鞭法,對一條鞭法的態度格外謹慎。
因為他很清楚大明官場內外都是些什麼人,為了升轉,不擇手段,為了邀功,必然謊報瞞報,百姓小民會愈發的困苦,事實上也是到了萬曆九年,他才開始全面推行一條鞭法,但是很快,萬曆皇帝就開始對張居正進行清算。
在萬曆十二年時,考成法、整飭學政、一條鞭法、強兵法、六冊一賬等等,全面廢除。
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並沒有執行太長時間,不是大明亡國之禍的原因。
但是張居正從萬曆二年開始的清丈,的確是激化大明的人地矛盾,激化了小民和縉紳的矛盾,最終導致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不清丈,馬上死,清丈,晚幾年死。
這就是張居正當國面臨的最大困境。
光懋的第二個反對的理由,談的是成本。
誰來承受考成法和清丈還田法的代價?而光懋看到的是窮民苦力,在這本七千言的奏疏中,光懋激烈的抨擊了大明的官僚尸位素餐,貪功、欺上瞞下、貪腐等等諸多惡行,更進一步,甚至認定了大明士這個群體,是大明禍亂之根源,是大明亡國的罪魁禍首。
朱翊鈞只是挑出了一部分,光懋的奏疏中說大明的縉紳,大多數都是歷代的官僚和其後人,他將大明的官僚和縉紳相提並論而談,已經不是批評,而是謾罵的地步了。
“所以怎麼辦呢?”朱翊鈞看著光懋問道:“光懋啊,不清丈,大明財用大虧,清丈,小民更加困苦,如何是好呢?”
“臣誠不知。”光懋和十幾個御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能如實回答,他們沒辦法,強如張居正,都沒有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更別提他們了。
光懋和御史們,只是負責彈劾找到政令的缺點,你張居正解決不了問題,你當什麼國!
朱翊鈞笑著說道:“朝廷難、小民難,大家都難,只能勉為其難了,光懋啊,真的沒有什麼妥善的方法了嗎?”
光懋沉默了許久,仍然搖頭說道:“臣仍然不知。”
王崇古躍躍欲試,試圖發言,欲言又止,他覺得自己還是不要說話的好,自己安靜做事,不要當出頭鳥的好。
朱翊鈞顯然注意到了王崇古的躊躇,王崇古真的很想說話,但是因為他是張四維的親舅舅,他不方便說話,不說話還要被罵,說話更要被罵了。
“大司寇,要說什麼?”朱翊鈞笑著問道。
“臣能說嗎?”王崇古右手的大拇指在食指上不停的搓動著,他其實很想說,快憋不住了。
王崇古真的知道。
“既然是在彝倫堂,就是個坐而論道的地方,就是個高談闊論的地方,沒什麼不能說的,如果不能說,朕在文華殿把光懋拉到身前罵一頓就是了,還要來彝倫堂設這個壇,做這個法幹甚?說。”朱翊鈞給了王崇古說話的權力。
大明刑部尚書、永定毛呢官廠督辦、弱虜國策執行者、太子少保王崇古,怎麼不能說話,既然當初把王崇古從張四維的案子裡摘了出來,沒有填回去的道理。
王崇古是大明的大臣之一。
“光給事中這個問題,似乎臣已經給出過了答案。”王崇古聽陛下首肯,直接開口說道:“《天下困於兼併紓困流氓疏》的核心要義。”
朱翊鈞微微一笑說道:“然也,大司寇何時入閣啊?朝臣推舉數次,朕多次下旨,大司寇仍然不肯入閣來,是覺得朕不夠禮遇大司寇嗎?”
“臣萬萬不敢,實在是督辦鼎建大工,不敢懈怠,唯恐耽誤陛下使用,懇請陛下明鑑。”王崇古嚇得一激靈,趕忙回答道。
王崇古若是想入閣會給個明確的時間,他還是不想入閣,上火架上烤,張居正、呂調陽能夠經受得住考驗,而王崇古自問,他經受不住這個考驗。
烤一烤,真的就死了。
朱翊鈞看著光懋問道:“爾等可知大司寇奏議?”
“臣等不知。”光懋驚訝無比的說道。
他真的不知道王崇古上過這麼一本奏疏,這是信息差,王崇古那五萬言的安置流氓疏,主要閱讀群體是皇帝和內閣,至於朝臣和御史們,壓根就沒聽說過。
“看看便懂了。”朱翊鈞看著光懋說道:“第二條反對的理由,大司寇的奏疏可以回答諸位的疑慮了。”
“馮大伴、張大伴,把刊刻的安置疏,給在座的每人一份。”
朱翊鈞讓馮保和張宏開始發王崇古的奏疏,這本奏疏,可以完美的回答光懋的疑慮,他早就準備好了。
如何保證清丈、還田、一條鞭法中,小民的利益,黃清所列四項自然是重中之重,而改變生產資料、改變大明的生產關係,也是另外一種方法。
這就是朱翊鈞的回答。
光懋和諸多御史看了半天,五萬多字,要細細研讀,那得很久了,但是隻要掃一眼,就知道王崇古在幹什麼。
縉紳為什麼敢設立人頭杆,把流民吊死,因為土地帶有強人身依附關係,更加明確的說,就是因為掌握了土地、掌握了生產資料,縉紳就在地方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和暴力,小民就只是案板上的肉,而縉紳就是那把刀。
而改變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將強人身依附關係轉化為自由僱傭關係,就是重中之重。
誠然會有新的矛盾誕生,比如勞資矛盾,但是這種關係,還是要比奴隸和奴隸主關係、長工和大地主關係要進步一些。
王崇古再次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張四維是錯的。
的確,皇帝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但是皇帝殺人,是絕對不會無緣無故,這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對立而統一的,這也是孔子說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一條政令,從成本上判斷是否在糊弄皇帝,可以從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方面,去考量是否可行。
“臣明白了。”光懋匆匆看完了五萬字,已經明白了,大司寇為何能從張四維案裡活下來,這大司寇是真有能耐,能活命全靠能力,這不是隻有大明存在的困擾,歷朝歷代都存在。
而大司寇,似乎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解法,至少在理論上,是可以行得通的。
大明這麼多人才,難道就沒有人想到用這個方法或者道路嗎?答案是有的。
在萬曆二十五年,有兵馬司梁桂就探索過這條路,被當時刑科給事中楊應文給反駁了。
朱翊鈞看著坐的筆直的光懋以及跟著他一起上奏的十幾個御史,繼續說道:“光懋反對一條鞭法的第二個理由,則是基於考成法的角度,一條鞭法執行下去的基本是清丈,大明將賦稅和力役,合為一條鞭,即:銀、力二差與戶口、鹽鈔合併於地,朝廷要收稅,就要清丈,釐清楚田畝,將力役攤派到田畝之上。”
“而為了迎合考成法,為了完成考校,為了討好太傅,就必然會出現地方官吏,虛報、多報田畝之數,倚功升轉,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如此一來,朝廷看著田畝變多了,稅基變大了,可是受苦的是窮民苦力和小地主,縉紳權豪們被清丈了,會想方設法的將成本攤到小民的頭上。”
張居正本人反對一條鞭法,對一條鞭法的態度格外謹慎。
因為他很清楚大明官場內外都是些什麼人,為了升轉,不擇手段,為了邀功,必然謊報瞞報,百姓小民會愈發的困苦,事實上也是到了萬曆九年,他才開始全面推行一條鞭法,但是很快,萬曆皇帝就開始對張居正進行清算。
在萬曆十二年時,考成法、整飭學政、一條鞭法、強兵法、六冊一賬等等,全面廢除。
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並沒有執行太長時間,不是大明亡國之禍的原因。
但是張居正從萬曆二年開始的清丈,的確是激化大明的人地矛盾,激化了小民和縉紳的矛盾,最終導致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不清丈,馬上死,清丈,晚幾年死。
這就是張居正當國面臨的最大困境。
光懋的第二個反對的理由,談的是成本。
誰來承受考成法和清丈還田法的代價?而光懋看到的是窮民苦力,在這本七千言的奏疏中,光懋激烈的抨擊了大明的官僚尸位素餐,貪功、欺上瞞下、貪腐等等諸多惡行,更進一步,甚至認定了大明士這個群體,是大明禍亂之根源,是大明亡國的罪魁禍首。
朱翊鈞只是挑出了一部分,光懋的奏疏中說大明的縉紳,大多數都是歷代的官僚和其後人,他將大明的官僚和縉紳相提並論而談,已經不是批評,而是謾罵的地步了。
“所以怎麼辦呢?”朱翊鈞看著光懋問道:“光懋啊,不清丈,大明財用大虧,清丈,小民更加困苦,如何是好呢?”
“臣誠不知。”光懋和十幾個御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能如實回答,他們沒辦法,強如張居正,都沒有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更別提他們了。
光懋和御史們,只是負責彈劾找到政令的缺點,你張居正解決不了問題,你當什麼國!
朱翊鈞笑著說道:“朝廷難、小民難,大家都難,只能勉為其難了,光懋啊,真的沒有什麼妥善的方法了嗎?”
光懋沉默了許久,仍然搖頭說道:“臣仍然不知。”
王崇古躍躍欲試,試圖發言,欲言又止,他覺得自己還是不要說話的好,自己安靜做事,不要當出頭鳥的好。
朱翊鈞顯然注意到了王崇古的躊躇,王崇古真的很想說話,但是因為他是張四維的親舅舅,他不方便說話,不說話還要被罵,說話更要被罵了。
“大司寇,要說什麼?”朱翊鈞笑著問道。
“臣能說嗎?”王崇古右手的大拇指在食指上不停的搓動著,他其實很想說,快憋不住了。
王崇古真的知道。
“既然是在彝倫堂,就是個坐而論道的地方,就是個高談闊論的地方,沒什麼不能說的,如果不能說,朕在文華殿把光懋拉到身前罵一頓就是了,還要來彝倫堂設這個壇,做這個法幹甚?說。”朱翊鈞給了王崇古說話的權力。
大明刑部尚書、永定毛呢官廠督辦、弱虜國策執行者、太子少保王崇古,怎麼不能說話,既然當初把王崇古從張四維的案子裡摘了出來,沒有填回去的道理。
王崇古是大明的大臣之一。
“光給事中這個問題,似乎臣已經給出過了答案。”王崇古聽陛下首肯,直接開口說道:“《天下困於兼併紓困流氓疏》的核心要義。”
朱翊鈞微微一笑說道:“然也,大司寇何時入閣啊?朝臣推舉數次,朕多次下旨,大司寇仍然不肯入閣來,是覺得朕不夠禮遇大司寇嗎?”
“臣萬萬不敢,實在是督辦鼎建大工,不敢懈怠,唯恐耽誤陛下使用,懇請陛下明鑑。”王崇古嚇得一激靈,趕忙回答道。
王崇古若是想入閣會給個明確的時間,他還是不想入閣,上火架上烤,張居正、呂調陽能夠經受得住考驗,而王崇古自問,他經受不住這個考驗。
烤一烤,真的就死了。
朱翊鈞看著光懋問道:“爾等可知大司寇奏議?”
“臣等不知。”光懋驚訝無比的說道。
他真的不知道王崇古上過這麼一本奏疏,這是信息差,王崇古那五萬言的安置流氓疏,主要閱讀群體是皇帝和內閣,至於朝臣和御史們,壓根就沒聽說過。
“看看便懂了。”朱翊鈞看著光懋說道:“第二條反對的理由,大司寇的奏疏可以回答諸位的疑慮了。”
“馮大伴、張大伴,把刊刻的安置疏,給在座的每人一份。”
朱翊鈞讓馮保和張宏開始發王崇古的奏疏,這本奏疏,可以完美的回答光懋的疑慮,他早就準備好了。
如何保證清丈、還田、一條鞭法中,小民的利益,黃清所列四項自然是重中之重,而改變生產資料、改變大明的生產關係,也是另外一種方法。
這就是朱翊鈞的回答。
光懋和諸多御史看了半天,五萬多字,要細細研讀,那得很久了,但是隻要掃一眼,就知道王崇古在幹什麼。
縉紳為什麼敢設立人頭杆,把流民吊死,因為土地帶有強人身依附關係,更加明確的說,就是因為掌握了土地、掌握了生產資料,縉紳就在地方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和暴力,小民就只是案板上的肉,而縉紳就是那把刀。
而改變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將強人身依附關係轉化為自由僱傭關係,就是重中之重。
誠然會有新的矛盾誕生,比如勞資矛盾,但是這種關係,還是要比奴隸和奴隸主關係、長工和大地主關係要進步一些。
王崇古再次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張四維是錯的。
的確,皇帝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但是皇帝殺人,是絕對不會無緣無故,這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對立而統一的,這也是孔子說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一條政令,從成本上判斷是否在糊弄皇帝,可以從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方面,去考量是否可行。
“臣明白了。”光懋匆匆看完了五萬字,已經明白了,大司寇為何能從張四維案裡活下來,這大司寇是真有能耐,能活命全靠能力,這不是隻有大明存在的困擾,歷朝歷代都存在。
而大司寇,似乎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解法,至少在理論上,是可以行得通的。
大明這麼多人才,難道就沒有人想到用這個方法或者道路嗎?答案是有的。
在萬曆二十五年,有兵馬司梁桂就探索過這條路,被當時刑科給事中楊應文給反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