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
王謙,一個壞人,而他的父親王崇古,一個壞人中的壞人。
大司寇的外甥張四維身陷囹圄,王崇古見死不救,還推了一把,在朝中聚斂興利,投獻皇帝,可謂是不忠不孝的典型。
在大明的風力輿論裡,追隨大明皇帝的政令,一味討好皇帝,被認為是不忠,忠臣就應該責難陳善,像海瑞那樣,指著皇帝的鼻子罵人,才是忠臣。
所以言官們近來多言,朝中無骨鯁正氣,連海瑞都選擇了屈服,畏懼權臣,而不敢責難陳善。
不孝,就是枉顧親親之誼,王崇古不庇護自己外甥,還要落井下石,就是不孝。
親親相隱,在大明是合法的,如果你的兒子殺了人,你明知道他殺人了卻不檢舉,也不違法,親親之誼,才是大孝。
王崇古這德行,天天被人罵,屬實是意料之中。
王謙其實可以選擇不被罵,他只要表現的像個正常的大明讀書人就可以了,但是王謙仍然是打算一條道走到黑了。
“父親,楊博是君子嗎?”王謙看著王崇古終於在科舉之後,問出了自己內心最迷茫的問題。
王崇古直接就破防了!
他猛地站了起來,厲聲說道:“起初和俺答汗媾和,那也是為了解決西北邊患,打不過,打不贏,才和解的,楊博、高拱、先帝都是為了結束邊患,若彼時有京營強兵,安能有這種事?”
“是,後來變了…唉,你知道的有些事一旦開了頭,就只有兩個結果,要麼朝廷對藩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熟視無睹,要麼血流成河。”
王崇古的語氣多了幾分無奈,事情發展到張四維及其同黨,七百多口被族誅的情況,是兩個結果中的一個,要麼朝廷忍受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要麼以果決的手段處置。
李成梁在遼東盤大根深,但是李成梁始終不肯向藩鎮的方向一路絕塵而去,是因為這是沒有回頭路,在一個健康的朝廷裡,這就是死路一條。
“那楊博、高拱和父親當年主張的和俺答議和,算是利大於弊嗎?”王謙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才不要辯證的不是楊博君子小人的問題。
他是詢問當初做的事兒是否利大於弊,小皇帝這個人很簡單,如果利大於弊,則會十分溫和。
“在當時看來,的確是有利的,但是到了後來發展成這個模樣,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王崇古略顯無奈的說道,有些事不是人能夠控制的,即便是再不想發生,但仍然會發生。
王謙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失控,是不可避免會發生之事,那麼定期清理垃圾,就變成了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兒,避免成為垃圾,就是王謙首先要做的。
萬曆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大明皇帝朱翊鈞如期來到了文華殿,御門聽政,開始了每日的廷議,張居正仍然照常主持的這次廷議。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的身影,就感覺到一陣安心。
他可以胡作非為,親手殺掉陳友仁這個行為,其實也是因為朝中有大爹作為頂樑柱頂天立地,他才能如此胡鬧,不是張居正在,朱翊鈞但凡是有點動作,都要被唾沫星子給淹死。
“免禮,免禮,開始吧。”朱翊鈞大手一揮,宣佈廷議開始。
張居正十分鄭重的說道:“選秀女張榜公告,兩宮太后懿旨:應擇其父母行止端慎,家法嚴整,女子年十四歲,容貌端莊,德行純美,動靜有禮者,欽哉,故諭。”
“今次選秀女入宮,共計二人,得聖諭,不得多滋擾百姓,故此,仍報名者眾,有司當細心遴選。”
選秀女在正常推進,皇帝有後人對於朝局有穩定的作用。
景泰皇帝但凡是有個兒子,明堡宗就絕無可能發動奪門之變,沒有兒子,對於皇帝而言,在政治上,實在是太過於被動了。
沒有兒子,就代表著後繼無人,景泰帝一走,那還是堡宗的天下,哪怕是明憲宗朱見深登基,那堡宗作為太上皇,還是能夠掌握權力。
所以,對於皇帝而言,有個健康的兒子,非常重要。
若非孝宗只有武宗這一個兒子,嘉靖皇帝絕無可能入京為帝,孝宗一夫一妻的妻子張氏,也不會落得那般下場,死後兩個弟弟直接被道爺給處死了。
葛守禮疑惑的說道:“今次報名有點多的出乎意料之外,往年莫不是要鬧到寡婦嫁人的地步,這次確實應者如雲。”
很怪,以往皇帝選秀女,百姓都是避之不及,這次報名的卻很多,葛守禮活了這麼大歲數,第一次見皇帝要選秀女,民間報名者眾的現象。
“多為軍戶。”禮部馬自強回答了葛守禮的問題。
“原來如此。”葛守禮立刻點頭,非常合理。
陛下振武的決心是極其堅定的,從每年二銀的過年銀,就能看得出來。
從萬曆元年,四處湊銀子給遼東發軍餉,讓李成梁打仗,李成梁感恩戴德,足餉打仗也是成化之後頭一遭了。
別說這場面,他李成梁沒見過,大明朝廷也沒人見過。
足餉!那可是足餉!
當時大明的財政,遠不如現在這麼健康,給李成梁打仗的銀子都是皇帝自掏腰包,包括恩賞,這幾年,陛下對振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朝中,陛下以身作則,風雨不輟、堅持不懈的習武,先後師從朱希孝、戚繼光,現在更是每日到京營操閱軍馬,自英宗皇帝廢掉的祖宗成法,又被陛下拾掇拾掇給撿了回來。
陛下給戚帥、李帥爵位,讓戚帥重建經營、有功必賞。
對於軍戶而言,皇帝,就是他們當下唯一的希望。
在戚繼光由南到北,在薊鎮督軍之前,大明朝議軍務的議題,主要有三個流程。
一如何及時籌措足額的軍餉、二如何減少層層的剋扣、三如何防止北虜入關劫掠,這三個流程在廷議之中,往往會跳過前兩個議程,直接到第三步。
因為前兩個議程是無解的。
在陛下登基以前,遼東、薊州、宣大,總兵問副總兵:我大明軍的戰術是什麼?
副總兵說:上面假裝給我們發餉,我們假裝打仗。
萬曆四年十二月發生了一件事兒,巡按御史永清,巡視到了紫荊關的時候,在馬水口驛站,發現守軍飢腸轆轆,割山澗死人肉食用,御史永清痛哭流涕的上奏告知了陛下這一慘狀。
朱翊鈞大怒!
嚴詞責令兵部嚴查,紫荊關都指揮、參將、管糧官等一眾上下三十二人,皆被坐罪入獄,論誅。
朱翊鈞之所以如此勃然大怒,是因為他剛剛把欠餉給補了,結果他這裡發了,軍兵們沒收到,那不是一個大嘴巴子扯在了皇帝的臉上?
朝廷最近的財政狀況良好,萬曆四年十月,兵部請命把萬曆元年到萬曆四年的所有欠餉,都給軍兵們結算下,朱翊鈞和戶部大司徒王國光商量好久,最終定策,大明往九邊剛送往了糧食和餉銀。
但是御史閱視,還是有餓殍。
朝廷的銀子給了,糧給了,卻沒到軍兵的手裡,皇帝故此發怒。
按照過往的處置,皇帝大抵是不會稽查此事,指不定哪個皇親國戚牽連其中,大多數情況,會假模假樣的下道聖旨,責令地方分賑,具體到紫荊關,是由臨德倉派糧分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