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2頁)

  “臣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榮幸還是該憤怒,亦或者是悲憤。”張居正從來沒進行過這樣的數據統計,大明朝臣們的奏疏居然將復古和倒張緊密的聯合在了一起,不斷的在製造著這種風力輿論。

  “第三大類則是聚斂,這一大類,矛頭指向了元輔,同時指向了大司徒王國光、大司寇王崇古,是的,大司寇自從領了毛呢官廠的買賣後,也變成了聚斂之臣,這不,罪臣傳上有了大司寇的名字。還有大明各地織造局的太監、總辦、雲南巡撫各級官員鑄錢,主持開海的松江巡撫汪道昆、主持清丈的宋儀望、潘季馴、謝鵬舉、龐尚鵬、凌雲翼等等,全都是聚斂罪臣。”

  “這一類有3490份,彈劾聚斂大臣。”

  “第四大類是苛責,苛責天下百官的奏疏,有3205份,這些奏疏,主要是反對考成法,反對苛責百官,這一類,矛頭對準的是楊博、張居正,張翰、萬士和,諸位,這裡單獨指明,張翰被罵了1500多次,認為他從元輔諂媚阿附權臣,怯懦不爭、尸位素餐坐看吏部權力丟失等等,去年一年就被罵了1500多次。”

  海瑞不敢置信的說道:“張翰都那樣了,居然還被罵了一千多次?”

  “諸位要是想看,就到文淵閣去看,真假一看便知。”馮保也不解釋數據的真偽,他知道,張居正那個懷疑人的性格,絕對會親自點檢一遍,防止小皇帝被矇蔽,他馮保也懶得多解釋,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第五大類興文匽武…”馮保繼續講解著數據分析,裡面的數據都非常的詳實。

  “這後面幾類,如果將它們歸為反對新政這一類的話,立刻就成為了第一大類,共計4912本。”馮保介紹了完了這個輿情表的種種數據,甚至做了總結。

  大抵總結來就是復古、反對新政、倒張,這就大明朝臣們一整年喋喋不休的內容,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朝臣寥寥無幾,讓他們勵精圖治再振大明,他們是做不到的,但是讓他們拖後腿,他們是極為擅長的。

  提出建設性意見主要為廷臣,而朝臣只有一個侯於趙,還算是忠君體國,提出了幾條建設性意見。

  這裡面影響最大的就是軍功改制,由人頭賞變為了事功賞,戰線成為了衡量軍功的標準。

  就這一條,侯於趙一輩子都不提什麼建設性意見,泯然眾人矣,朱翊鈞也不會把侯於趙如何,影響深遠,侯於趙的奏疏可能不是他的本意,但的確是人頭賞,卻是不大適合當下大明的大勢所趨了,不是由侯於趙提出,也會由大明軍將們提出來。

  侯於趙敢為天下先,就是先登之功。

  侯於趙現在遼東墾田,從平虜堡到杜爾比山之間的一百四十里地的墾田,這種墾田是在關鍵位置建立營堡,防止山賊劫掠,墾荒種田的軍屯,侯於趙一共屯耕了十三萬畝田,一千三百頃看似不多,但積少成多,水滴石穿。

  “咱們大明朝的朝臣們還是太閒了。”朱翊鈞看著那扇屏風說道:“先生,給他們找點事兒做,別一天天的不幹正事,天天反對這個反對那個,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們反對能不能基於踐履之實的反對,而不是整天喊復古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為權豪縉紳張目,給權豪縉紳當官,就擺到檯面上來說,把古人扯進來作甚?”

  朝臣們多少有點跟不上版本了,這復古要是能把人彈劾倒了,高拱張居正之流,根本走不到元輔的位置上。

  殷正茂看著那扇度數旁通屏,呆滯了許久,度數旁通還能這樣用的嗎?這是張居正的主意,還是小皇帝的主意?數字不會騙人,朝臣們到底想要如何,一目瞭然,復古,法三代之上,皇帝、朝廷,不要管的那麼寬。

  “關於大火燒宮案,論斬計1728人。”朱翊鈞說起了另外一件事,張四維案,這個案子已經是鐵案了,現在的問題是,殺的人太多了。

  說起這個,大家都沉默,這個實在是不好表態,同意的話,是攛掇皇帝不仁,不同意的話,是違逆聖意。

  “大司寇啊,若是牽連廣眾,那不得不提到洪武年間,先從空印案說起吧。”朱翊鈞開口說道。

  王崇古也是案犯之一,雖然一縷頭髮是懲罰,但是他如果品錯了聖意,死路一條,他沉默了片刻說道:“空印案本身就是假的。”

  王崇古品不出聖意,他根本不知道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究竟打算做什麼,所以他打算信實的去討論。

  王崇古俯首說道:“臣讀國史、大明律、御製大誥、會典,皆無空印之罪,最早記載空印案的是方孝孺的《遜志齋集》,信史無載,則不可信。”

  “陛下,太祖高皇帝做事,如果真的要殺了數萬人的話,御製大誥裡必然會寫明,而明初的文人墨客們,自然要大書特書,但是僅方孝孺孤本為證,臣以為一家之言,如何信實?”

  “方孝孺說: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錢穀策書,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繫御史獄,獄凡數百人。”

  “但是究竟死了誰呢?能查明的僅有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而國史載方克勤盜用官庫炭葦兩百斤而坐罪論斬。”

  “按照方孝孺的說法,太祖高皇帝把所有拿著印把子的人全都殺死了,一十三省、153府、1171個縣,主印者皆死,副手打一百軍杖後充軍,天下還有官員嗎?”

  “方孝孺本就是賤儒,其言誠不可信也。”

  “臣說他的話不可信,因為他的《遜志齋集》本身就是錯漏百出,臣以《遜志齋集》中的鄭士利傳為例。”

  “方孝孺說鄭士利為了救哥哥,上奏言空印事,是為了解救自己的哥哥,可是根據御製大誥的記載,事情不是這樣的。”

  “鄭士利的哥哥鄭士元是因為直言上諫坐罪,懿文太子以唐太宗納魏徵諫舊事求情,最後高皇帝以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升任其五品湖廣按察使司僉事。”

  “方孝孺錯有三,第一錯是搞錯了鄭士利上言的原因,鄭士利上言不是為了救兄長,而是當時星變,把太祖高皇帝下旨令天下儒生進言;第二錯,則是太祖高皇帝寬宥鄭士元的原因,是懿文太子以唐太宗納諫,太祖寬宥兄長鄭士元,而非弟因鄭士利所言寬宥;第三錯則是結果,鄭士元明明升遷正五品,方孝孺則說流放。”

  “蔓延全國的空印案大抵不存在,臣以為,這僅僅是方孝孺為父脫罪,所憑空捏造。”

  “臣之所以信國史實錄,而不信方孝孺所言,主要是,太祖高皇帝一生光明磊落,從不避談皇覺寺三年討飯之事,所親自處置案件,皆在御製大誥之中,而且,高皇帝英明神武,擅獨斷,懿文太子進言更加可信一些。”

  王崇古再俯首說道:“陛下,臣惶恐,一家之戲言,懇請陛下明斷。”

  朱翊鈞思慮了片刻說道:“歲月史書?”

  “陛下聖明。”王崇古歎為觀止,陛下真的太擅長總結了,四個字就把他的意思總結的明明白白,時光荏苒,事情已經過去了,已經無法確認真偽,而後曲筆一二,就變成了史書。

  空印案這個案子,王崇古認為是大明製造止投獻風力輿論憑空捏造的歲月史書,因為信史無載,一場牽連數萬人,殺了幾百人,流放數萬人的大案,國史實錄、御製大誥,一個字都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