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八十六章 許願池裡的王八都搖頭(第2頁)
在三娘子看來,王崇古是十分歹毒的,但是她必須接受,大明肯給一個長期穩定的價格,這對草原而言,也是一種恩賜,穩定對於草原而言,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元朝是胡人建立的王朝,一定沒有邊患才是,漢世侯們每年都要奉皇帝之命去草原減丁。
對於草原而言,穩定是一種奢侈,規則更是遙不可及。
大明肯給一個穩定的價格,三娘子是可以接受的,大不了,就出去搶羊毛。
眼下的公私論始終無法前進,這讓公私論始終未能刊刻天下,主要就卡在了張居正始終不肯把君父、君國、君師進行切割,只有將這些對立而統一的概念,進一步否定,才能合為一體。
朱翊鈞最希望張居正能得到的理論是,君代表的是天下大多數的百姓,代表百姓履行職責,進而地方官員代表地方百姓履行職責。
但是這會引發一個更加恐怖的問題,如果君不能代表多數的百姓,不能代表百姓履行職責,那是不是要換一個君王?那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
權力,人間至尊的權力實在是太誘人了,足以讓世間所有人為之鋌而走險。
當然,李太后除外,畢竟是自己親兒子,而且親兒子還很有出息,她直接撒手不管了。
張居正太清楚小皇帝的意圖了,所以張居正直接擺爛,根本不予以回答,讓君父、君國和君師仍然一體,讓君王始終維持在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概念中。
這是基於踐履之實的,大明朝的生產力或者社會發展,還沒到那個時候,所以,張居正的公私論,仍然是一個不太完整的概念,但對於當下和日後數十年的大明而言,完全夠用了。
因為對公私的定義,本身就已經足夠離經叛道,足夠的指導數十年內的生產和生活了,再進一步,完全沒有任何必要。
朱翊鈞對此只能表示遺憾。
大司寇王崇古負責督辦大明朝皇宮的營造,在陛下離京前,王崇古和工部尚書郭朝賓,先讓陛下參加了奠基典禮。
這個奠基典禮就是皇帝出現的時候,放兩掛鞭炮,然後皇帝拿著一個鏟子鏟兩下土,代表這宅子是皇帝奠基,就是走個形式。
但是這個形式走著走著,就不是那麼形式了,因為皇帝要求郭朝賓和王崇古講一講,到底是如何實現自己的要求。
“中軸線的建築,我們打算採用鋼混結構。”郭朝賓站在地基之前,對大明皇帝以及若干廷臣講解著他的營造計劃,這次的營造工期緊、任務重,要求高,而且是朝臣們眾望所歸。
朝臣們已經出離的憤怒了,小皇帝若是在工地大婚,大明朝上下臣子,直接找根繩把自己掛上去得了!
“等會兒?什麼結構?”朱翊鈞示意郭朝賓暫停一下,不太確信的問道。
“鋼混,鋼鐵的鋼,混凝的混。”郭朝賓非常確切的說道:“我們找到了符合陛下要求的材料,不能燒火,不能整日修修補補,我們將在這個表面上貼一層木皮,規制和過去就完全一樣了,但是完全燒不起來。”
朱翊鈞當然明白這個詞的含義,他原來以為王崇古和郭朝賓會用石塊,畢竟石塊的加工工藝很成熟,但是現在郭朝賓說的是水泥加鋼鐵的結構。
“混凝的混,是什麼東西?”朱翊鈞再次發問。
“石灰,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成質之後,入水永劫不壞。億萬舟楫,億萬垣牆,窒隙防淫,是必由之,以用於填船板縫,也可以坐樁,龍江造船廠上四塢和下四塢的塘底,都會先抹上這種石灰,加水膠結碎石築底。”郭朝賓拿來一個凝結後的疙瘩,交給了陛下。
不用石料的原因很簡單,禮部不可能答應用石料的,因為在大明石屋在陵寢中用的比較多。
那麼鋼混就是一個不錯的折中方案,既滿足了陛下對於新家的要求,也滿足了禮部對於禮法的要求。
朱翊鈞看完非常確信,這就是水泥,水凝性石灰。
郭朝賓詳細的講解了工藝,之所以要用石灰加粘土,是為了增加穩定性,而鋼是骨料,只有水泥怕出現坍塌,但是用上了鋼,那就會好很多。
這就是王崇古的考古式科研,從龍江造船廠的志書中翻找出了築底的建築材料,來為陛下營建新的皇宮,貼一層木皮,完美符合了陛下的需求。
“幹吧,幹吧。”朱翊鈞同意了使用這種建築材料,他非常滿意,主要是大明皇宮數次火災,搞得皇帝都很被動,朱翊鈞其實就打算修個石宮,結果王崇古和郭朝賓整出了一個大活兒來。
朱翊鈞這才知道,原來在船廠,尤其是船塢的營造時,用水凝性石灰築底已經是這個年代的普遍做法。
而工部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鋼骨。
朱翊鈞走上了車駕,看著張居正說道:“先生與朕同乘一駕吧。”
“臣不敢。”張居正卻不肯上車,如果陛下親政了,這是表示一種君聖臣賢,可陛下仍然未曾親政,上車就是僭越。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禮數的臣子,他發現小皇帝總是有些惡趣味,嫌他不夠忙,整天給他找事。
朱翊鈞擺了擺手意興闌珊的說道:“繁文縟節。”
大明皇帝出京了!
自從嘉靖南巡被火燒後,大明皇帝已經多少年沒出過京了?但是現在,小皇帝離開了京城,而目的地是天津衛。
海運漕糧的船隻已經快到了,朱翊鈞之所以親自前往查看,主要是親眼看一眼這個五桅過洋船,是不是真的如同松江府造船廠說的那樣雄偉。
前往天津衛的這次出行,已經經過了長時間的廷議,張居正為首的楚黨高度贊同,而葛守禮為晉黨則是激烈反對,雙方已經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交鋒,最後以張居正獲勝,小皇帝順利出行告終。
按照葛守禮的說法,讓皇帝辛苦奔波是臣子的無能,而張居正則是高舉行之者一,信實而已,如果陛下連海船都沒見過,如何瞭解海貿的艱辛,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親眼所見。
張居正在為海漕之事加碼,而葛守禮在尊主上威福之權,值得注意的是,葛守禮不是說不行,不能看,而是說等皇帝大婚後,再去看,他認為陛下現在年紀小,出門在外難免會水土不服,染上瘟病,如何得了?
葛守禮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而且得到了大多數朝臣們的認可,是的,在葛守禮看來,小皇帝就像瓷瓶一樣一碰就碎,這個年代的人就是這樣的脆弱,可能出個遠門,接觸到不同的菌群,就會死於水土不服,尤其是現在皇帝未能大婚,更沒有孩子的情況下,出門萬一病了,大明要出大事。
這兩種意見在朝中形成了激烈的衝突,最後在小皇帝表演了一下六十五斤硬弓十矢全中之後,葛守禮才愕然的發現,皇帝不是瓷瓶,完全是個鋼混的水泥墩子!
十四歲,六十五斤強弓,十矢全中,這是何等水平,也就比李如松弱點。
葛守禮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小皇帝出門剛到天津衛就病了,但是第二天小皇帝又生龍活虎的出現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出席了漕糧到港的典禮。
元朝是胡人建立的王朝,一定沒有邊患才是,漢世侯們每年都要奉皇帝之命去草原減丁。
對於草原而言,穩定是一種奢侈,規則更是遙不可及。
大明肯給一個穩定的價格,三娘子是可以接受的,大不了,就出去搶羊毛。
眼下的公私論始終無法前進,這讓公私論始終未能刊刻天下,主要就卡在了張居正始終不肯把君父、君國、君師進行切割,只有將這些對立而統一的概念,進一步否定,才能合為一體。
朱翊鈞最希望張居正能得到的理論是,君代表的是天下大多數的百姓,代表百姓履行職責,進而地方官員代表地方百姓履行職責。
但是這會引發一個更加恐怖的問題,如果君不能代表多數的百姓,不能代表百姓履行職責,那是不是要換一個君王?那評判的標準又是什麼?
權力,人間至尊的權力實在是太誘人了,足以讓世間所有人為之鋌而走險。
當然,李太后除外,畢竟是自己親兒子,而且親兒子還很有出息,她直接撒手不管了。
張居正太清楚小皇帝的意圖了,所以張居正直接擺爛,根本不予以回答,讓君父、君國和君師仍然一體,讓君王始終維持在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概念中。
這是基於踐履之實的,大明朝的生產力或者社會發展,還沒到那個時候,所以,張居正的公私論,仍然是一個不太完整的概念,但對於當下和日後數十年的大明而言,完全夠用了。
因為對公私的定義,本身就已經足夠離經叛道,足夠的指導數十年內的生產和生活了,再進一步,完全沒有任何必要。
朱翊鈞對此只能表示遺憾。
大司寇王崇古負責督辦大明朝皇宮的營造,在陛下離京前,王崇古和工部尚書郭朝賓,先讓陛下參加了奠基典禮。
這個奠基典禮就是皇帝出現的時候,放兩掛鞭炮,然後皇帝拿著一個鏟子鏟兩下土,代表這宅子是皇帝奠基,就是走個形式。
但是這個形式走著走著,就不是那麼形式了,因為皇帝要求郭朝賓和王崇古講一講,到底是如何實現自己的要求。
“中軸線的建築,我們打算採用鋼混結構。”郭朝賓站在地基之前,對大明皇帝以及若干廷臣講解著他的營造計劃,這次的營造工期緊、任務重,要求高,而且是朝臣們眾望所歸。
朝臣們已經出離的憤怒了,小皇帝若是在工地大婚,大明朝上下臣子,直接找根繩把自己掛上去得了!
“等會兒?什麼結構?”朱翊鈞示意郭朝賓暫停一下,不太確信的問道。
“鋼混,鋼鐵的鋼,混凝的混。”郭朝賓非常確切的說道:“我們找到了符合陛下要求的材料,不能燒火,不能整日修修補補,我們將在這個表面上貼一層木皮,規制和過去就完全一樣了,但是完全燒不起來。”
朱翊鈞當然明白這個詞的含義,他原來以為王崇古和郭朝賓會用石塊,畢竟石塊的加工工藝很成熟,但是現在郭朝賓說的是水泥加鋼鐵的結構。
“混凝的混,是什麼東西?”朱翊鈞再次發問。
“石灰,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成質之後,入水永劫不壞。億萬舟楫,億萬垣牆,窒隙防淫,是必由之,以用於填船板縫,也可以坐樁,龍江造船廠上四塢和下四塢的塘底,都會先抹上這種石灰,加水膠結碎石築底。”郭朝賓拿來一個凝結後的疙瘩,交給了陛下。
不用石料的原因很簡單,禮部不可能答應用石料的,因為在大明石屋在陵寢中用的比較多。
那麼鋼混就是一個不錯的折中方案,既滿足了陛下對於新家的要求,也滿足了禮部對於禮法的要求。
朱翊鈞看完非常確信,這就是水泥,水凝性石灰。
郭朝賓詳細的講解了工藝,之所以要用石灰加粘土,是為了增加穩定性,而鋼是骨料,只有水泥怕出現坍塌,但是用上了鋼,那就會好很多。
這就是王崇古的考古式科研,從龍江造船廠的志書中翻找出了築底的建築材料,來為陛下營建新的皇宮,貼一層木皮,完美符合了陛下的需求。
“幹吧,幹吧。”朱翊鈞同意了使用這種建築材料,他非常滿意,主要是大明皇宮數次火災,搞得皇帝都很被動,朱翊鈞其實就打算修個石宮,結果王崇古和郭朝賓整出了一個大活兒來。
朱翊鈞這才知道,原來在船廠,尤其是船塢的營造時,用水凝性石灰築底已經是這個年代的普遍做法。
而工部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鋼骨。
朱翊鈞走上了車駕,看著張居正說道:“先生與朕同乘一駕吧。”
“臣不敢。”張居正卻不肯上車,如果陛下親政了,這是表示一種君聖臣賢,可陛下仍然未曾親政,上車就是僭越。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禮數的臣子,他發現小皇帝總是有些惡趣味,嫌他不夠忙,整天給他找事。
朱翊鈞擺了擺手意興闌珊的說道:“繁文縟節。”
大明皇帝出京了!
自從嘉靖南巡被火燒後,大明皇帝已經多少年沒出過京了?但是現在,小皇帝離開了京城,而目的地是天津衛。
海運漕糧的船隻已經快到了,朱翊鈞之所以親自前往查看,主要是親眼看一眼這個五桅過洋船,是不是真的如同松江府造船廠說的那樣雄偉。
前往天津衛的這次出行,已經經過了長時間的廷議,張居正為首的楚黨高度贊同,而葛守禮為晉黨則是激烈反對,雙方已經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交鋒,最後以張居正獲勝,小皇帝順利出行告終。
按照葛守禮的說法,讓皇帝辛苦奔波是臣子的無能,而張居正則是高舉行之者一,信實而已,如果陛下連海船都沒見過,如何瞭解海貿的艱辛,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親眼所見。
張居正在為海漕之事加碼,而葛守禮在尊主上威福之權,值得注意的是,葛守禮不是說不行,不能看,而是說等皇帝大婚後,再去看,他認為陛下現在年紀小,出門在外難免會水土不服,染上瘟病,如何得了?
葛守禮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而且得到了大多數朝臣們的認可,是的,在葛守禮看來,小皇帝就像瓷瓶一樣一碰就碎,這個年代的人就是這樣的脆弱,可能出個遠門,接觸到不同的菌群,就會死於水土不服,尤其是現在皇帝未能大婚,更沒有孩子的情況下,出門萬一病了,大明要出大事。
這兩種意見在朝中形成了激烈的衝突,最後在小皇帝表演了一下六十五斤硬弓十矢全中之後,葛守禮才愕然的發現,皇帝不是瓷瓶,完全是個鋼混的水泥墩子!
十四歲,六十五斤強弓,十矢全中,這是何等水平,也就比李如松弱點。
葛守禮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小皇帝出門剛到天津衛就病了,但是第二天小皇帝又生龍活虎的出現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出席了漕糧到港的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