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八十四章 可持續性的丟人



 大明外廷開始查賄政之弊的同一時間,內廷也開始查賄政之弊。

 查太監貪腐這件事,非常的魔幻。

 魔幻到朱翊鈞看著面前馮保這本奏疏,都有點以為自己看錯了,就像是娼妓有很多個相好的,太監貪腐自古就非常理所應當。

 朱翊鈞跟馮保講,大明這條船是從頂上開始漏的,主要是皇宮庶務之事,對於宦官貪腐,朱翊鈞持有保留意見,保留就是不反對,不反對就是你不要太過分,我就當不知道的一種態度。

 馮保很清楚皇帝這種態度,可問題是張宏虎視眈眈的要撅了他這個老祖宗,賄政、姑息宮裡更加嚴重。

 馮保不得不對太監貪腐的事進行追查了,因為已經影響到內廷的正常運轉了。

 南京內官監奉御靳成等一眾南京太監們,共計貪墨南京皇宮修繕銀子三十二萬四千餘兩,論斬。

 蘇州、杭州織造太監陳寶等一眾織造太監,共計貪墨蘇杭製造絲綢3.5萬餘匹,其中包含了御用緞匹近三千匹,論斬。

 靳成是馮保的人,陳寶是張宏的人,同時論斬,他們論斬不是因為貪了多少銀子,而是把手摸向了不該伸的地方。

 首先是南京皇宮修繕,皇帝的確不去南衙住,但這個錢不能拿,尤其是眼下北衙皇宮中軸線被燒的一乾二淨的時候,而御用緞匹居然敢貪三千匹,緞匹這種皇室專用的絲綢,一年入京才五千匹!

 “張大伴,你不反對下嗎?這也有你的人。”朱翊鈞看著手中馮保的奏疏,詢問張宏的意見。

 “不打勤不打懶,就打那個不長眼,國帑內帑空虛,不想著陛下主上,只想著自己,這就是該死。”張宏並不反對馮保殺貪腐之風的打算,內廷真的要殺這股賄政之風,物理意義上的殺,直接論斬。

 張宏認為這兩撥人都該死,宦官無論是老祖宗還是二祖宗的人,那首先都是陛下的人,這手伸向了不該伸的地方,就該死。

 朱翊鈞捉摸了下,一邊批閱一邊說道:“那就鴆殺了,留個全屍吧。”

 這是朱翊鈞最大的仁慈了。

 宮裡的撕咬比外廷來的更加直接和血淋淋,按照宮規,這些個宦官,都要千刀萬剮的,朱翊鈞還是給了最後的體面。

 而繼任蘇州杭州的織造太監名字叫孫隆。

 朱翊鈞處置奏疏的地方在文華殿,本來應該在乾清宮的,但是乾清宮被點了,朱翊鈞說送慈寧宮批閱,張居正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非常奇怪,張居正說不方便,因為要傳遞公文,要走工地,容易丟失。

 後來朱翊鈞才發現,張居正真正的理由不是不方便,而是他是真的不相信任何人。

 這次宮中大火,張居正懷疑李太后是幕後指使之一,目的就是繼續獨攬朝綱。

 大火發生在李太后移宮慈寧宮之後,大火發生後,朱翊鈞搬到了慈寧宮暫住,移宮之前李太后在乾清宮掌批閱奏疏之權,為了不讓權力從手中流失,勾結宮外發動了大火燒宮,是情理之中。

 而且武清伯李偉和族黨尤其是張四維有生意往來。

 張居正表達的非常隱晦,他講史,講宋仁宗和劉娥劉太后的權鬥,講世宗皇帝和張太后的鬥法,講漢初呂后,將唐初則天皇后,講景泰帝兒子朱見濟的離奇死亡,講景泰帝無子,講奪門之變。

 景泰帝兒子的太子朱見濟的死,即便是在國史實錄中,也只有一個薨字,不說病死,不說暴疾,只有薨一字,讓人浮想聯翩。

 權力會讓人變得面目醜陋,權力讓人慾罷不能,權力就是人心至毒,張居正是怕大明頂層撕裂鬧出亂子來。

 朱翊鈞一句話把張居正給秒了,他告訴張居正:萬曆二年三月起,因為武清伯李偉請四千銀修家宅,鬧出了勳戚們上奏請修家宅的亂子後,送往乾清宮奏疏,聖母就已經不看奏疏了,皆是朕親手硃批。

 李太后的放權,遠比朝臣們認為的要早的多,武清伯李偉鬧出了點小亂子之後,李太后就不看奏疏了,反正小皇帝看得懂,處置得當,李太后費這個勁兒作甚?

 最近宮裡的銀子多了,皇帝逢年過節就恩賞武清伯李偉,多的時候五百一千兩,少的時候,也有一百、兩百,一年得有一萬兩左右。

 張居正被小皇帝秒了之後,呆滯了半天才說道:聖母德配坤元,含萬匯而發育;陛下道隆乾運,躋四海於昇平。

 張居正會產生這種誤會是很正常的。

 按照一般慣例而言,這天子太后,處於世間權力巔峰的矛盾,是對立而統一的,自古以來都會產生衝突,而且十分劇烈,就這麼輕描淡寫的歸政了?

 就是這麼輕描淡寫的歸政了。

 朱翊鈞還是答應了在文華殿處置奏疏,張居正不信人心,只看事情的結果。

 大火燒了這半個多月的時間,李太后的關注點完全在清宮上,壓根就沒想過奏疏的事兒…

 最終張居正才確信了,李太后真的對權力不熱衷。

 “寧遠伯出平虜堡進兵一百三十里,殺賊三百二十級,逼退進犯青龍堡土蠻諸部後,返回關內。”朱翊鈞拿出了一本奏疏,這是張學顏和侯於趙,為李成梁請功的奏疏。

 這就是大寧衛存在的好處,去年土蠻喀爾喀五部速把亥進攻遼東,大寧衛進兵攻敵必救,速把亥退兵;今年春天,土蠻進犯大寧衛,遼東從平虜堡出兵,攻敵必救,土蠻只好退兵。

 這就是攻守相望的掎角之勢。

 土蠻汗是有福分的,被大明兩個新晉武勳,南戚北李這麼輪番伺候,土蠻汗這多大的福氣?

 朱翊鈞在職官書屏前研究了下,硃批了這本奏疏。

 大寧衛的軍事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朱翊鈞寧願讓張四維這種賤貨多蹦躂兩天,也要站穩大寧衛。

 朱翊鈞專門點了五瓶國窖地瓜燒,給李成梁送去,算是慶賞,也是感謝,戰爭沒有發生在遼東轄區,李成梁可以不動彈,但是李成梁動了,還逼的土蠻汗不敢擅動,這樣,大家都有了體面,這是好事。

 擔心遼東徹底藩鎮化的,甚至包括寧遠伯。

 朱翊鈞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巡按雲南御史郭廷梧言,國初京師有寶源局,各省有貨泉局,自嘉靖年間,省局停廢、民用告匱,況滇中產銅不行鼓鑄,反而以重價遠購海外,肥外損己孰利孰害?”

 雲南巡按御史這段話很有意思,說的是大明朝的錢法,京師寶源局,地方貨泉局負責發幣,後來都停了,百姓沒錢可以用了,朝廷不用滇銅,卻大價錢在海外購買,是不是肥水流了外人田?是不是寧與友邦,不予家奴?

 一本奏疏既說明了大明錢法的制度設計,又說了錢法敗壞的時間和原因,而後鼓譟鑄錢,也批評了朝廷外面買銅都不在家裡開發。

 現在是雲南想要把鑄錢的事兒留在雲南,而朝廷現在有銀子,想要在三大磯之一城陵磯,也就是岳陽江港鑄錢,投入五年時間,所有鑄錢收益疏浚長江水道,加強雲南和腹地的溝通。

 雲南當然想把鑄錢的行當留在雲南,做好了就是支柱產業,切身利益,就像西北想要把毛呢官廠放在西北,而不是京畿二十里的永定河畔。

 雲南巡按御史為了把鑄錢行當留在雲南的意志極為堅決,一改往日雲南邊陲極遠,不參與朝中黨爭的做派,直接上奏彈劾張居正為家鄉謀利,張居正是楚黨黨魁,是湖廣人,他把鑄錢的地方設在岳陽,就是給家鄉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