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零一章 大明關鍵崗位人員看板,可視化管理系統(第3頁)
“這些個牌子為何是六色的?”朱翊鈞有些奇怪的問道。
“白色的是楚黨,綠色的是晉黨,藍色的是浙黨,紫色的是齊黨,木色的為無黨。”馮保拿著那些貼浮貼、顏色各異的掛牌笑著說道。
還有一種顏色,馮保沒有解釋,但那個硃紅色的牌子,顯然是帝黨,戚繼光、海瑞、俞大猷都是硃紅色牌底。
“孃親,元輔先生有恭順之心。”朱翊鈞臉上勾出了一絲笑意,這抹笑意很快化開,變成了陽光開朗的笑容。
李太后看著那十五頁的屏風,小皇帝只要伸伸手,就能知道這個崗位上是誰,來自哪裡,有何履歷,屬於何黨,她慢慢走了過去,站在屏風之前,滿是感慨的說道:“大明國朝,已經多久沒有這般有恭順之心的大臣了。”
“這麼些年來,大臣們總是高舉著儒家禮法的條條框框,非要框住皇帝,連推舉臣工任事,都是語焉不詳。”
大明皇帝牢牢被束縛在信息繭房之中,天下事別說看清了,就是廷臣,到底是個什麼,都是語焉不詳。
這也是自三楊以來,天下首輔的玩法,大明皇權無限大,但是你皇帝不知道,就只能聽首輔的處置意見。
而張居正不是這樣做首輔的,他上《陳五事疏》要求小皇帝見廷臣召輔臣,藉著侯於趙的奏疏,請皇帝見朝臣,又以祖宗成法,請皇帝見外官、見縣丞縣丞典史、見百姓冤屈者和耆老。
現在更是把這十五頁的屏風搬到了皇帝面前,天下任事之人,一目瞭然。
張居正從來不想把小皇帝牢牢的困在信息繭房之內,而是希望小皇帝真的能夠成才,能夠切實的成為有道明君。
小皇帝揹著手,在屏風前走來走去,就像是一頭雄獅在審查自己的疆域,他站定,拿過了屏風附帶的長木棍,對著大明江山指指點點,滿是笑意的對著馮保、張宏說道:“殷正茂在這裡,極南廣州府,濠鏡在這裡,就是前段時間,殷正茂趕走小弗朗機人的地方。”
“月港在這裡,松江府在這裡,都掌蠻在這裡。”
“一目瞭然。”
朱翊鈞笑著說道:“好好好,看賞,看賞。”
馮保拿出另外一本奏疏俯首說道:“陛下,元輔呈奏,說要辭正一品俸,仍以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二品俸,此乃御下不嚴之錯。”
“不準。”朱翊鈞一聽,立刻搖頭說道:“朕賞賜就是賞賜,哪有拿回來的道理。”
“臣遵旨。”馮保呈硃筆,朱翊鈞想了想寫道:“不允勿議。”
“孃親,孩兒去讀農書了。”朱翊鈞處理完了屏風的事兒,邁著四方步,回自己寢室讀書去了。
高啟愚之事,在皇帝、張居正、葛守禮的聯合壓制下,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主要是這職官書屏,確實恭順。
張居正、譚綸、張翰,上這麼一道屏風,立刻引起了朝中的議論,張居正從僭越主上的奸臣,立刻搖身一變,變成了討好皇帝的諂臣,討好皇帝,哪有拿著百官底褲獻媚的!
張居正的風力輿論極為複雜,一面是僭越,一面是諂媚,到底哪一面才是張居正,還是這兩面都是張居正呢?
而高啟愚回到客棧,拿出了早已得到、卻沒有來得及翻閱的矛盾說拿了出來,張居正已經不認他這個學生了,但最後還問他讀沒讀,高啟愚自然要看,而且要好好研讀一番,要清楚自己到底做出了什麼,日後才能不再犯錯。
高啟愚一直秉燭看書,直到把書看完,才深切的認識到,自己好像搞錯了,小皇帝雖然小,但真的能成。
小皇帝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懶懶散散,對國事莫不關心的小皇帝,而是一個睿哲漸開的君主。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高啟愚攤開了一本空白的奏疏,沉默了許久,開始寫請致仕的奏疏,他的所作所為,讓他的座師陷入了被動之中,既然做錯了事,就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消除影響。
毫無疑問,致仕是一種解決的辦法。
第二天,高啟愚就收到了下章奏疏,上面畫著一個叉,應批盡批,小皇帝不准他致仕,他高啟愚就只能繼續為皇帝效命。
小皇帝的意思很明確,張居正到底會不會求榮得辱,到底會不會人亡政息,高啟愚且看著就是!
瞧誰不起呢!
二月的天依舊寒冷,四千名進京的舉人,開始排著隊進入貢院,開始考試,大明三年一次的會試,在清晨薄霧中,開始了。
而這個人群之中,有兩個人,非常的扎眼,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張懋修,二人以順天府舉人的身份,入貢院考試。
眾目睽睽的科舉考試開始了。
考試一開始,彈劾張居正操弄國之大柄科舉的奏疏,如同雪花般的飄進了內閣。
首先,就是質疑張敬修和張懋修二人的舉人籍貫,二人出生於順天府,以北衙順天府舉人的身份參加科舉,若是中了進士,則是北榜;若是以湖廣籍貫,湖廣舉人身份參加科舉,則是中榜。
關於張敬修和張懋修這兩個人,到底應該以哪裡舉人應試,朝中展開了一輪極為激烈的討論。
北榜、中榜的名額不同,評卷標準有所不同。
其次,則是部分的科臣認為,大明正三品以上官員子嗣,一律為不視事恩蔭為宜,父子同為國朝進士,尤其是當國首輔,為兒子謀求進士,豈不是輕而易舉?張居正壞事做盡,以權謀私。
會試還在進行,針對張居正的彈劾,就已經愈演愈烈。
張居正似乎早已預料到這個局面,他在南衙讓縉紳們還田,會不會從南衙擴大到整個天下?這是必然,就像考成法在京中試行之後,推而廣之,推行天下了。
所以,張居正必然會得到了廣泛的質疑,這種質疑,是一種對張居正主持還田之事的抗爭。
反對一個政令,不一定要明確反對政令,也可以把主政的這個人徹底汙名化,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也算是一種慣例。
朱翊鈞再次來到了文華殿,在文華殿之側,就擺著張居正呈送御前的職官書屏。
“陛下有旨。”馮保待眾人見禮之時,一甩拂塵開口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今夕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今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是看顧先生子孫便了,欽此。”
朱翊鈞這道聖旨極為簡短,他引用的那句詩,是張居正五子張允修,在崇禎十七年寫下的絕命詩。
崇禎十七年,大西王張獻忠的部下打到了江陵,聽說張居正的兒子張允修居住在這裡,堅持要求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不肯,自殺以殉大明。
在崇禎十七年,不僅有崇禎皇帝以死殉國,張居正五子張允修以死為大明守節。
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明末抗清,被俘不肯變節,堅貞不屈,被斬首示眾,張居正沒有不忠於大明,他的兒子沒有不忠於大明,他的曾孫同樣沒有。
朱翊鈞也不知道這些朝士們在爭論些什麼,嚴嵩兒子嚴世藩恩蔭為官,徐階的兒子恩蔭為官,張居正的兒子們,沒有走恩蔭的路子,而是走科舉路線,跟天下讀書人一起卷,怎麼就不行了呢?
“關於元輔先生的兩個兒子是否恩科,等恩科結束之後再議不遲,廷議吧。”朱翊鈞宣佈了自己的決定。
張居正翻出了一本奏疏說道:“南衙諸權豪侵佔七萬頃,宋陽山上奏言還田事。”
無論遭到了何等的非議,張居正都堅持不懈的向前走,處於風力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張居正仍然要繼續推動還田。
“還,必須要還。”海瑞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職官書屏,這個屏風確確實實真實存在。求月票,嗷嗚!!
“白色的是楚黨,綠色的是晉黨,藍色的是浙黨,紫色的是齊黨,木色的為無黨。”馮保拿著那些貼浮貼、顏色各異的掛牌笑著說道。
還有一種顏色,馮保沒有解釋,但那個硃紅色的牌子,顯然是帝黨,戚繼光、海瑞、俞大猷都是硃紅色牌底。
“孃親,元輔先生有恭順之心。”朱翊鈞臉上勾出了一絲笑意,這抹笑意很快化開,變成了陽光開朗的笑容。
李太后看著那十五頁的屏風,小皇帝只要伸伸手,就能知道這個崗位上是誰,來自哪裡,有何履歷,屬於何黨,她慢慢走了過去,站在屏風之前,滿是感慨的說道:“大明國朝,已經多久沒有這般有恭順之心的大臣了。”
“這麼些年來,大臣們總是高舉著儒家禮法的條條框框,非要框住皇帝,連推舉臣工任事,都是語焉不詳。”
大明皇帝牢牢被束縛在信息繭房之中,天下事別說看清了,就是廷臣,到底是個什麼,都是語焉不詳。
這也是自三楊以來,天下首輔的玩法,大明皇權無限大,但是你皇帝不知道,就只能聽首輔的處置意見。
而張居正不是這樣做首輔的,他上《陳五事疏》要求小皇帝見廷臣召輔臣,藉著侯於趙的奏疏,請皇帝見朝臣,又以祖宗成法,請皇帝見外官、見縣丞縣丞典史、見百姓冤屈者和耆老。
現在更是把這十五頁的屏風搬到了皇帝面前,天下任事之人,一目瞭然。
張居正從來不想把小皇帝牢牢的困在信息繭房之內,而是希望小皇帝真的能夠成才,能夠切實的成為有道明君。
小皇帝揹著手,在屏風前走來走去,就像是一頭雄獅在審查自己的疆域,他站定,拿過了屏風附帶的長木棍,對著大明江山指指點點,滿是笑意的對著馮保、張宏說道:“殷正茂在這裡,極南廣州府,濠鏡在這裡,就是前段時間,殷正茂趕走小弗朗機人的地方。”
“月港在這裡,松江府在這裡,都掌蠻在這裡。”
“一目瞭然。”
朱翊鈞笑著說道:“好好好,看賞,看賞。”
馮保拿出另外一本奏疏俯首說道:“陛下,元輔呈奏,說要辭正一品俸,仍以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二品俸,此乃御下不嚴之錯。”
“不準。”朱翊鈞一聽,立刻搖頭說道:“朕賞賜就是賞賜,哪有拿回來的道理。”
“臣遵旨。”馮保呈硃筆,朱翊鈞想了想寫道:“不允勿議。”
“孃親,孩兒去讀農書了。”朱翊鈞處理完了屏風的事兒,邁著四方步,回自己寢室讀書去了。
高啟愚之事,在皇帝、張居正、葛守禮的聯合壓制下,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主要是這職官書屏,確實恭順。
張居正、譚綸、張翰,上這麼一道屏風,立刻引起了朝中的議論,張居正從僭越主上的奸臣,立刻搖身一變,變成了討好皇帝的諂臣,討好皇帝,哪有拿著百官底褲獻媚的!
張居正的風力輿論極為複雜,一面是僭越,一面是諂媚,到底哪一面才是張居正,還是這兩面都是張居正呢?
而高啟愚回到客棧,拿出了早已得到、卻沒有來得及翻閱的矛盾說拿了出來,張居正已經不認他這個學生了,但最後還問他讀沒讀,高啟愚自然要看,而且要好好研讀一番,要清楚自己到底做出了什麼,日後才能不再犯錯。
高啟愚一直秉燭看書,直到把書看完,才深切的認識到,自己好像搞錯了,小皇帝雖然小,但真的能成。
小皇帝已經不是過去那個懶懶散散,對國事莫不關心的小皇帝,而是一個睿哲漸開的君主。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高啟愚攤開了一本空白的奏疏,沉默了許久,開始寫請致仕的奏疏,他的所作所為,讓他的座師陷入了被動之中,既然做錯了事,就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消除影響。
毫無疑問,致仕是一種解決的辦法。
第二天,高啟愚就收到了下章奏疏,上面畫著一個叉,應批盡批,小皇帝不准他致仕,他高啟愚就只能繼續為皇帝效命。
小皇帝的意思很明確,張居正到底會不會求榮得辱,到底會不會人亡政息,高啟愚且看著就是!
瞧誰不起呢!
二月的天依舊寒冷,四千名進京的舉人,開始排著隊進入貢院,開始考試,大明三年一次的會試,在清晨薄霧中,開始了。
而這個人群之中,有兩個人,非常的扎眼,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張懋修,二人以順天府舉人的身份,入貢院考試。
眾目睽睽的科舉考試開始了。
考試一開始,彈劾張居正操弄國之大柄科舉的奏疏,如同雪花般的飄進了內閣。
首先,就是質疑張敬修和張懋修二人的舉人籍貫,二人出生於順天府,以北衙順天府舉人的身份參加科舉,若是中了進士,則是北榜;若是以湖廣籍貫,湖廣舉人身份參加科舉,則是中榜。
關於張敬修和張懋修這兩個人,到底應該以哪裡舉人應試,朝中展開了一輪極為激烈的討論。
北榜、中榜的名額不同,評卷標準有所不同。
其次,則是部分的科臣認為,大明正三品以上官員子嗣,一律為不視事恩蔭為宜,父子同為國朝進士,尤其是當國首輔,為兒子謀求進士,豈不是輕而易舉?張居正壞事做盡,以權謀私。
會試還在進行,針對張居正的彈劾,就已經愈演愈烈。
張居正似乎早已預料到這個局面,他在南衙讓縉紳們還田,會不會從南衙擴大到整個天下?這是必然,就像考成法在京中試行之後,推而廣之,推行天下了。
所以,張居正必然會得到了廣泛的質疑,這種質疑,是一種對張居正主持還田之事的抗爭。
反對一個政令,不一定要明確反對政令,也可以把主政的這個人徹底汙名化,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也算是一種慣例。
朱翊鈞再次來到了文華殿,在文華殿之側,就擺著張居正呈送御前的職官書屏。
“陛下有旨。”馮保待眾人見禮之時,一甩拂塵開口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今夕敢言能報國,他年漫惜未掄科,今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是看顧先生子孫便了,欽此。”
朱翊鈞這道聖旨極為簡短,他引用的那句詩,是張居正五子張允修,在崇禎十七年寫下的絕命詩。
崇禎十七年,大西王張獻忠的部下打到了江陵,聽說張居正的兒子張允修居住在這裡,堅持要求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不肯,自殺以殉大明。
在崇禎十七年,不僅有崇禎皇帝以死殉國,張居正五子張允修以死為大明守節。
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明末抗清,被俘不肯變節,堅貞不屈,被斬首示眾,張居正沒有不忠於大明,他的兒子沒有不忠於大明,他的曾孫同樣沒有。
朱翊鈞也不知道這些朝士們在爭論些什麼,嚴嵩兒子嚴世藩恩蔭為官,徐階的兒子恩蔭為官,張居正的兒子們,沒有走恩蔭的路子,而是走科舉路線,跟天下讀書人一起卷,怎麼就不行了呢?
“關於元輔先生的兩個兒子是否恩科,等恩科結束之後再議不遲,廷議吧。”朱翊鈞宣佈了自己的決定。
張居正翻出了一本奏疏說道:“南衙諸權豪侵佔七萬頃,宋陽山上奏言還田事。”
無論遭到了何等的非議,張居正都堅持不懈的向前走,處於風力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張居正仍然要繼續推動還田。
“還,必須要還。”海瑞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職官書屏,這個屏風確確實實真實存在。求月票,嗷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