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章 明攝宗張居正(第3頁)
蓋棺定論幾次變化,表現為貫穿廟堂和輿論之間、各種力量之間的爭議和博弈,也揭示出不同時代的現實需要和價值取向。
總體而言,王陽明走後,王陽明就不是他自己個兒了,就跟孔夫子一樣。
張居正翻開了一本奏疏,也明白了為何小皇帝突然提起了這件事,是因為禮部尚書萬士和提議今年的春闈會試以守仁心學為宜,也就是說,考進士的評卷標準,從朱程理學轉為陽明心學。
禮部要換考綱。
張居正語重心長的說道:“萬尚書,我不是不同意以陽明心學為主,可是這守仁心學,自從守仁薨逝,這悖謬日甚,只講致良知,其危害廣甚。”
“還有,朝士多半富碩、文教興旺之地,南衙為主,而云貴川黔陝山閩廣則窮困,姑息之大弊遍佈大明內外上下,蔚然成風,南衙地面人人歡欣鼓舞,則窮困文教不興之地,則揭竿而起。”
譚綸看萬士和似乎沒聽明白的樣子,開口說道:“元輔說的略顯複雜,其實很簡單,陽明心學流傳南衙較多,你禮部換考綱,就該提前說,最少提前十年。”
“突然改旗易幟,變換考綱,窮困文教不興之地,這會試乾脆別考了。”
譚綸是浙黨黨魁,他其實應該為他全浙會館的學子張目,但是他一開口,就說:改換考綱不公平。
大明分為南北中三榜,把進士的名額按照舉人數分為了三份,看似公平,但其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公平。
進士名額分為了三份,可是這一甲(前3名)、二甲(前183名)的考生,基本上被富碩、文教興旺之地的南衙給霸佔了,一甲直接入翰林院為庶吉士,能選上庶吉士的也多是二甲的考生。
自英宗以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矩定了之後,大明朝的內閣,就幾乎被南衙學子所壟斷,而政策上的傾斜,甚至是姑容之弊,就愈演愈烈了。
富碩、文教興勝之地,得到了政策傾斜或者姑息,歡欣鼓舞;貧困、文教不興之地,得不到政策傾斜,則拿起武器批判爭取。
改考綱,至少要十年以上提前公佈,而且徐徐圖之,一蹴而就,那是兒戲。
譚綸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既然坐在文華殿上,就不只是浙黨黨魁的身份,甚至譚綸自己本身,對這個黨魁也不是很在意,只是張居正需要一個浙黨,代替族黨,聯合新晉黨,造成一種平衡的局面罷了。
“原來如此,那就暫時不改了。”萬士和聽了張居正和譚綸的解釋,思索再三,決定聽從兩位的意見,不改考綱。
萬士和是晉黨,他是楊博臨走的時候舉薦的,陝西和山西,也是窮困、文教不興之地。
張居正繼續說道:“我推舉閱視邊方兵科給事中李樂,前往應天府做府尹,李樂乃是循吏。”
張居正沒有借別人的名義舉薦自己的朋黨,而是直接開口,自己舉薦了李樂前往應天府,顧章志已經被押回了京師,應天府尹的人選,卻懸而未決。
“有人有異議嗎?”張居正看了一圈,沒人反駁,也沒有人提出候補人選,選擇了貼浮票,請陛下蓋章用印。
之所以如此直截了當,就是張居正對江南縉紳的回應,要麼阻撓公法,傷任事之臣者,那到時候,國典具存,必不容貸;要麼乖乖把田還了,不要再生那麼多的么蛾子的事兒。
廷臣們也明白,元輔這是抓住了南衙權豪縉紳的痛腳,抓住了南衙地面的主要矛盾,有了絕對的優勢。
南衙地面的主要矛盾,就是權豪縉紳的侵佔和窮民苦力、失地佃戶之間的矛盾,更確切地說,張居正挑選出顧氏打掉,將糧道拿在了自己的手裡,權豪縉紳再想掀桌子,就沒有了那個資格。
而現在,朝廷要求交甲弩還田,就成了張居正佔據絕對優勢的鈍刀子割肉,割的慢,但是他割的疼。
張居正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說道:“我舉薦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詹事府王希烈,充會試考官,左春坊學士掌翰林院事申時行,左春坊左中允範應期,翰林院檢討高啟愚為同考官。”
科舉的主考會試,這份名單是張居正深思熟慮過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次輔呂調陽和王希烈為主考,申時行、範應期、高啟愚為同考。
“高啟愚不行。”葛守禮頗為確切的說道:“高啟愚主持應天府鄉試時候,出的題目是《舜亦以命禹》。”
文華殿內的氣氛立刻凝重了起來,春風翻卷著羅幕,萬曆二年二月的廷議立刻變得劍拔弩張了起來。
高啟愚的這一個命題,舜亦以命禹,裡面的命就是天命,也是舜將天命交給了大禹的意思。
洪災氾濫,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大禹能夠治水,遂得天命。
而眼下的大明,也是千瘡百孔,四海困窮,天祿將終,張居正能夠治天下,是不是也要遂得天命?
概括而言,這個典故的意思是:皇位應屬於有德者,應當像舜禹之間那樣,實行禪讓。
葛守禮看著張居正眼神微眯面色不善的說道:“元輔,高啟愚作為張黨之一,去歲應天府主持鄉試之時,出這個題目是何意?應天府,留都重地,哪怕是為了避免一些事,也該避開這些,他非但不避開,還故意以這個為題目,是何居心?”
“也不是我葛守禮自由心證,胡亂攀咬於他,高啟愚主持鄉試,如此出題,過分了。元輔說是不是呢?”
朱翊鈞亦停筆看向了廷議的諸位大臣,明攝宗張居正,終於走到了手下人勸進的環節了。
晉黨有蠢貨,張黨也有自以為是的蠢貨。
張居正面色立變,看向了禮部尚書萬士和,萬士和有點懵,去年他從南京回到京師的時候,北衙的鄉試已經過了,他還真不知道出了這麼一個么蛾子的事兒。
那會兒的禮部尚書是陸樹聲,這麼大的壓力,為何要讓他這個新的禮部尚書去承受!
萬士和略微有些慌張,他認真的思索了一番,又站起身來,拜託一名緹騎前往禮部確認,沒過多久,緹騎回稟,經過禮部確認,確有此事。
張居正聽聞,閉目良久,站起身來,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的行大禮,跪在地上,重重的嘆了口氣,跪在地上,俯首說道:“陛下,臣羞愧,御下不嚴,懇請致仕歸鄉,以明志證心。”
張居正完全不知道此事,鄉試不過廷議,是禮部部議之事,高啟愚也從來沒有談到過這件事。
這也不怪高啟愚,就連遊七也曾經一度以為,自家先生想當王莽,而不是諸葛亮,張居正不往前走,也有人推著他往前走的鐵證。
張居正本以為是一件普通的廷議之事,萬萬沒料到,居然還有這麼個大雷等著他。
就是張居正此時大聲的告訴天下人,他不知情,有人會信他張居正不知情嗎?高啟愚辦這麼大的事兒,不跟張居正商量一二?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嚴肅的說道:“元輔先生,先帝有命,令先生為國之輔弼,先生如何忍心棄朕而去?國事如何?朕又如何?”
“臣慚愧。”張居正跪在地上仍不起來,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他從來沒有想要自己取而代之。
葛守禮驚訝的發現,自己好像闖大禍了!
他就是不同意高啟愚做同考官,想要換個人,取得在對抗元輔僭越主上的一個小小勝利,獲得一些威望,結果張居正居然真的要打定了主意致仕。
張居正跑了,誰來治國?
高啟愚辦的這件事,非常非常的蠢,但高啟愚就是辦了。只能說大明的臥龍鳳雛如同過江之鯽一樣層出不窮。求月票,嗷嗚!!!!!
總體而言,王陽明走後,王陽明就不是他自己個兒了,就跟孔夫子一樣。
張居正翻開了一本奏疏,也明白了為何小皇帝突然提起了這件事,是因為禮部尚書萬士和提議今年的春闈會試以守仁心學為宜,也就是說,考進士的評卷標準,從朱程理學轉為陽明心學。
禮部要換考綱。
張居正語重心長的說道:“萬尚書,我不是不同意以陽明心學為主,可是這守仁心學,自從守仁薨逝,這悖謬日甚,只講致良知,其危害廣甚。”
“還有,朝士多半富碩、文教興旺之地,南衙為主,而云貴川黔陝山閩廣則窮困,姑息之大弊遍佈大明內外上下,蔚然成風,南衙地面人人歡欣鼓舞,則窮困文教不興之地,則揭竿而起。”
譚綸看萬士和似乎沒聽明白的樣子,開口說道:“元輔說的略顯複雜,其實很簡單,陽明心學流傳南衙較多,你禮部換考綱,就該提前說,最少提前十年。”
“突然改旗易幟,變換考綱,窮困文教不興之地,這會試乾脆別考了。”
譚綸是浙黨黨魁,他其實應該為他全浙會館的學子張目,但是他一開口,就說:改換考綱不公平。
大明分為南北中三榜,把進士的名額按照舉人數分為了三份,看似公平,但其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公平。
進士名額分為了三份,可是這一甲(前3名)、二甲(前183名)的考生,基本上被富碩、文教興旺之地的南衙給霸佔了,一甲直接入翰林院為庶吉士,能選上庶吉士的也多是二甲的考生。
自英宗以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矩定了之後,大明朝的內閣,就幾乎被南衙學子所壟斷,而政策上的傾斜,甚至是姑容之弊,就愈演愈烈了。
富碩、文教興勝之地,得到了政策傾斜或者姑息,歡欣鼓舞;貧困、文教不興之地,得不到政策傾斜,則拿起武器批判爭取。
改考綱,至少要十年以上提前公佈,而且徐徐圖之,一蹴而就,那是兒戲。
譚綸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既然坐在文華殿上,就不只是浙黨黨魁的身份,甚至譚綸自己本身,對這個黨魁也不是很在意,只是張居正需要一個浙黨,代替族黨,聯合新晉黨,造成一種平衡的局面罷了。
“原來如此,那就暫時不改了。”萬士和聽了張居正和譚綸的解釋,思索再三,決定聽從兩位的意見,不改考綱。
萬士和是晉黨,他是楊博臨走的時候舉薦的,陝西和山西,也是窮困、文教不興之地。
張居正繼續說道:“我推舉閱視邊方兵科給事中李樂,前往應天府做府尹,李樂乃是循吏。”
張居正沒有借別人的名義舉薦自己的朋黨,而是直接開口,自己舉薦了李樂前往應天府,顧章志已經被押回了京師,應天府尹的人選,卻懸而未決。
“有人有異議嗎?”張居正看了一圈,沒人反駁,也沒有人提出候補人選,選擇了貼浮票,請陛下蓋章用印。
之所以如此直截了當,就是張居正對江南縉紳的回應,要麼阻撓公法,傷任事之臣者,那到時候,國典具存,必不容貸;要麼乖乖把田還了,不要再生那麼多的么蛾子的事兒。
廷臣們也明白,元輔這是抓住了南衙權豪縉紳的痛腳,抓住了南衙地面的主要矛盾,有了絕對的優勢。
南衙地面的主要矛盾,就是權豪縉紳的侵佔和窮民苦力、失地佃戶之間的矛盾,更確切地說,張居正挑選出顧氏打掉,將糧道拿在了自己的手裡,權豪縉紳再想掀桌子,就沒有了那個資格。
而現在,朝廷要求交甲弩還田,就成了張居正佔據絕對優勢的鈍刀子割肉,割的慢,但是他割的疼。
張居正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說道:“我舉薦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詹事府王希烈,充會試考官,左春坊學士掌翰林院事申時行,左春坊左中允範應期,翰林院檢討高啟愚為同考官。”
科舉的主考會試,這份名單是張居正深思熟慮過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次輔呂調陽和王希烈為主考,申時行、範應期、高啟愚為同考。
“高啟愚不行。”葛守禮頗為確切的說道:“高啟愚主持應天府鄉試時候,出的題目是《舜亦以命禹》。”
文華殿內的氣氛立刻凝重了起來,春風翻卷著羅幕,萬曆二年二月的廷議立刻變得劍拔弩張了起來。
高啟愚的這一個命題,舜亦以命禹,裡面的命就是天命,也是舜將天命交給了大禹的意思。
洪災氾濫,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大禹能夠治水,遂得天命。
而眼下的大明,也是千瘡百孔,四海困窮,天祿將終,張居正能夠治天下,是不是也要遂得天命?
概括而言,這個典故的意思是:皇位應屬於有德者,應當像舜禹之間那樣,實行禪讓。
葛守禮看著張居正眼神微眯面色不善的說道:“元輔,高啟愚作為張黨之一,去歲應天府主持鄉試之時,出這個題目是何意?應天府,留都重地,哪怕是為了避免一些事,也該避開這些,他非但不避開,還故意以這個為題目,是何居心?”
“也不是我葛守禮自由心證,胡亂攀咬於他,高啟愚主持鄉試,如此出題,過分了。元輔說是不是呢?”
朱翊鈞亦停筆看向了廷議的諸位大臣,明攝宗張居正,終於走到了手下人勸進的環節了。
晉黨有蠢貨,張黨也有自以為是的蠢貨。
張居正面色立變,看向了禮部尚書萬士和,萬士和有點懵,去年他從南京回到京師的時候,北衙的鄉試已經過了,他還真不知道出了這麼一個么蛾子的事兒。
那會兒的禮部尚書是陸樹聲,這麼大的壓力,為何要讓他這個新的禮部尚書去承受!
萬士和略微有些慌張,他認真的思索了一番,又站起身來,拜託一名緹騎前往禮部確認,沒過多久,緹騎回稟,經過禮部確認,確有此事。
張居正聽聞,閉目良久,站起身來,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的行大禮,跪在地上,重重的嘆了口氣,跪在地上,俯首說道:“陛下,臣羞愧,御下不嚴,懇請致仕歸鄉,以明志證心。”
張居正完全不知道此事,鄉試不過廷議,是禮部部議之事,高啟愚也從來沒有談到過這件事。
這也不怪高啟愚,就連遊七也曾經一度以為,自家先生想當王莽,而不是諸葛亮,張居正不往前走,也有人推著他往前走的鐵證。
張居正本以為是一件普通的廷議之事,萬萬沒料到,居然還有這麼個大雷等著他。
就是張居正此時大聲的告訴天下人,他不知情,有人會信他張居正不知情嗎?高啟愚辦這麼大的事兒,不跟張居正商量一二?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嚴肅的說道:“元輔先生,先帝有命,令先生為國之輔弼,先生如何忍心棄朕而去?國事如何?朕又如何?”
“臣慚愧。”張居正跪在地上仍不起來,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他從來沒有想要自己取而代之。
葛守禮驚訝的發現,自己好像闖大禍了!
他就是不同意高啟愚做同考官,想要換個人,取得在對抗元輔僭越主上的一個小小勝利,獲得一些威望,結果張居正居然真的要打定了主意致仕。
張居正跑了,誰來治國?
高啟愚辦的這件事,非常非常的蠢,但高啟愚就是辦了。只能說大明的臥龍鳳雛如同過江之鯽一樣層出不窮。求月票,嗷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