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2頁)
遭了災,等不到賑濟的老百姓,那還不是哪裡有糧去哪裡?
朱翊鈞將手中的奏疏合上,眯著眼,平靜的問道:“候給事中,是欽天監丞、大司徒誆騙朕?還是卿誆騙朕?”
這是一個送命題。
戶部尚書王國光,那是廷臣,是明公,說大司徒誆騙,左腳踏入官署被致仕,說自己的誆騙皇帝,那明天右腳入官署被致仕。
“臣…臣有罪,還請陛下責罰。”侯於趙直接跪地磕頭請罪了。
朱翊鈞看著侯於趙,略顯無奈的說道:“你哪有罪,朕怎麼敢說伱有罪?朕要是說你有罪,那明天科道言官又跑到承天門磕頭去了。”
“上次雒遵、景嵩等人的事兒,朕就說了句,族黨排異不勝不休,責其還籍閒住,還沒怎麼著呢,好嘛,承天門前,烏央烏央磕了近兩百人。”
“你沒罪,朕不能說你有罪,說你有罪,就是堵塞言路,說你有罪,就是君門遠於萬里有隱禍,說你有罪,就是天道不下濟,下情不上達,說你有罪,那就是普天蒼生回生者,多夭亡者。”
“朕不能說你有罪。”
侯於趙一時間有些語塞,跪在地上,大聲的說道:“臣欺君罔上,臣罪該萬死。”
“元輔,這種情況,言官虛奏,如何處置?”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詢問處置意見。
張居正出列俯首說道:“言官言事,本就是職責所在,有些誇大其詞,誇誇其談,臣以為罰俸半年為宜,處罰重了,有傷耳目之臣骨鯁之氣。”
朱翊鈞看向了侯於趙,想了想說道:“算了,也不罰俸了,本來就沒多少,還要折鈔,寶鈔又是廢紙一堆,言官言事本就是應有之義,你還算說點了東西,這常朝因為你的奏疏定製。”
“有些誇大,就誇大吧,侯於趙,朕能跟你商量幾個事兒嗎?”
侯於趙聞言,更是驚恐,顫顫巍巍的說道:“臣罪該萬死。”
“起來回話,你跪在地上說話,哪有什麼骨鯁之氣?是比干諫紂王跪著說?還是魏徵諫唐太宗跪著說?還是海總憲諫世廟跪著說?站起來說話。”朱翊鈞揮了揮小手。
他不喜歡言官跪著諫言,也不喜歡動不動就罪該萬死,人的命就一條,怎麼萬死?砍一萬遍,劊子手都得折損幾個。
“臣謝陛下隆恩。”侯於趙終於站了起來,再跪著那就是以退為進,威逼主上了。
朱翊鈞看侯於趙站了起來,才開口說道:“第一件事,雒遵、景嵩等三人回籍閒住,是族黨排異,是為了止黨爭之風,要朕給侯給事中講一講黨錮之禍,有怎樣的危害嗎?侯給事中是進士,黨錮的危害,比朕更清楚才是。”
“若是要彈劾大司馬,找點靠譜點的事兒,朝日壇咳嗽,至於劾其回籍閒住?那不顯得朝廷用人如兒戲?若是朝堂連知人任事都是兒戲,國事繁雜,更是兒戲了。”
侯於趙吞了吞喉嚨,俯首說道:“臣謹遵聖誨。”
朱翊鈞點頭說道:“第二件事,日後,侯給事中彈劾,上奏疏的時候,能不能有些句讀?朕讀書少,看奏疏還要斷句,斷半天,還要想明白什麼意思,每天那麼多的奏疏,若是有些恭順之心,就加些句讀,然後把話說的簡練一些,行不?”
“元輔先生下章諸官署,奏疏應簡要明確,宜用俗文俗字,便於朕這個十歲人主讀明白,你看,朕德涼幼衝,能不能將就下朕?”
侯於趙又想跪,但皇帝不讓跪,他顫抖的說道:“君有命,臣不敢不從。”
朱翊鈞繼續說道:“《論語·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何為信?就是信實,是踐履之實,是萬物無窮之理的真實,少些高談闊論,多些踐履之實,更加明確的說,就是說點真的,不要誇誇其談,更不要虛浮於事,為了說而說。”
“若是不會,可以讀一讀元輔先生的《矛盾說》。”
侯於趙只能再次俯首說道:“臣謹遵聖誨。”
“這常朝設立,每月初三一次,正月為二十三日,這還是元輔依據你的奏疏諫言設立,元輔先生乃是先帝龍馭上賓所設輔弼大臣,也是帝師,元輔先生到底有沒有隔絕內外,可自行判斷,路遙見馬力,日久見人心,行了,你也見了朕了,歸班吧。”朱翊鈞揮了揮小手,示意捱了罵的侯於趙,可以歸班了。
“臣遵旨。”侯於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擦了擦額頭的汗,這小皇帝好生的牙尖嘴利,三兩句就把人逼到死衚衕裡,出都出不來。
“下一個,朕看看。”朱翊鈞拿起了第二本奏疏,開口說道:“戶科給事中李戴來了沒?”
“臣在!”李戴趕忙出列俯首說道。
朱翊鈞開口說道:“你上奏言廣東善後四事,第一事為清稅額,師行糧從額外之派,勢不得不行,然今兵革既息,不可因一時權宜之法,致百姓永久之害。”
“你這條很好,但是兩廣總督殷正茂三個月前就上奏,已經把清稅額這事兒辦完了,明歲起,兩廣正賦及折銀,起送入京,哦,對了殷總督說剩下七萬餘銀,押解回京。”
朱翊鈞看向了王國光說道:“大司徒,可有此議?這都三個多月了,朕不記得具體數額了。”
王國光回憶了一番說道:“是七萬四千六百二十三兩金花銀,今年過年前,可以入庫。”
殷正茂為了平叛,要了兩年的稅額,也就是說兩廣兩年的正賦用剿匪平倭,這事兒辦得差不多了,明年起,兩廣正賦繼續入京,李戴說的就是這個已經辦完的事兒。
朱翊鈞看著奏疏說道:“李給事中,朕有點奇怪,你這第二件事,要求是:撤兵盜平,則兵宜散。意思是說既然廣州倭患漸平,就該把為了平定匪患倭寇,招募悍兵解散嗎?”
“臣確有此意。”李戴俯首說道:“匪患倭寇已平,徒養悍兵,恐有藩鎮之虞。”
朱翊鈞有些不確信,又問了一遍:“李給事中,你是認真的嗎?要解散募來的三千兵?”
“臣確有此意。”李戴眉頭緊皺的俯首說道。
飛鳥盡,良弓藏,不是理所當然之事?
朱翊鈞一拍腦門,看了一圈,看到了站的筆直的戚繼光,小皇帝開口說道:“戚帥,你給李給事中講講?”
“臣遵旨。”戚繼光出列思慮了片刻說道:“李給事中不曾帶兵,不太瞭解,這兵若是散了,恐怕有幾個危害,很難處置。”
“廣東之匪盜,盤據甚久,故兵之聚亦甚多,少說也有三千餘人,一旦解散,皆勇悍之夫,挾易驕之氣,無謀生之法、無謀生之業、無謀生之地,欲其守本分而不能,怨懟之氣不能紓解,募兵散則為匪,若再剿,募新兵,如何平定呢?”
募兵就沒法散,除非找個差事給他安置,否則這募集的兵一散,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怨氣一生,落草為寇,根本沒法剿滅,新兵打百戰悍卒,打得過才是怪事。
解散募兵就是製造悍匪,哪怕是每天給飯讓他們無所事事,也決計不能就地解散。
戚繼光繼續說道:“第二個則是兩廣之匪患仍未消除,殷總督接連打出了幾場大勝,這剿匪滅倭,不是那有名有姓的幾個大山頭剿了,就算是安定了,能讓諸公聽聞的匪患倭寇,都是聚嘯而成,打掉了匪窩,這些匪患四散而出,若不追繳,猶如春風吹草,死灰復燃。”
大明的明公是千軍萬馬卷出來的,大明的匪患倭寇,那也是卷出來的。
遍地匪寇,匪寇推舉一個大當家、武林盟主,而後開始作亂,等到朝廷剿滅時,大當家被幹死了,下面的匪患大多數都變成了小頭目,隨便找個山窩窩,又能聚嘯一批。
聚散之間,這個也真的很難解決,唯有恤小民,消滅匪患滋生的土壤才是長治久安。
但是這恤小民,可比剿匪要難得多,需要周賞罰之令,想要朝廷的賞罰能夠政令通達,你得有刀,否則誰聽你說話呢?
戚繼光看著李戴,繼續說道:“諸公久在朝中,這解散悍勇之夫,即便是不聚嘯為亂,也是橫行鄉里,兇悍無比,為民痞,縣衙亦不能制,恐為權豪之爪牙,為禍一方,民之逃亡且亂,聚嘯為匪,這匪自然越剿越多,越剿越亂了。”
朱翊鈞將手中的奏疏合上,眯著眼,平靜的問道:“候給事中,是欽天監丞、大司徒誆騙朕?還是卿誆騙朕?”
這是一個送命題。
戶部尚書王國光,那是廷臣,是明公,說大司徒誆騙,左腳踏入官署被致仕,說自己的誆騙皇帝,那明天右腳入官署被致仕。
“臣…臣有罪,還請陛下責罰。”侯於趙直接跪地磕頭請罪了。
朱翊鈞看著侯於趙,略顯無奈的說道:“你哪有罪,朕怎麼敢說伱有罪?朕要是說你有罪,那明天科道言官又跑到承天門磕頭去了。”
“上次雒遵、景嵩等人的事兒,朕就說了句,族黨排異不勝不休,責其還籍閒住,還沒怎麼著呢,好嘛,承天門前,烏央烏央磕了近兩百人。”
“你沒罪,朕不能說你有罪,說你有罪,就是堵塞言路,說你有罪,就是君門遠於萬里有隱禍,說你有罪,就是天道不下濟,下情不上達,說你有罪,那就是普天蒼生回生者,多夭亡者。”
“朕不能說你有罪。”
侯於趙一時間有些語塞,跪在地上,大聲的說道:“臣欺君罔上,臣罪該萬死。”
“元輔,這種情況,言官虛奏,如何處置?”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詢問處置意見。
張居正出列俯首說道:“言官言事,本就是職責所在,有些誇大其詞,誇誇其談,臣以為罰俸半年為宜,處罰重了,有傷耳目之臣骨鯁之氣。”
朱翊鈞看向了侯於趙,想了想說道:“算了,也不罰俸了,本來就沒多少,還要折鈔,寶鈔又是廢紙一堆,言官言事本就是應有之義,你還算說點了東西,這常朝因為你的奏疏定製。”
“有些誇大,就誇大吧,侯於趙,朕能跟你商量幾個事兒嗎?”
侯於趙聞言,更是驚恐,顫顫巍巍的說道:“臣罪該萬死。”
“起來回話,你跪在地上說話,哪有什麼骨鯁之氣?是比干諫紂王跪著說?還是魏徵諫唐太宗跪著說?還是海總憲諫世廟跪著說?站起來說話。”朱翊鈞揮了揮小手。
他不喜歡言官跪著諫言,也不喜歡動不動就罪該萬死,人的命就一條,怎麼萬死?砍一萬遍,劊子手都得折損幾個。
“臣謝陛下隆恩。”侯於趙終於站了起來,再跪著那就是以退為進,威逼主上了。
朱翊鈞看侯於趙站了起來,才開口說道:“第一件事,雒遵、景嵩等三人回籍閒住,是族黨排異,是為了止黨爭之風,要朕給侯給事中講一講黨錮之禍,有怎樣的危害嗎?侯給事中是進士,黨錮的危害,比朕更清楚才是。”
“若是要彈劾大司馬,找點靠譜點的事兒,朝日壇咳嗽,至於劾其回籍閒住?那不顯得朝廷用人如兒戲?若是朝堂連知人任事都是兒戲,國事繁雜,更是兒戲了。”
侯於趙吞了吞喉嚨,俯首說道:“臣謹遵聖誨。”
朱翊鈞點頭說道:“第二件事,日後,侯給事中彈劾,上奏疏的時候,能不能有些句讀?朕讀書少,看奏疏還要斷句,斷半天,還要想明白什麼意思,每天那麼多的奏疏,若是有些恭順之心,就加些句讀,然後把話說的簡練一些,行不?”
“元輔先生下章諸官署,奏疏應簡要明確,宜用俗文俗字,便於朕這個十歲人主讀明白,你看,朕德涼幼衝,能不能將就下朕?”
侯於趙又想跪,但皇帝不讓跪,他顫抖的說道:“君有命,臣不敢不從。”
朱翊鈞繼續說道:“《論語·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何為信?就是信實,是踐履之實,是萬物無窮之理的真實,少些高談闊論,多些踐履之實,更加明確的說,就是說點真的,不要誇誇其談,更不要虛浮於事,為了說而說。”
“若是不會,可以讀一讀元輔先生的《矛盾說》。”
侯於趙只能再次俯首說道:“臣謹遵聖誨。”
“這常朝設立,每月初三一次,正月為二十三日,這還是元輔依據你的奏疏諫言設立,元輔先生乃是先帝龍馭上賓所設輔弼大臣,也是帝師,元輔先生到底有沒有隔絕內外,可自行判斷,路遙見馬力,日久見人心,行了,你也見了朕了,歸班吧。”朱翊鈞揮了揮小手,示意捱了罵的侯於趙,可以歸班了。
“臣遵旨。”侯於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擦了擦額頭的汗,這小皇帝好生的牙尖嘴利,三兩句就把人逼到死衚衕裡,出都出不來。
“下一個,朕看看。”朱翊鈞拿起了第二本奏疏,開口說道:“戶科給事中李戴來了沒?”
“臣在!”李戴趕忙出列俯首說道。
朱翊鈞開口說道:“你上奏言廣東善後四事,第一事為清稅額,師行糧從額外之派,勢不得不行,然今兵革既息,不可因一時權宜之法,致百姓永久之害。”
“你這條很好,但是兩廣總督殷正茂三個月前就上奏,已經把清稅額這事兒辦完了,明歲起,兩廣正賦及折銀,起送入京,哦,對了殷總督說剩下七萬餘銀,押解回京。”
朱翊鈞看向了王國光說道:“大司徒,可有此議?這都三個多月了,朕不記得具體數額了。”
王國光回憶了一番說道:“是七萬四千六百二十三兩金花銀,今年過年前,可以入庫。”
殷正茂為了平叛,要了兩年的稅額,也就是說兩廣兩年的正賦用剿匪平倭,這事兒辦得差不多了,明年起,兩廣正賦繼續入京,李戴說的就是這個已經辦完的事兒。
朱翊鈞看著奏疏說道:“李給事中,朕有點奇怪,你這第二件事,要求是:撤兵盜平,則兵宜散。意思是說既然廣州倭患漸平,就該把為了平定匪患倭寇,招募悍兵解散嗎?”
“臣確有此意。”李戴俯首說道:“匪患倭寇已平,徒養悍兵,恐有藩鎮之虞。”
朱翊鈞有些不確信,又問了一遍:“李給事中,你是認真的嗎?要解散募來的三千兵?”
“臣確有此意。”李戴眉頭緊皺的俯首說道。
飛鳥盡,良弓藏,不是理所當然之事?
朱翊鈞一拍腦門,看了一圈,看到了站的筆直的戚繼光,小皇帝開口說道:“戚帥,你給李給事中講講?”
“臣遵旨。”戚繼光出列思慮了片刻說道:“李給事中不曾帶兵,不太瞭解,這兵若是散了,恐怕有幾個危害,很難處置。”
“廣東之匪盜,盤據甚久,故兵之聚亦甚多,少說也有三千餘人,一旦解散,皆勇悍之夫,挾易驕之氣,無謀生之法、無謀生之業、無謀生之地,欲其守本分而不能,怨懟之氣不能紓解,募兵散則為匪,若再剿,募新兵,如何平定呢?”
募兵就沒法散,除非找個差事給他安置,否則這募集的兵一散,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怨氣一生,落草為寇,根本沒法剿滅,新兵打百戰悍卒,打得過才是怪事。
解散募兵就是製造悍匪,哪怕是每天給飯讓他們無所事事,也決計不能就地解散。
戚繼光繼續說道:“第二個則是兩廣之匪患仍未消除,殷總督接連打出了幾場大勝,這剿匪滅倭,不是那有名有姓的幾個大山頭剿了,就算是安定了,能讓諸公聽聞的匪患倭寇,都是聚嘯而成,打掉了匪窩,這些匪患四散而出,若不追繳,猶如春風吹草,死灰復燃。”
大明的明公是千軍萬馬卷出來的,大明的匪患倭寇,那也是卷出來的。
遍地匪寇,匪寇推舉一個大當家、武林盟主,而後開始作亂,等到朝廷剿滅時,大當家被幹死了,下面的匪患大多數都變成了小頭目,隨便找個山窩窩,又能聚嘯一批。
聚散之間,這個也真的很難解決,唯有恤小民,消滅匪患滋生的土壤才是長治久安。
但是這恤小民,可比剿匪要難得多,需要周賞罰之令,想要朝廷的賞罰能夠政令通達,你得有刀,否則誰聽你說話呢?
戚繼光看著李戴,繼續說道:“諸公久在朝中,這解散悍勇之夫,即便是不聚嘯為亂,也是橫行鄉里,兇悍無比,為民痞,縣衙亦不能制,恐為權豪之爪牙,為禍一方,民之逃亡且亂,聚嘯為匪,這匪自然越剿越多,越剿越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