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爾爾爾爾爾 作品
第九百四十章 落印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這怎麼翻譯?
縱使蒲潼絞盡腦汁,也沒辦法把這首詩用外語描述出來,難在無法兼顧“內容”“韻律”和“詩意”。
《關雎》先是詩,才是歌,如果只是簡單的把這首歌進行意譯,國外聽眾怕是很難從中瞭解到華夏文化之美。
要知道蒲潼一開始接受挑戰的目的就是把優秀文化“走出去”,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輸贏。
這首歌被作為挑戰曲目發佈後,它將以此為窗口傳播出去,獲得被全世界聽眾發現的機會,也正因如此,蒲潼力求完美。
第一場對戰中,蒲潼十分貼心地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提供了搭配故事背景的劇本,甚至做了英文的翻譯……
在他眼裡,這一行為並非多此一舉,只有當老外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才能感受到別開生面自成一派的華夏文化,要不然別人看都看不懂,自然很難產生興趣。
不過這次的古詩詞翻譯可就難了,想翻譯歌詞大意容易,但想翻譯出詩意和韻味可就難了。
格律詩講求壓韻和平仄,律詩還講求對仗,翻譯成外文後,“韻律”美將會完全丟失。
翻譯後的詩不像“詩”,更像是“散文”,這是很多古詩翻譯成英文後普遍存在的問題。
詩意則是難以翻譯的另一要素,例如《關雎》的第一句關關雎鳩,用雌雄鳩鳥雙關戀愛中的男女,直譯出來外國友人怕是理解不了。
可見將古詩翻譯成英文丟失了原來的意境,不僅起不到推廣的作用,甚至產生負面效果。
對於傳統詩詞的翻譯工作非常困難,不少專業從業者都望而卻步,更別提蒲潼這個業餘的了。
思來想去之下,蒲潼悟了,翻譯古詩詞就是畫蛇添足,與其絞盡腦汁翻譯歌詞,倒不如直接把原汁原味的古詩詞搬出來。
即使他翻譯出古詩,因為文化差異外國人也很難理解,原汁原味的華夏文化反而會帶有一層神秘濾鏡,畢竟未知的事物才是最讓人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