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隴西辛氏的投名狀!(第2頁)
因此武帝朝能夠成功分化諸侯內部,達到削藩的目的。
但世家與封王是不一樣的。
世家的權力來源於地方上的影響力加上朝廷中官職的高低。
世家擁有土地和財富,享有地方上的權力。
便是所謂的郡望。
例如弘農楊氏、琅邪王氏、陳郡謝氏等等,地名既是他們的祖籍地,也是勢力範圍。
世家會掌權,卻不一定佔據大權,有的世家人擔任地方的官吏,有的則出將入相。
一個普通世家,也許會因為家族中有人驟登高位,從而成為頂級世家,東晉謝氏便是如此。
謝氏經歷兩代打拼(謝鯤、謝裒兄弟),在謝安掌權前不過是二流世家,直到謝安成為東晉宰相後,才成為“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謝。
不過謝安、謝玄死後,謝氏的權力也相應變弱很多。
東晉權臣桓溫所在的庾氏也是如此。
桓溫掌權前,他父親桓彝不過是宣城內史,根本不入品級。
可桓溫上臺後,桓氏一躍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龐然大物。
皇帝用官位拉攏一個世家對付頂級世家,不過是換個世家掌權罷了,王、庾、桓、謝輪流掌權不正是說明此舉不行嗎?
庾亮是晉明帝的大舅哥,晉成帝、晉康帝的舅舅,是東晉外戚。
庾氏掌權便是東晉皇帝用來對付王氏的一個手段,結果不過是培養出另一個權臣罷了,對重振皇權完全無用。
至於分化世家內部,所謂推恩令效果想必也是不會好的。
桓溫的權力堪比西漢霍光,甚至還要大一些,更是差一點取代東晉。
桓溫死後,桓氏的權力沒有交到長子桓熙手中,而是給了弟弟桓衝以及桓豁。
同皇室、諸侯的父傳子完全不同。
還有王氏,王導死後,王氏在朝堂上的話事人是侄子王彪之,而非兒子。
庾氏也是如此,庾亮死後,兄弟庾翼、庾冰掌權,而非兒子們。
世家不同皇室、諸侯,他們的主要權利來自於官位,沒了官位不過是影響力稍大的豪族罷了。
天下有許多幾歲、十幾歲的皇帝、諸侯王爺,可十幾歲的太守、刺史、宰相太過希奇。
當官是需要一定資歷的。
世家為了保證家族的權力,只有將權力交給更為成熟的兄弟、或能力更強的侄子,不一定會給兒子。
世家間權力傳遞,能力要強於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