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7章人強勝天(第3頁)
『科舉亦是民之所欲也,逆之則殆,順之則生。』斐潛總結道,『有漢以來,若耕者有其田,國泰民安,四海昇平,文景之治,光武中興,莫不如此。如今關中勝山東,非關中之民有三頭六臂之能,只因關中民爭於先,而山東之處,唯有世家豪族之子爭先罷了……』
斐潛很難給大漢的這些人普及一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清晰理論,畢竟斐潛當年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也是費了半天勁才勉強明白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作用力反作用力等等的相關問題,那麼又怎麼能指望大漢這些根本就沒有相關概念的人,能夠講兩三個詞,就可以恍然大悟,觸類旁通?
因此斐潛只能從最為基礎的,也就是這些人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東西來講,來延伸到科舉制度上,並且科舉制度也確實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誕生出來的……
科舉,是大量寒門子弟的政治述求。
寒門,不是真的窮,而是小地主。
歷史上的科舉制度產生於隋唐時期,而一個制度的產生必須有一定的條件基礎,在隋唐時期地主經濟發展迅速,從戰亂到安定的過程當中,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家昌盛,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地主的基本生活及得到了滿足,便開始對政治有所向往。
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上層政治集團隨意剝奪,必然會產生出其政治代表,並且要求給與政治上的利益傾斜……
這一點,即便是在後世也經常看到。
嗯,這裡指的是米國。
斐潛所表達的意思並不複雜,就是時代在發展,誰都不願意再回到上古過苦日子。
官吏也是一樣。
誰當上官了之後,還依舊認為自己是『民』的,還願意退回去做一個『民』的?除了那幾位偉人和少部分信仰值高的官吏之外,相信大部分的官吏打死都不願意。
斐潛也不例外。
還有龐統,荀攸,司馬懿等等,都是如此。
有時候進一步得生,退一步就死。
熊大已經用他的肉體說明了一切。
華夏人是善於總結的。
大漢只有三隻腳,清流,外戚,宦官,然後某一隻腳不成了,大漢就歪了,倒下來了。
隋唐統治者便看到了前車之鑑,覺得要搞好多隻的腳才安穩,於是,正好數量眾多的小地主階級開始開始嚮往政治權利,開始追求更加細緻的,更加安穩的生活,上下合力之下,科舉考試製度便應運而生。
那些原本的壟斷者,就被吊路燈上了。
因為科舉制的產生破除了之前的門戶看法,使得一些人即使出身貧窮,也依舊可以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政治地位,不再是貴族子弟一手遮天的局面。
這個制度的面試使得寒門子弟看到了未來,心中有了希望,就不會走向絕望。同時,通過考試而產生的官吏,也多少具備一定的才能,即使出身低微,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翻身,不公平的現象相對來說減少一些,民間積攢的怨恨也就隨之減少,從而為社會的整體安定帶來一定好處。
在統治者眼中,想要使得社會安定,人民沒有暴動,不會威脅自己的統治地位,就必須想出一個能夠使得人人信服的方式,科舉制度便是如此。
斐潛想要阻止魏晉的危機再一次在華夏大地上重演,並不是殺掉司馬懿,而是要建立起一個新穎的人才選舉方式,也就是科舉。
科舉的導向力量無疑是巨大的,所以儒家也藉著科舉,長盛不衰。
斐潛現在要做的,就是在科舉開始之前,除了統一思想,並且讓這些人代替自己將這種思想傳播出去之外,還需要在科舉最開始的時候,摻雜進去農業,工業,以及相關產業的考試方法,制定相關的制度,以免科舉單腿蹦躂走歪路。
『三月,公達負責右扶風,子敬負責隴西隴右之郡縣科舉,』斐潛分派任務,『仲達,河東上郡北地,子瑜去漢中。至於上黨太原,依舊是梁道負責,川蜀讓元直安排……』
『諸位,』斐潛面容嚴肅,『此去監察科舉之制,固當重之,然集各地郡鄉老大姓,令其知曉科舉之妙,順應天地之理,亦為諸位之重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