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7章人強勝天(第2頁)
這就是斐潛確認的『開民智』的過程。
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類似於熵增。
因為人類有好奇心。
所以到了後世,就有壟斷知識,掌握媒體的,乾脆用垃圾信息,無聊視頻,再加上大數據的推送,使其佔用人類原本應該通過好奇心獲取知識的時間,來延緩這個『增熵的過程』。
但是還是有人會醒悟的,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躺平,即便是他們口頭上說是要躺平,甚至是攤平……
斐潛讓闞澤去辦事,然後讓龐統召集了一些核心人物開會。
至少,在當下圍攏在斐潛身邊的這些人裡面,沒有人躺平。
『春耕過後,須將科舉推行於各郡。』斐潛緩緩的說道,『唯有郡縣立科舉之制,此舉方可長久。』
斐潛先做了一個總要求,然後才解釋道:『前秦之所以勝六國,以軍爵為其重也。秦國民皆爭先,而六國唯有公子爭先。』
得民心者得天下,秦朝當時的制度,就是全民打怪升級的現實OnLine版本。
從推小怪,到精英怪,再到推倒了六個大BOSS之後,秦始皇一度想要找匈奴當下一個的目標,只可惜沒能成功的將戰場轉移過去……
在歷史的不同階段,統治者的個體不同,對於『民』這個概念,或者說其理解範圍,總是在晃動著,變化著。
就像是在後世所謂生長在紅旗下,也會有官吏就很自然的脫口而出『賤民』、『刁民』等詞語一樣。
在家中發現一隻蟑螂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已經有了不止一堆。殺一隻蟑螂不難,但想要將蟑螂從家裡清除出去,其難度就直線上升了。
斐潛所能做的,也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和這些大漢頂級智囊講得更透徹一些,然後將防護網做得更牢固一點,然後留下一些能夠加固,能夠預防,能夠修補的方法,至於最終千百年後能做成什麼樣子,斐潛也不清楚。
『前秦之時,以關中川蜀養軍,戰之六國,民不得粟酒,王不得新衣……』斐潛緩緩的說道,『如今以函谷而據山東,莫說諸位,便是民亦可酒,新年亦得衣,請問,何也?』
荀攸說道:『蓋因畝產所差是也。管子所云,「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齊魯之地,富庶勝於秦也,尚且如此,何況前秦之時尚無鄭國渠之時乎?』
另外一旁的龐統也說道:『秦開鄭國渠,灌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以為盛事,加以筆墨。然如今關中一鍾之地眾也,河東隴右,川蜀漢中皆有數萬頃,此便為上下之別是也。』
斐潛緩緩的點頭。
其餘人也基本上同意這個說法。
華夏上古畝產量多少,因為具體沒有文獻,所以也不太可能知曉,但是肯定不多。一來是糧食培育體系還沒有建立,二來是生產工具還是十分的低下。
上古只有大概的描述,比如《孟子》之中有記:『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禮記當中也有幾乎相同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時期,這個產量的標準大概是得到了比較廣泛認可的,按照中等田畝來算,產量差不多是八十到一百一千克。
當然,這是皮重。
華夏古代收成要是去殼的話,還要減掉20%-30%的重量。
孟子所記的標準,是在齊魯,是在相對來說地勢平緩,灌既方便的地方,而當時的秦國,是西戎,是遊牧居多,沒有鄭國渠,然後還是青銅器主要用來作為兵刃,農夫大多隻能用木棍木鏟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農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主要體現為鐵器牛耕和灌既農業的全面發展。在這個時期,各國都興建了許多重大的灌既工程,如吳國開鑿的邗溝、魏國魏惠王開鑿的鴻溝、魏國西門豹主持修建的漳水十二渠、秦國蜀郡都江堰、秦國關中的鄭國渠、秦朝嶺南的靈渠、楚國的芍陂工程等等。鐵器牛耕和灌既農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直接表現為糧食平均產量的提高。
到了漢代初期,就基本上是一畝一石,甚至一石半了。
斐潛問道:『既如此,地何以增產?』
『哈哈,此乃種,肥,灌,耕四事可增之,培,除,收,拾四者可減損也。』棗祗對於這個當然是熟悉得不得了,噼裡啪啦一頓說。
斐潛又是點頭,然後問道:『如是,春秋戰國之時,各國興修水利,發展農桑,為民乎?為戰乎?大漢四百年,水利,農桑之術,君何重之?又或君何輕之?』
眾人思索起來。
這個問題的答桉麼,不是沒有,而是不好回答。
畢竟之前口號都是震天響。
『故,國不可忘戰。戰於天地,戰於內外,皆是也。』斐潛緩緩的說道,『知其有戰,方重農桑水利,明其利害,方可合力向前。』
『周田井田之公,殆於春秋戰國之私。前秦之所法,可勝六國之軍,卻敗於六國之民。故勝軍者易,逆民者罔也。』斐潛看著眾人,『故而何為時過境遷,何為與時俱進,便是此理。上古之民刀耕火種,如今牛耕鐵犁,何可同之?上古民之困也,田無所餘,吏當無為,以免其亂,今民可得餘,得其溫飽,便思榮辱,此乃大勢所趨,不可擋也。上古刀耕之時,衣不得衣之,食不得食之,如今天下之民,當無人願是如此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