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2524章番文的私貨(第2頁)


鄭玄完成的進度不能讓斐潛滿意。

斐潛緩緩的度步,在轉譯軒收集的一系列的西域書卷,羊皮卷,木頭書,石板上面略過。

郭圖屁顛屁顛的,半彎著腰跟在後面,時不時的給斐潛講解一下他為了收集這些東西,花了多少功夫,耗費了多少精力,然後那些番邦胡人又是多麼的不捨,當然最為關鍵的就是表示斐潛在轉譯軒所花費的錢,都是值得的!

也是為了表示郭圖自己在這一段時間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

對於收集這些東西,郭圖完全不明白斐潛的意圖,但是並不妨礙郭圖去執行。

反正花得不是自己的錢。郭圖甚至有些懷疑斐潛是不是有什麼圖謀,亦或是在這些西域文字文稿當中,找到前秦的線索?

亦或是想要引用為其下一階段爭霸的名頭?

斐潛微微點著頭,表面上似乎在聽郭圖的彙報,對其這一段時間收集文獻的辛苦表示肯定,但是實際上斐潛更多的是將心思放在尋找一些相關哲學方面的東西。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當東方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等人百花齊放的時候,在西方也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等……

想要轉譯這些大傢伙的文章難度是很大的。

一方面是書籍難以獲得,另外一方面則是思維模式有所區別。

為什麼斐潛想要先找哲學呢?

因為哲學是抽象的,它不分東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與真理,而本源是樸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適用的——所以不論東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動,最後都會升華為對哲學的追求。

在這個方面上,比較容易達到東西共通。

而像是什麼建築學或是算術之類的東西,不是不重要,而是還要往後面挪動一點,畢竟這些專業性太強的書籍,在大漢當下,甚至在後續的封建王朝之中,很容易就被掃到『奇淫技巧』一類裡面去……

所以只有先解決了思想上的問題,其他的問題也就好辦了。

思想,離不開哲學。

百家爭鳴,老子、孔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們的學說豐富多彩,各不相同,但有一個核心思想是一樣的,這些百家都是在對這個世界本源的表述認識,是對人類的嚴肅剖析,是對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探索,是最璀璨的東方哲學。

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帶給華夏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就是『唯心』太盛,以至於後世還時不時的會聽到類似於什麼『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等的名言。

雖然說在諸子百家之時,諸多大家對於唯心和唯物的對立也有一些闡述,但是很遺憾的是,大多數都偏向於唯心。

比如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他認為老子那樣的聖賢,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學習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的,但他同時也認為自己沒那麼厲害,還需要學而知之,所以還要對外界事物多聞多思,以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可是後世大部分儒生都在表示,孔老先生您謙虛,您就是啥都懂啥都知道,啥都能指導,啥都是微言大義啊……

孟子更進一步,認為人應該『反求諸己』,即探求自己的內心世界,以擴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從而達到『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聖賢程度,是最虔誠的唯心。後世跟著孟子走的傢伙看到這,就將書一摔,唉呀媽呀,我還看個屁啊,我的心啥都知道,啥都懂,這我太懂了,至於遇到問題怎麼辦,請去找我的國務卿……

而被孔子推崇的老子,則是主張絕學棄智,用『靜觀、玄覽』的方法,去體驗無形無名的道,以達到與天道同玄的境界,便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了,是最為神秘的唯心派。

至於那位分不清自己是蝴蝶還是莊周的莊周,直接陷入了懷疑論、不可知論,完全否定客觀姓,可謂是最徹底的唯心……

百家有唯物麼?

也有的。

墨子,荀子。

但很遺憾的是,墨子就不用說了,他是被打壓的太重,而荀子的理論又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相違背……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光這麼一句話,荀子就站得高了,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認為與其把天道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倒不如將其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與其順從自然而頌揚自然,為何不掌握和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

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自己服務,強大自身,戰勝自然呢?

『天子』一看,這還了得?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荀子的地位在封建王朝之中一直不是很高,同時其言論也是被篡改和修正,使之符合於封建王朝的統治需要。

敬畏天道,但不能盲目恐懼,自強不息,但不能盲目自大。

這是斐潛覺得一個學者應該擁有的,而不是片面的強調唯心。

在這種認識論的指導下,斐潛對於他所認知的歷史,進行了反覆的推敲與思考,斐潛他發現從西漢以來,華夏文明的進步速度便是放明顯緩下來,尤其是科學的發展,甚至影響到了後續的封建王朝,呈現出一種相當緩慢,甚至可以說是停滯的狀態,這必然是在西漢某個時候出現了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