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4章難以區分的善惡(第2頁)
而大多數的中低層的官吏,根本談不上『工匠』,只是在官場上的『工人』而已,這些人當中,是有一部分人並沒有太多的想法,能混就混,能過一天就算一天,呆板的行為,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夠一天摸魚絕對不會只摸半天,這樣的『官吏』,更換起來有什麼困難?
大量的寒門學子,貧困子弟眼巴巴盯著,等著這些人挪開位置,甚至還有一些從基層成長起來的農學士工學士還有巡檢等等,若是真的有人離開位置,立刻就能找到好幾個替代的人選,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怎麼『要挾』?
辭官,在裴垣事件之後,也成為了一個及其麻煩的選擇,若是還在任上,一時間也沒有查到自己頭上,多少還可以偷偷摸摸的彌補一下虧空,然後賬面做好,而一旦走了之後,留下的虧空那個繼任者會願意承擔?
然後立刻引來調查人員……
只能是夾著尾巴,捏著鼻子,一點妖都不敢作。
在關中的勞工營,主要都靠近秦嶺一帶。
在勞工營的編組過程中,多半都是會打散編制,也就是鮮卑人、羌人和氐人,以及其他部落,勞改罪犯等等全數打亂了混編,目的自然是搞那種相互制約的管理制度,反正不可能給這些勞工營還能串聯起來鬧事的機會。同時在這些勞工之間,主要是那些羌人和氐人中,挑選了一些服從度比較高的,作為勞工的小隊長。
嚴格的等級關係,上下級別之間絕對的權力和通過這種權力產生出來的利益,這些東西都是在人類群落裡面具備誘惑性的。這些勞工的小隊長有額外的草帽,有用來鞭撻懶惰手腳慢的笞棍,這些小隊長頓時就忘卻了自己還是一個戰俘的身份,準備賣力來督促那些新來的可憐蟲了。
因為對於道路和建設的需求旺盛,因此新來的戰俘基本上都被分配給了製造磚的營地。
後世的建築已經從普通磚瓦漸漸的轉向使用鋼筋水泥,但是大漢當下,這種燒製的磚挖瓦,依然不失為一種最廣泛經濟的的建築材料。
燒製磚瓦的工序是相當煩瑣的,首先要把生土開採出來,也就是不含有機質的粘土,將生土曬乾、碾碎,加水之後再反覆碾踏,做成熟土,再製成磚坯。
磚坯還不能直接入窯去燒,水分太多的話會直接在窯裡燒裂變形,所以還得陰乾十天半月的,在陰乾期間不能見太陽,不能有強風,更不能遇到寒冷,否在還是會裂開。陰乾之後的磚坯才能入窯燒製,然後燒的時候火候也不能太大,會裂,更不能太小,會燒不透……
原本的燒磚工序,很是繁瑣,但是自從斐潛開創了一些技術,點亮了某些科技樹的節點之後,一些事項就相對簡單起來。
最先出現的是制磚機,使得原本手工制磚的簡單勞作被簡化且標準了,製造磚胚的效率便不在受限於制磚,而是取決於開採多少黏土。
同樣,因為嫌棄原本的土窯燒製磚石的效率太低,工匠在斐潛的指導之下,研製出了新的磚窯,有些像後世的輪窯。
其實類似的結構,在鋼鐵冶煉上已經誕生了,預加熱、分批投料、連續產出的原理其實在某些程度上是相同的,這種類似於後世的輪窯,當然比起那些更先進的遂道窯之類的現代化磚窯是很落後了,但在當下大漢絕對是一種先進的事物。
這種連續生產磚石,可以同時裝坯、出磚、清掃,極大的提升了製造磚瓦的效率。這種磚窯由許多相互通聯的小磚窯室構成,如同車輪一般是環形的,四周有許多窯門,所有的煙道都和窯中心的總煙道連接,燃料則是從各個窯頂的加料孔加入的,以此來使得各個小窯洞可以分批燒製。
根據窯洞的多少,可分為四窯,六窯和八窯的,據說現在正在研製十二窯的……
磚窯工作的時候分為,乾燥、預熱、煅燒和冷卻四個工作環節,簡單來說,就是第一窯在出磚了,那麼第四窯就是在清掃乾燥窯體了,然後第三窯在預熱,第二窯洞在大火煅燒,以此輪換。
四窯的還有一些間隔,而六窯和八窯基本上間隔就逐漸縮短了,據稱說若是十二窯的建成之後,便是會形成十二個時辰連續不斷的出窯生產!
磚窯的吞吐量提升,反過來要求陰乾的熟土磚胚的數量,然後又因為陰乾的限制,使得更多材質的磚土被重複試驗,配比在不斷的提升,礦渣磚也漸漸的開始替代那些原本要陰乾十天左右的磚胚,成為了量大管飽的制磚原材料。
類似於磚瓦的技術改進之外,還有其他的技術進化,比如土水泥。
在後世,大多數人對於水泥的概念,就是一個電話而已,頂多再計較一下價格的高低,但是對於漢代人來說,所有的水泥的理念都是從斐潛那邊得來的。
只不過斐潛也並非是隨身帶著系統或是老爺爺,他雖然知道有土水泥等名稱,可是他也不清楚具體怎樣才能做好,只能是再一次的發揮出其指導性的作用,讓工匠在這一條路上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