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9章 制詔拜將,分陝而治(第3頁)
『故而方有「德懋懋官,功懋懋賞」之語也……』忽然有人冒出一句來,『驃騎心思,果然巧妙啊……先有「分陝」,後有「懋懋」,嘖嘖,真是絕妙,絕妙啊……』所謂『德懋懋官,功懋懋賞』,出自《尚書仲虺之誥》,簡單來說,就是德行高尚的便授以高官,功勞大的便給以豐厚的賞賜。
『仲虺之誥,此乃仲虺之誥!啊,哈,此為古文書也……』
『咦,如此一說,倒也真是!驃騎厭今文繁瑣,讖緯難辨久矣,「分陝」乃言周公事,古也,另有「折衝」亦為大雅之詩,皆取古文!嗚呼哉,莫非今文,不得其用乎?』
『今文繁瑣,多有違駁,青龍寺有論,且言真正,古文今文,唯真求正……』
旋即樓就歪了,從武將的詔書討論到了今文古文身上,然後越歪越遠。
普通人士,大體上就是說個熱鬧,就算是真的說了一些什麼,也未必當作一回事,但是消息在幾天之後傳到了在許縣的曹操之處,當這幾份的制詔擺在桌案之上的時候,曹操也不免心中升騰感慨,一時間難以言表。
尤其是『分陝而治』四個字,簡直就是直透進曹操心中,覺得墨色如血,就連那些筆畫轉折都鋒銳無比,刺得腦仁生疼,心間煩悶。
雖然說大多數人都認為,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分治,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但是曹操知道,其實周公旦和召公奭,還有周成王三個人之間的關係,未必像是儒家所傳頌的那麼和諧美好……
在『分陝而治』之中,獲得聲名的,是召公奭,而周公旦麼,就有些多少啞巴吃黃連的味道了。
牧野之戰只是戰勝了商王朝的中央政權,地方貴族未必完全順服周王朝,而周武王短祚,幼主在位,朝野不穩。早在武王時期,周公旦就作為王室的重要人員,參與到周的政權建設的方方面面。周公旦有相當的政治能力,也積累了相當的政治經驗,所以周公旦攝政,似乎順理成章,但是問題是周武王並沒有任命其攝政。
這就很有意思了。
周文王有五個孩子,分別是長子伯邑考、次子武王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伯邑考被紂王做成了人肉羹,周文王吃了之後還裝作不知,稱讚其鮮美無比,方讓紂王放下心,說『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最後放了周文王。
所以當週武王去世時,管叔鮮、蔡叔度在外作戰鎮平諸侯,因此,在武王的嫡親弟弟中,周公旦是最年長,且身在朝堂之中的。
史記當中記載,『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這也就是說,成王是武王的合法和指定繼承人,周公攝政並不是出於武王臨終時的安排,至少不是正式的任命,也不是出於周王室眾人的推舉,而是出於周公自己的決定。
《史記·魯世家》記載,周公『踐祚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禮記》中更是直言『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在《大誥》等多處也發現周公稱王,並以『王命』的名義發佈命令的。可見,周公所做的,不僅僅是代行攝政而已,很有可能還直接將周成王踢到一邊,自己稱王了。
隨後便是『三監之亂』。三監之亂實際上是管叔鮮和蔡叔度不滿於周公旦執政,因此,三監之亂具有爭奪王位的性質,而為了能夠抽出手來對付管叔鮮和蔡叔度,周公旦不得不和召公奭約定了『分陝而治』,具體約定了一些什麼,已經不可考,但是有一點很確定的就是,周公旦承諾了將來要還政給周成王,所以召公奭才願意做周公旦的後援,治理農桑支持其作戰。
而周成王的年齡,大概也就是十來歲的樣子,就和曹操擔任司空,開始攝政的時候的劉協差不多,因此若是將『分陝而治』套用到當下的話,究竟意圖所指是什麼,也就很清晰了。曹操甚至能想象得到,如今在長安之中,斐潛通過這幾分制詔,所露出來的一張從容且略帶嘲諷的嘴臉……
周公旦想要成為王,但是無法脫離周王朝的禁錮,又必須以周王朝的名義征討四方,結果辛辛苦苦謀劃經營了七年,最終還是不得不還政於周成王,那麼曹操呢?
沉默了許久,曹操最終拍桌而起,高呼酒來,然後站在了堂下回廊之處,迎風舉起了酒爵,『有此對手,方為人生快事!且行之,看孰為周召?!』
感慨了幾聲,曹操忽然想到了一些什麼,回過頭又盯著桌案上的抄撰而來的那幾份斐潛封令,然後一絲笑意擴展出來,旋即大笑起來,笑得甚至眼淚鼻涕都快噴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