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9章 制詔拜將,分陝而治(第2頁)
黃旭為定威校尉,許褚新來,就排在了魏都後面,分別也是加了一個雜號的武威、武衛都尉,作為斐潛的護衛頭領,維護斐潛周邊安全。
既然稱之為拜將,所以龐統之流基本上就暫時作為觀禮之人了,即便是徐庶那樣半個武將加點模式的,既然領的是文職的官,那麼就頂多被稱之為『相』,而不能稱之為『將』了。
同時,四方鎮守不能長期缺少重將,所以封將不能拖,至於文官麼……
龐統等人的安排和升遷,並沒有在拜將壇之上進行,而是要在臘月初十那一天,在將軍府拜授。
趙雲等人,在兵卒護衛之下,奔馳長安,繞城受誇不提。這樣的一次大規模的封賞,意義深遠,除了之前提及關於軍功爵位的制度,也是讓斐潛當下底盤當中的士族百姓,明白在三色旗幟之下,有如此強盛的武將隊列,可保護平安穩定。同時斐潛也借這個機會,搭建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的防禦戰區,劃出了區域防禦體系,打破了漢代原有的郡縣侷限,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只不過民生政務依舊是在郡守縣令的管理之下,這一點,尤為重要。
漢代律法之中,郡縣之兵並不能跨越郡縣調動,當年孫堅擔任長沙太守的時候,打敗了區星之後,又有周朝、郭石等人在零陵、桂陽一帶行亂,孫堅就越過郡界,前往征討,最後平復。雖然說孫堅當時也未必全數都為了公心,但是跨越郡縣征討,縱然有功,也受到了彈劾。
而現在片區防禦體系建立之後,郡縣的邊界概念就會變得模糊了起來,而且更加靈活,斐潛可以根據需要增加或是減少軍區管轄範圍,以對應新的需求,而且也將軍權和民政徹底的剝離開,使得地方太守的權限進一步降低,同時也可以通過調整軍區的大小,來很便利的制衡將軍的職權,或者說乾脆輪值,五年調換一次等等,都可以有效的遏制軍權派系氾濫……
當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制度維護良好,運作合規有效的情況下,而大多數的時候,破壞遠比建設來得更容易,就算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有被玩壞的時候。
若是斐潛這一代過後,會不會在某些人的破壞和鑽營之下,斐潛當下看起來不錯的舉措,屆時反而成為了惡政,也很難說。畢竟人類先天性的自我毀滅的因子還是很多的,使得一部分人即便是看小說也要動不動謾罵一番,發洩戾氣,更何況若是真的牽扯到了利益的時候?
熱血民眾為了趙雲等人的榮耀歡呼,看著如林如嶽的軍旅誇耀行進,便是高呼雀躍,興奮異常,但是士族子弟之中,並不是所有人願意吃風沙,飲雨雪,踏生死,戰九荒的,或許是因為覺得自己羸弱的身軀並不適合戰鬥,或許是覺得自己天生下來就是智慧型的人才,拿刀弄槍的太過於低級了,所以這些人更感興趣的,是趙雲等人被冊封之後所展示的那些東西……
『嘖嘖,分陝而治啊……』
一些人開始擠眉弄眼起來,心照不宣的發出各種聲音。
而另外一些沒讀過這個典故的,亦或是還沒有想起來的,便略顯得尷尬的附和著,然後攢唆著已經領悟的人來解釋一二。
『此乃周王典故是也……』
『周武王勞病而逝,周成王年幼懵懂,便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共輔之……』
西周滅商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周文王周武王兩代人,雖說最後完成了滅商大業,但是周武王姬發,卻沒能夠長久的享有天命,在剛剛建立西周之後不久,或是因為過度勞累,或疏是因為感染了疾病,很快的就去世了,甚至來不及為身後做出安排。
雖然說當時將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推上了王位,但是成王年幼,不能執政,因此在當時的西周形成了一種王權真空狀態,西周國體動盪。
當時的周公旦作為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他決定攝行天子政,以此來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維護周王朝的延續,但周公旦的舉措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不僅有遠方諸侯的反對,就連周室內部的宗親也對他的攝行天子之政產生了懷疑,其中最大的阻力便是來自同等地位的召公奭。
後來周公旦說服了召公奭,兩個人將周王朝土地一分為二,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為界』。據史籍《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由此兩個人分別治理周朝國政,度過了周成王危險期,也才有了後來的『成康之治』。
當然,斐潛用在對於趙雲的評語之上,肯定不能算錯,畢竟『分陝而治』這個詞,本身也有切割出一部分區域委任賢才進行管理的意思,而趙雲統管陰山幽北,也正符合這樣的情況,但問題是,如果說這個不是僅僅針對於趙雲,而是有另外的意思呢?
如今山東山西,加上斐潛現在手中的西京尚書檯,這不就是當年周成王年幼不能理政,然後立柱為界,劃分東西的再次呈現麼?
然後便有人恍然大悟,『在東,周公旦平遺民之亂,召公奭在西,則鼓勵農桑,方有甘棠之詞也……如此說來,驃騎如今,欲效召公?』
一群人相互看看,都覺得很有這個可能,畢竟現在東面確實還有叛亂未平,曹操還有好幾個對手,倒是西面斐潛這裡,四周都差不多平了一遍,倒是可以好好發展一下農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