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差不多了哈(第3頁)
“凡漢地之內,皆行漢律,藩王推恩,大夫軍爵,欲獲田地,除開疆闢土之外別無賞賜!”斐潛輕輕敲擊著桌案,說道,“長此以往,或是你我,或是你我子孫,必然可在東海觀濤,可在西域策馬,可在南疆而渡,可在北漠而牧!”
只有內外的政策待遇差,才能刺激到這個已經在華夏子弟有些捆手捆腳的士族子弟向外發展,自然也就對於大漢帝國來說更為有利。
“故而,關中之地,左馮翊之內,也許同樣推行並北田賦,三代軍功爵等政令,不容有失……元直,此事不易,可願為之?”
斐潛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天下土地多的是,此處沒有便可以在別處獲得,在中原霸佔土地不僅會受到皇權的制裁,而且還要受到斐潛這樣類似推恩令一樣的三代軍功爵的制約,但是在漢代疆域之外的土地卻沒有這麼多的限制。
當然,向外就意味著直接面對風險。
不過,斐潛向來不推崇不勞而獲,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強調付出多少便收穫多少,這個理念和漢代大多數的士族子弟的觀念也是相符的,所以只能說風險多大收益多大罷了,否則置那些天天把腦袋系在腰帶上,浴血奮戰,就是為了博殺一個出身的將士於何地?
這樣的行政策略如果真的執行下去,當到了帝國管控不了疆域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問題,如同唐朝的安祿山,不過這個確實是歷史的未來方向之一,就像是漢擴大了一圈,唐擴大了一圈,明再擴大了一圈,然後明朝腦抽抽的傢伙說是要閉關鎖國,然後就折損在清的手中了。
就像是後世所謂業績治百病的說法一樣,只要是帝國處在上升勢頭當中,就算是有問題也會迅速的找到方法解決掉,只有在停步不前的時候,這個帝國才會被這些雜碎拖向深淵。
徐庶沉默了許久,思索了好一陣子,才說道:“謹遵君侯之令,某定於左馮翊推行君侯軍爵田政,若有懈怠,甘領責罰。”
怎麼可能沒難處?
只不過既然斐潛已經說道了這個份上,徐庶便只能盡全力去做,如果在具體推行當中碰到了什麼難題,到那個時候再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罷了。
不過在一旁的龐統卻有些其他的問題。
這一次龐統從荊襄來,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斐潛在並北經營的不錯,而且是很不錯,超出了大多數人能夠理解的,能預料的範圍,自然也就落到了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士族的眼中。雖然並北很遠,荊襄士族的人也不太願意拋棄故地,跑到並北來,但是並不意味著這些荊襄士族就沒有旁支,就沒有相思龐德公從子龐統一樣的人物……
所以龐統一開始的時候就和斐潛說得很清楚,他就是一個客卿,他就等於是荊襄的一個考察代表,來觀摩和研究斐潛如何在並北做出如此的成績的,然後根據情況,荊襄士族才會覺得是不是要進入天使輪又或是魔鬼輪什麼的。
這個漢代誰都不傻,沒有哪個九十以上數值的人物,就會因為一句話一餐飯然後就是死心塌地的變賣家產拋家棄子的前來賣命。
所以龐統需要更深一步,更加深刻的去知道斐潛是如何崛起的……
甚至代替荊襄士族,去掌握這其中的奧秘。
可問題是,龐統雖然聰慧,但是很多東西還是不懂啊,比如經濟學,比如博弈論,像是最簡單的劣幣良幣、破窗效應等等的正反應用,都是一無所知,所以更加不明白為何平陽就像是磁石一樣,將周邊不僅是胡人的,甚至是河東的,關中的,乃至於冀州、荊襄等等區域的財富都吸引過來……
最關鍵的是,似乎沒有看到斐潛做出什麼特別的政令和舉措啊?
當龐統試著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原本預估著斐潛可能不會說,或者是不肯明說,畢竟在龐統觀念裡面,若是連自己都看不清,想不明白的事情,就足可以稱之為奧秘絕學之類的東西了……
而這樣的東西向來都是不輕易傳授的,所以龐統只是試試而已,卻沒想到斐潛哈哈一笑,然後說道:“這個麼,其實不難……說起來你們也差不多都看到了……”
差不多?
龐統都快抓狂了,什麼叫差不多,而且還說都擺在自己的面前,自己等於是都看到了,只是自己不能明白罷了?
都看到什麼了?
都能明白什麼啊?
“啊呀呀!”感覺自己智商受到了凌辱的龐統,不服氣的跳將起來,叫道,“元直,你看看他說的,彷彿我等就是愚鈍不堪之人一般,就連擺在面前的都看不明白!元直你給某評評理!有沒有這樣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