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前行(第3頁)
“雞鳴者可放養畜牧,狗盜者可嗅探賊蹤。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上者當思用人,使人得其用,何愁無人可用?”斐潛回答道。
蔡邕又問:“若天下皆為可用,又何人行採桑,耕田,修路,勞役?皆為可用,便無人可用矣。”
斐潛笑道:“師傅過慮矣。平陽之地,勞役多何人?若皆為用人,便尋不可用之人便是。”
“胡蠻?”蔡邕想了想,點點頭,說道,“如此也不是不可……然胡蠻易叛……教化之策……哼哼,汝倒是深謀遠慮……”
“以儒道法並行之,兵以鎮之,統轄之內,三代之後,便無胡矣……”斐潛也沒有否認。
毫無疑問,現在的漢代有最先進的科技、文化、物產,但是就是被這些死腦筋的上層建築的人物死死的按在土地上不能動彈。
為了控制富裕階層數量特意鼓吹的小農經濟。
為了保證自己的剝削可以一代又一代永遠有效,創造出來的戶籍制度。
林林總總,對內狠到了極致,壓榨到了極點,但是對外,卻喜歡用一種寬容的態度,表示這裡人傻錢多速來……
那是蠻荒之地,那是瘴毒之地,毫無價值。
那是方外子民,那是蠻夷之人,毫無價值。
然後便在一代又一代龜縮在這個華夏的大坑當中,成為唯一的蠱王,趴在華夏的民眾身上吸允血液。
斐潛想敲破這個堅硬的外殼。
毫無價值?
草原可以用來放牧作為牲畜來源,林地可以用來砍伐作為建築來源,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只要是人類可以居住和涉足的區域,都有可以利用的資源。
北疆苦寒,還不是照樣有地可以放牧,鮮卑人可以來,為何漢代人不能去?
南疆瘴毒,還不是照樣有人穿越而過,佛教徒可以來,為何漢代人不能去?
西域乾旱,還不是照樣有人販賣商物,大秦人可以來,為何漢代人不能去?
東海,嘿嘿,只要東海三仙山上遍地黃金白銀的消息洩露出去,信不信就有大批大批的人願意充當一個漢代華夏的麥哲倫?
就算是普通漢人不去,還可以用蠻夷和商人。
用內部的人口作為奴隸,那是奴隸制度沒有錯,是歷史的倒退,但是如果全數用外部的人口做奴隸,就響噹噹的換成了殖民主義,而這樣由內而外的思想,要千年的醞釀,卻依舊未能成功。
什麼時候的大漢最強大,自然還是漢武帝將匈奴揍得鬼哭狼嚎的時候,這樣的強大就算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就算是隻有一代兩代,但也足夠讓周邊的國度記住了漢朝的強悍,至今為止也不敢輕舉妄動。
華夏的民眾的能量是驚人的,在這樣的一片土地上,只要統治者是一個頭腦清明且有大略的人,那麼他的國家成為這一片土地上的霸主,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前提是別太多的內訌和貪腐。
若是能讓所有的華夏民眾知道這個統治者真的是為了大眾在變革,在奮鬥,那麼華夏民眾就算是家破人亡了也會努力的去完成那個目標,那個夢想。
漢武帝為了打匈奴,打得整個社會經濟幾近枯竭,十室九空,男丁稀缺,整個社會上下民怨紛騰,然而一張罪己詔頒佈而下,華夏民眾便原諒了漢武帝。因為漢民知道,漢武帝是真的在打匈奴,而不是藉著打匈奴的名義在搜刮錢財,中飽私囊……
給華夏民眾一片真心,華夏民眾必然回報一片真誠。這個世界上,難倒還有比華夏民眾還更吃苦,還更守序,還更勤勉的人民麼?
如果沒有,那麼為何華夏之人不能站在世界的巔峰?
當然,路還很長。
蔡邕看著斐潛,良久之後,搖了搖頭,露出了一絲疲態,嘆息道:“……汝可知……若成,固然是一代英傑,千秋萬代香火不斷;若敗,便是剜肉抽筋,挫骨揚灰,亦不為過……汝可是想好了?”
“路漫漫,亦當行也。”斐潛拜道。
蔡邕閉上眼,良久之後才低聲嘟囔了一句:“……早知當初……說吧,欲謀老夫何事?”
“師傅……”斐潛還想著解釋一下,卻見蔡邕一瞪眼,只能是笑道,“卻有一事,肯請師傅修編漢律……”